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資藉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能源之機,炒高內地糧油價格,謀求在中國更大的話語權。圖為在寧夏紅寺堡一處糧食收購點,糧農正卸下玉米(資料圖片) 中國正推進可替代能源戰略,發展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各路資本尤其是外資藉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能源之機,湧向農產品期貨,對賭農產品未來升值,內地糧油價格迎來了一輪迅猛的漲價潮。 「我們的入場資金已經超過5000萬元。」某玉米加工企業老總直言,「我們判斷農產品以後會像石油一樣炙手可熱!」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上海通聯期貨分析師王偉波指出,內地期市資金在快速地從金屬和能源期貨向農產品期貨流動。期貨市場資金流向異動明顯,除天然橡膠外,長期低迷的農產品期貨正全面走強。 拋金轉農曾是股神巴菲特的手法。今年7月,內地商品期貨市場曾經出現了大舉拋金轉農的資本騰挪,但當時很快因為國際金屬市場基本面大幅回暖而改變。 王偉波表示,同一個時期內,農產品總市值增幅近60%,而工業品降幅僅為7.23%,其中52.77%的總市值增量顯然是場外資金所為。 糧餐具有能源屬性 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曾指出,中國要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大力發展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成為實施替代能源的核心戰略之一。「當玉米通過加工可以轉化成乙醇汽油時,玉米已經開始具有能源屬性。」一位期貨業人士說,另外的一些農產品如大豆、小麥、紅薯、甜高粱等諸多含有糖分的農產品同樣可以轉化成為生物質能源。 然而,在有限的耕地條件下,農產品很難在短期實現大幅增產,貓一樣的資本很快嗅到了個中腥味。 「目前內地進口的大豆已經有相當部分直接用於生物質能源加工,如中糧集團已開始規模進軍生物質能源領域,其利用此前從華潤集團收購來的華潤生化和華潤酒精,強勢搭建生化能源事業部平臺,圖謀生化王國。」一位國家發改委消息人士指出,這同樣會導致部分陳化糧甚至可食用糧食直接流進加工燃料乙醇的生產線。 「國家肯定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態度非常及時,但各路資本陳兵農產品期貨、對賭農產品未來升值,將帶來一系列問題,很可能會招致宏觀調控大棒。」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預測。 外資企圖左右食用油價 全國的食用油市場正迎來一場最迅猛的漲價潮。四川糧油批發中心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近1月來,四川一級食用油批發價格每噸漲1000元;四級菜油每噸出廠價已突破8000元,創3年來新高,比去年同期上漲50%。 「這次食用油漲價可能是外資企業在藉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能源之機,謀求在中國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在東北的九三集團某高層看來,國際商家意圖通過抬高國際原材料市場的價格擠出中小型油脂企業。 農田或會倒向「種石油」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中國累計進口國外大豆2840萬噸,同比增加302萬噸,增幅達到了11.9%。「高額的大豆進口量背後,是外資通過直接參股、控股中國榨油企業,左右內地食用油銷售價格。國家現在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在嚴防外資藉生物質能源概念抬高內地食用油價格的同時,更要防範對內地食用油產業形成柯斷。」該人士憂心忡忡。林伯強認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在高位,在利益驅動下,有相當部分農田會倒向「種石油」,進而導致糧食短缺。「資本對賭農產品升值僅僅是作為一種市場行為存在,其雖然與國家努力提高農民收入等政策不謀而合,但不會對內地農產品可能存在的升值構成巨大影響。」 在資本蜂擁入市對賭農產品升值後,國家的調控之手已經開始行動。 11月30日,商務部和發改委在合肥和鄭州掛牌競價銷售110萬噸小麥。這是一個月內國家第三次幹預市場,旨在解決當前糧食市場流通偏緊等問題。

*****************************************************************************

北京於小星信息諮詢部提供以下籤約服務:

受託對各類信息開展蒐集、加工、整理,提供方案、策略、建議、規劃或措施。參謀、磋商、評議、會診或顧問投資行為的可行性;大型會議文檔及檔案整理;科技成果密級評價;受託為外地客戶在北京籌辦大型新聞發布會,產品推介會和相關推廣工作。受託在北京代辦各項合法事宜。

地址:北京朝陽區麥子店街14-7-001 郵政編碼/PC:100026 電話/Tel:13801068992 電子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