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熟悉瓷器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個著名的窯口。

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由五代創燒,發展於北宋,盛行於南宋,經過元代中期的沒落,由明代洪武宣德上升到另一個高峯,直至清衰落。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各個時代龍泉窯不同的特徵!

北宋

胎:灰胎、淺灰胎或土黃色胎。質地堅硬,有小氣孔,底足露胎。

釉:釉層勻薄透明、溫潤光潔。釉面有氣泡、受越窯影響,釉多呈青黃色,有玻璃光澤。

紋飾:裝飾普遍使用刻花。紋樣較簡單。常見的有魚紋、荷花、蕉葉等,圖案花紋一般對稱,風格趨於奔放。

造型:器物以盤、碗、壺為主。挖足淺,圈足厚、足跟平切。多管瓶、盤口壺為這一時期新產品。

支燒工藝:底足露胎,足跟光滑、支燒痕跡大多不明顯。

北宋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

南宋

胎:胎色以淺灰、灰白為主,胎骨堅質細密,略有小氣孔。

釉:創梅子青釉、粉青釉。器物均施滿釉且多次施釉。有冰裂紋或小氣泡。底足露胎。

造型: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奩式爐、渣鬥、洗、尊形瓶、琮形瓶、雙耳瓶、人物及仿古銅器等。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龍泉窯三足爐

紋飾:以刻花為主,有雲紋,水波紋及各種動、植物變形圖案。大多裝飾在器物外表,有浮雕效果。

支燒工藝:燒造方法為墊餅墊燒,底部留有支燒痕跡,可見明顯窯紅。

龍泉窯梅子青菊瓣紋洗

胎:胎體厚重,胎質粗,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

釉:薄釉,粉青帶黃綠,色澤感強,釉層半透明。

紋飾: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堆花、貼花為主。紋飾以雲龍、雙魚、牡丹、荷葉多見,或書有吉語、銘文。

造型:多大件器物,新創器型多,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

龍泉窯菊瓣紋荷葉蓋罐

支燒工藝:器物外底中間有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露胎呈黃褐、灰黃、紅棕、火石紅等色相。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明早期

胎:灰白胎,細膩堅質,相比元代胎體較厚。

釉:以青綠釉、青黃釉為主,釉色有深淺變化,勻凈滋潤。

龍泉窯刻花雞心碗

造型:盤、碗、高足杯、洗、爐、瓶多見,人物雕塑多仿宋元。

龍泉窯暗花菱口碗

紋飾:器物多數有裝飾,以刻花、印花、堆塑為主,裝飾繁複。出現十字杵紋、菱形錦紋。

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支燒工藝:支燒方式呈多樣化,根據器類不同,裝燒方式也不同。足端刮釉,澀圈;或墊餅墊燒。支燒印痕濃艷,呈火石紅。

明晚期

胎:灰胎,胎質粗糙,胎壁厚重,有氣泡,底足露胎。

釉:釉色青中泛黃,泛灰,施釉薄而澀,呈色不穩。

紋飾:仍以刻劃、模印為主,也有雕塑,鏤空。但刀法不佳,入刀淺顯,紋飾簡單模糊。

造型:有玉壺春、蓋罐、碟以及出現一些形制較好的新器形。

支燒工藝:底足露胎,成褐色或紅棕色,支燒印痕不明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