是電信、媒體和科技(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在電信、互聯網(媒體和科技)、信息技術的融合趨勢下產生。

TMT產業是以互聯網等媒體為基礎將高科技公司和電信業等行業連接起來的新興產業,其特點是信息交流和信息融合。例如騰訊、百度等。據調查顯示,2016年TMT行業業績表現亮眼,全年營收增長約15%,凈利潤增長約40%。

由此可見TMT行業投資風靡程度之盛,我們今天就從產品分類和商業模式兩點解剖一下TMT行業。

互聯網產品大致可分為四類:應用軟體、工具、媒體、社交和社區。

應用軟體是為滿足用戶不同領域、不同問題的應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軟體,如我們的各類瀏覽器、播放器等。

工具,主要用於滿足人們場景化、功能化的需求,只解決單點問題,作用較為簡單。如墨跡天氣、計算器、詞典等。實用的工具可以解決流量問題,但只有用戶點進,才能真正實現流量到用戶的轉化。

媒體主要滿足我們信息類的需求。比如主做體育新聞的虎撲、主做軍事新聞的鐵血和提供深度討論的知乎等。

網路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網路化,以各大網路軟體為載體,如Facebook、微博等。

網路社區,即社區的網路化、信息化,是一個以成熟社區為內容的大型規模性區域網,包括論壇、貼吧、交友、無線增值服務等形式,能集中較多具有共同興趣的訪問者。可滿足金融經貿、企業管理、文體娛樂等綜合信息服務功能需求,同時與所在地的信息平臺在電子商務領域進行全面合作。

那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社區、社交與媒體並無太大差別,媒體與社區之間還存在著過渡關係,聯繫更加緊密。

它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中間有無明顯的用戶關係。媒體的用戶和用戶之間無明顯關係。但在社區中用戶除了在消費一些功能性或新聞性的信息類需求之外,也能與社區中其他成員進行互動。消費社區的用戶關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與朋友之間的互動。

第二個區別:壁壘不一。

工具和應用軟體主要著重於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在工具完善、用戶形成使用習慣後,就形成了一個條件反射。用戶體驗足夠好後,就有足夠多的信息能夠留存在上面,同類工具的信息遷移困難促成了壁壘的建立。比如有道雲筆記、日記軟體、記帳軟體等,用戶每天都在進行信息記錄,當信息累積達到一定量時,信息遷移就比較麻煩。這時壁壘就成功建立了。

媒體壁壘的建立主要依靠信息的新、多、全。所以,很多媒體在初期階段會依賴主動運營,比如新浪。在初始階段,新浪超大規模的全國編輯運營團隊保證了它能成為一個運營非常有效的新聞門戶,它盯著所有報刊、雜誌和電視臺。並第一時間將新聞搬運至新浪門戶並拋在主頁。隨著新浪的發展,規模化的趨勢使得它不得不放棄這個模式。有效的UGC機制(用戶原創內容)就建立了,新浪逐步從門戶遷移至微博,形成了新的有效機制。

社交社區最重要的壁壘是關係鏈,關係鏈中的關係越多越雜,用戶就越不容易脫離這個社交平臺。

判斷一個產品的優劣,就是看它UGC的成本和收益。微博的優點在於借大家的互動,使信息的擴散機制達到最優效果。1篇140字的微博擁有的互動量和產生的效果甚至會遠遠超過一篇兩千字的博客。

社區網站在開始時都有一個比較核心的文化調性,即理念或一羣人的共同愛好。比如知乎一開始的「高知人羣社區」理念,嗶哩嗶哩的「二次元」理念。這種最開始的「內部人員」的「語言互通」就類似於一個社區網站的核心,這種核心在社區網站起步階段不可或缺。

但一個社區網站要做大,就會面臨核心與擴散的問題,流量變大就意味著它不得不把這個社區的調性稀釋。因為畢竟喜歡這種核心文化內容的人是少數,基於此的傳播就意味著一開始覆蓋的用戶也是少數,所以社區網站不得不把這個調性稀釋,去貼合大眾。

在這個過程中,調性會逐步調整到一個合理的範圍,即又有調性能夠保持它的壁壘,同時又能夠擴大到足夠的用戶羣。人羣切割就成了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及之後不停的規劃、擴散。

這個過程就像種蘑菇,在一個培養皿裏放一點菌羣,菌羣在不斷擴散,為了使擴散效果達到最好,對於擴散地少的地方,就要放更多的養料,做更好的規劃,甚至可以把這個菌羣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讓它繼續做擴散。典型的豆瓣社區的成長過程大抵如此。

最後一個區別:用戶黏性。社區最高,其他產品黏性較工具更弱。

瞭解互聯網的基本產品分類與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之後,我們來看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三種,第一是廣告,第二是電商(包括直賣和CPS),第三是內容付費(包括遊戲)。

廣告分為CPM,CPC,CPA三類方式。CPM即千字展示,變現效率最低;CPC就是按點擊付費,變現率較高;CPA按照行為(Action)作為指標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於投放量。是網路中最常見的一種廣告形式,當用戶點擊某個網站上的CPA廣告後,這個站的站長就會獲得相應的收入。

電商分為CPS和直賣兩種方式。CPS,一種以實際銷售產品數量來換算廣告刊登金額的模式。以前電商廣告網路多採用此模式。直賣,電商中可賺毛利的一種方式。

再往後就是增值服務,意味著用戶對內容持續不斷的買單。比如說遊戲,無實際商品買賣,擴散速度卻極快。

內容付費,從各類高深知識到最平民化的娛樂。比如用戶在視頻網站上為某個熱播電視劇所付的會員費。

變現效率從廣告到增值服務,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

瞭解了產品和商業模式之後,我們就要選擇投資對象了。社會的不斷發展,給了我們很多的投資機會,明智的投資是把握到了這個變化的點。

值得追尋的變化是C端變化,C端變化規模最大。一般分為三點:第一個是消費場景,第二是使用習慣,第三是付費意願。

消費場景即時間、空間的改變。如移動互聯網和4G的出現與發展,使得用戶在地鐵上觀看網頁視頻變為可能;短視頻、短文章的出現也改變了我們以往的閱讀或觀看習慣,導致用戶黏性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就是值得我們追逐的投資對象。付費意願直接體現了用戶需求的強弱,人們對於付費內容的改觀,改變了整個內容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B端的變化也有很多人投資,其中一些涉及到基礎設施,有廣泛的泛用性,就比較值得投資。但其它非常垂直的B端的變化,市場總額規模受客戶實體限制,投資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除了追求變化外,變化中不變的東西也是我們需要同時關注的一個重點。這需要投資者尋找一個大勢,行業的成長肯定是依賴於這些大勢的,作為投資人和公司,某種程度上要跟歷史的大潮做相同頻率的波動,這樣投資才能做得好。

慢別人一步或是早別人一步都有問題,這個勢的捕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確定了大勢的方向後,選擇具體的投資時間也值得投資者重視。

TMT作為新生行業,投資者難以順著某個人或理論的指導就能穩賺不賠,所以投資者需要自己琢磨:該不該進?怎麼進?進了之後怎麼辦?

此外,內容平臺政策紅利不斷推出,譬如阿里文娛未來3年投入500億(10億元補貼UC公眾號);愛奇藝17年投入100億;騰訊視頻17年對自製內容投資較16年翻8倍、對內容創業者補貼翻6倍至12億;百度「百家號」分潤100億;今日頭條10億補貼短視頻等,2017年TMT投資仍然火爆 。受益於移動端產品優化、內容精品化及農村地區網路普及、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迭代趨勢,2C產品也將再次迎來風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