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朵朵 / 文

前段時間,一篇《1.5萬兒科醫生消失背後,9000萬中國家庭無路可退》的文章引起熱議。

文中提到,從2014到2016的三年時間,我國兒科醫生流失了十分之一,“兒童醫療”步入寒冬。

早在2018年初,我們就已經感受到了寒冬的來臨。一場流感襲來,幾乎“壓垮”全國所有兒科。

家長吐槽說,“看個病像打仗,掛個號像春運”。我們不禁要問:兒科還撐得住嗎?

排隊四小時是常態

每次到兒科醫院,都能看到這樣的場面:望不到頭的隊伍,哇哇大哭的孩子,焦急等待的家長。

▲ 北京兒研所的就診盛況(圖片來源於網絡)

掛不上號、住不進院、急診不急——帶娃看病的家長個個都有一肚子苦水。

——爲給孩子看病,一個朋友早上6點多就到了北京兒童醫院。

然而,掛號的隊伍已經延伸到了醫院廣場外,不少家長席地而坐,有的甚至打着地鋪。

“我以爲我算來得早的,去了才知道別人昨天就來了。”

——“這兩天孩子支氣管炎犯了,帶孩子來醫院,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8點,還在打着針呢。”在兒研所門診輸液室,一個抱着孩子的媽媽說。

——孩子半夜突然燒到39度,家長抱去看急診,到了醫院發現前面一堆病情更重的孩子。

媽媽無奈地說:“每次都是這樣,燒到39度的讓着燒到40度的,只能等着。”

媒體曾統計過上海各大醫院兒科的看病時長。

只有兩家在1小時內可以就診,14家排隊時間在2小時以上,其中8家超過4小時,一家醫院甚至要排7小時。

深圳一家兒童醫院掛號窗口還貼出過這樣的“逐客令”:“不管你是發燒、拉肚子、咳嗽或者是手足口病,都要等6到8個小時!如果你能等,就掛號,不能等,請去其他醫院!”

一名肚子裏懷着老二的媽媽說:“帶老大看病都賽過春運,生了老二怎麼辦?”

一個小傷口,跑四家醫院

帶娃看病難,沒有親身體會很難理解難到什麼程度。

一個媽媽在網上發帖子吐槽說:娃有小狀況,真心傷不起,小小一個傷口處理,跑了4家醫院!

她的孩子晚上不小心從沙發上滾了下來,耳廓後面砸到茶几角上,流血了。

他們首先到了民航醫院,掛號護士告訴他們民航兒科沒有外科,到4樓耳鼻喉問問能不能看。

耳鼻喉男醫生說:“看不了,得到兒童方面的醫院,需要縫針,我們這縫不了。”

他們又去了通州婦幼,那裏的女醫生說:“我們這是內科,我給你問問外科能不能看。”

結果外科說看不了,畢竟是耳朵上的傷,需要耳鼻喉方面的醫生來判斷。

他們又馬不停蹄去了兒研所,掛號處說:“耳鼻喉科晚上沒有急診,去問問外科醫生能看不,能看再掛號!”

外科醫生說:“不能看,需要看耳鼻喉,到同仁醫院吧。”

到了同仁醫院,這對父母才終於給孩子掛上了號,看上了醫生。

醫生診斷下來,不過是一個很小的傷口,消毒包紮,很簡單的處理就可以了,而父母帶着孩子幾乎奔波了半夜。

兒科停診?

有人問:既然大家帶孩子看病都這麼難,爲什麼不多開一些兒科呢?

很遺憾,這些年兒科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關了不少。

2015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由於急診兒科醫生人手不足,暫停兒科急診,僅收治危重症患兒。

2015年,南京一家醫院因唯一的兒科醫生生病,停診數月。

2016年,北京海淀醫院兒科因故停止後夜急診。

2018年,流感流行期間,天津海河醫院兒科停診。

2018年,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發佈公告:因兒科醫護人員持續超負荷工作,已有多名醫生病倒,即日起暫停新海院區兒科門診和輸液。

2018年,武漢開發區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暫時停止接診,因爲唯一的一名兒科醫生辭職。

所以,你說爲什麼大城市的兒科近年來遭遇了海量的病人增長呢?因爲很多基層醫院在砍掉兒科。

基層醫院不設兒科,病人只能擠到大城市的兒科專門醫院或者三甲醫院。

北京兒童醫院日門診量高峯時段達9000人,首都兒研所達6000人,都接近飽和。

家長也很無奈:“沒辦法,也不想費這麼大的勁,想着去綜合醫院看得了,可每次都是一樣的結果,那些醫院的醫生看到最後對你說:還是去兒童醫院吧,我們解決不了。”

去私立醫院?

有的家長說,公立醫院看病這麼費勁,聽說私立醫院環境好,人少,去私立醫院吧。

一個媽媽因爲孩子半夜發高燒,去兒研所看到掛號大廳有兩百多個人,就打車去了和睦家,結果一看,和睦家夜間兒科急診掛號費1400元,又打車回到兒研所繼續排隊。

▲ 北京和睦家診療費(來自和睦家官網)

大城市的私立兒科醫院,掛號費基本三五百起步,一千多的比比皆是。

帶孩子看一次病,門診費加檢查費、材料費、藥費,一次動輒花費好幾千,普通家庭很難負擔。

給家長普及醫學知識?

我們又想:家長若有基本的醫學知識,自己處理孩子常見的小毛病,不就可以免去上醫院的麻煩嗎?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醫學科普實施起來太難了。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教育程度也都不一樣,要求每一個家長做完工作、看完孩子後,再去學習醫學知識,根本無法實現。

其次,醫學是廣博艱深的學問,就算是醫生,如果不是專門學習兒科專業的,都不敢說很懂兒科。

家長學醫,學得半懂不懂的,還可能因此胡亂質疑醫生的診斷,給醫生幫倒忙。

最後,要對大衆進行兒童醫學科普教育,必須由有大量臨牀經驗的兒科醫生來做。

可是,兒科醫生有時間嗎?

饒了他們吧,醫院的工作已經讓他們不堪重負了。

普及社區醫院?

那我們能不能實行分級醫療體制,孩子得了小病就近醫院處理,別普通的發燒咳嗽全都往大醫院跑呢?

在發達國家,這個工作由家庭醫生來做,在我國,這個工作應該是最基層的社區醫院或鄉鎮醫院來做。

然而,現狀是,我國的基層兒科基本接近癱瘓。

我國鄉鎮衛生院醫師及助理醫師總數爲39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學歷僅爲中專,接受過兒科系統培訓的人員不足10%。

大部分鄉鎮衛生院根本沒有設置兒科。

一些規模小的縣醫院,兒科醫生由內科醫生兼任,有的醫生沒經過兒科培訓就上崗了。

大城市情況會好些嗎?

在北京西城區廣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兒科、沒有常用的兒科藥品。孩子病了,只能去附近兩家綜合性醫院。

而這兩家綜合性醫院只有兒內科,沒有兒外科。如果孩子發生外傷,仍然只能去專門的兒童醫院。

歸根結底,還是缺人

“孩子常生病,但是能給孩子看病的醫生太少了。”一位家長說。

要知道,兒科醫生數量的多少,決定了我國兒童健康能不能得到保障。

一個國家兒科醫生數量是不是足夠,要看平均每一千名兒童擁有多少個兒科醫生。

在美國,這個數據是1.6,日本是3.9,在人口密集的中國香港,這個數據高達4.2。

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如果每一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在1以下,兒童死亡率就會飆升。

在中國,這個數字是多少呢?我們查到幾個不同的結果,最低是0.53,最高不過0.63

這是什麼概念?差不多等於,每一個兒科醫生要照顧1800-2000個孩子。

大城市兒科爆滿,醫生不堪重負,更讓很多人萌生了離職的想法。

一份針對兒科醫生的調查問卷顯示:96.8%的兒科醫生產生過離職想法,其中,一半以上的兒科醫生常常這麼想。

情況如果繼續惡化下去,一個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終會出現:所有的家庭都將無路可退。

如果兒科醫生收入提高,醫療環境變好,是不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緩解現在兒科醫生的壓力,緩解現在孩子看病難的糟糕狀況呢?

也許可以,而且我們希望這一天快一點,再快一點到來。

而我們作爲家長,只能做到我們能做的。

我們能做的,是在醫生態度欠佳的時候,儘量保持理解,他們可能已經連續看了上百個病人,十幾個小時沒閤眼了。

我們能做的,可能是在帶孩子上醫院的時候,儘量保持冷靜,不讓自己的焦慮影響孩子,而是讓孩子儘量配合醫生診治。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那些爲孩子看病的醫生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沒有他們,誰來保護我們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作 者 -

羅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攝影師、80後文藝女青年、前媒體人

推薦閱讀

安全感 | 貼標籤 | 專注力

育兒隨筆 | 自卑 | 親子游戲 | 自信

獎懲 | 學習 | 情緒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