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黎明-少年毛澤東的側影

學毛澤東思想,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毛澤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搞清楚毛澤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毛澤東同志一生波瀾壯闊、戎馬倥傯,已經定格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研究他的人處於不同的時代,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他做了許多大相徑庭的評論。喜歡他的人讚美他「這是一位蓋世英才,他一定會改變這個世界。」 討厭他的人攻擊他「陰陽怪氣,綿里藏針」。

他的蓋棺定論,既《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第27小結,「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毛澤東對自己也有一個蓋棺定論,「『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了,人老總想後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鬥了那麼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麼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麼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麼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麼辦?只有天知道。」

乍眼一看,這些評價五花八門,相互打架,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仔細觀察,這些東西合起來,就是今天小枉大直、略有爭議的主流評價。原因也很簡單,只要做事就會有爭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欲冕其冠,必受其重。不光是毛澤東,但凡改變了世界的英雄豪傑,生前身後都必有無數的爭議。而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爭議反映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青睞,與另一部分人的無奈。才賢俊彥們在無數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做判斷、下決斷。斷則意味著取捨,取捨就意味著得失。而得失毀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斷無可為。故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毛澤東出生的近代中國,雖有著廣土眾民,但積貧積弊積害,孱弱羸弱懦弱。先天不足卻又迎來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毛澤東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治亂持危為自擔,審取捨明得失,自然舉天下之毀譽。所以,要對毛澤東做一個允執厥中的評價。就應該多聞闕疑,帶著思考去昭察各方評價的真偽。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而還原毛澤東,就必須結合他的少年經歷,清析他的思想形成。

那麼,少年毛澤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有這麼一個人,少年俠氣,篤志好學,思想前衛進步。博覽《新潮》、《新青年》等刊物。對馬克思著作心醉魂迷:「看《馬克思學說》樂而不能懸卷。」「看《馬克思學說概要》,頗覺有趣。上半部看不懂,厭棄欲絕者再。看至下半部,則倦不掩卷,擬重看一遍也。」對列寧主義拜倒轅門:「《列寧叢書》第五種。其言勞農會與赤衛軍之組織與所犧牲之價值,帝國主義之破產原因,甚細密也。」以唯物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精神出自物質,宇宙只有一原。」誓要為中國橫掃一切落後的資本家:「吾國紳耆階級之不破,小民終無樂利之一日。」「資本家不掃除殆盡,則勞動家無樂利自由之道。」「凡有罪惡,皆此種蟊賊所造成者也。吾以為革新社會,資本家與紳耆二者之中等階級,須先掃除廓清。」積極評價五四運動的成果,高度讚賞工人運動的意義,「五四以後,吾民受歐戰之刺激,與世界被壓迫民族崛起之指示,國民運動,已漸普及於勞工,全體人民更聯合以求中國之解放。」在工人運動基地安源煤礦考察時,主動支持工人去爭取權力,「工人乘此廠主放棄權利時,起而自己管理也。」鑒於他在中國早期革命中的優異表現,在國內他被選為黨的最高領袖,在國外他獲得無數殊榮。甚至共產國際為表彰他的突出貢獻,都在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上,任命他為執委主席團名譽委員。由此,他成了共產國際里職位最高的中國人。

還有這麼一個人,少年意氣,天資不高,思想函矢相攻。明明快17了才上小學,卻把自己擺在學霸的位置上感慨,「教育未行,民智未啟。」對國家教育體制深痛惡絕,「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弱者乎?觀其意,教者若特設此繁重之課以困學生,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而當考試的大棒敲過來,他又一臉懵逼,悔恨自己之前沒用功,感慨「學校試驗今日完,吾於課程荒甚。」 迫不得已反省自己的觀點,「學校分數獎勵之虛榮,尤所鄙棄。今乃知其不是。」他以曾國藩為楷模,對《曾國藩家書》里的人生信條推崇備至,「嘗見曾文正公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此言豈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學,求分數,尚有何事?別人或謂退化,吾自謂進化也。」但當時過境遷,舉國變革時,他也想融入社會前進的大潮,卻因「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而被時代的弄潮兒敬而遠之。他也曾去安源煤礦進行過一番工作,結果「被幾個民團捕獲」,只好用借來的幾十塊大洋「賄賂護送兵來放掉我。」卻因「解送我的副官不肯答應」而被嚴辭拒絕,被迫趁機逃跑,「逃到一塊高地,在一個池塘的上面,四周都是很長的草,我就躲在那裡一直到日落。」等躲過追捕的人後,「立即爬越山嶺,走了整夜。」才保全了一條性命。共產國際長期對他沒有特別的任命,只是說他「報告寫得極為出色,很有意思,而且反映了生活」。他對自己的過去從來不避諱,自嘲道「我是長期受打擊排擠的人,有話無處說。」

這兩個人後來都成了近代中國響噹噹的人物。前一個,叫蔣介石;後一個,是毛澤東。

歷史就是這麼的黑色幽默,這麼的不按套路出牌。這倆後來都自厝同異,來了個180度的急轉彎。其實要理解起來也不難,屁股決定腦袋。他們當然都想讓中國變好,但前者的理想是從別人那裡借來的,而後者的道路是經自己摸索走出的。當前者被推舉到了大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代表的位置上,自然腦袋就會為屁股服務,走回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老路;而後者成為了無產階級、農民階級的代表,自然就會思想圍著廣大民眾轉,開創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新路。

既然毛澤東這麼有階級覺悟,那麼他一定革命意識堅定,少年就篤信馬列主義?

當然不是,「當時我還在彷徨,還在『找出路』。」少年毛澤東信過的主義不說有一斤,至少也有一打。從曾國藩的傳統理學思想,到康梁的封建自救改良;從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到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從大美利堅的門羅主義,到說不清道不明的平民主義。土包子洋麵包他都嘗過試過。某些時候甚至還腦洞大開,比如辛亥革命前夕,差不多剛成年的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可是有點糊裡糊塗。」希望將「孫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總統,並以康有為任總理,梁啟超任外交部長。」把這仨死對頭捏在一塊和衷共濟。那會只有他沒搞懂的主義,沒有他不敢信的主義。不過「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少年毛澤東受時代大潮撥弄,信過的主義也多如牛毛也不是個奇怪的事。但這些主義里,卻唯獨少了影響他了一生的馬列主義,這是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為什麼,首先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什麼是馬列主義?什麼時候馬列主義傳到了中國?最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樣?

1.什麼是馬列主義?

這個問題在上篇文章里已經有討論,此處不再贅述。

2.什麼時候馬列主義傳到了中國?

列寧很早就對馬克思主義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系統的馬列主義卻形成的很晚。直到1913年,列寧為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才寫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把馬克思主義一切為三分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階級鬥爭學說」三個部分,框出了後世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劃分的雛形。這篇文章成文雖晚,但在馬列主義理論系統里的地位卻非常之高。文章繼承了列寧一貫霸氣外露的行文風格,開篇就鞭辟入裡,讓人震耳發聵,「馬克思學說在整個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資產階級科學(官方科學和自由派科學)極大的仇視和憎恨,這種科學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某種『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別的態度,因為建築在階級鬥爭上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會科學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學都這樣或那樣地為僱傭奴隸制辯護,而馬克思主義則對這種奴隸制宣布了無情的戰爭。期望在僱傭奴隸制的社會裡有公正的科學,正像期望廠主在應不應該減少資本利潤來增加工人工資的問題上會採取公正態度一樣,是愚蠢可笑的。」

馬列主義形成的晚,當然傳入中國就會更晚,「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列主義直到十月革命成功一周年,既1918年11月才傳入中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當時走在中國社會科學最前沿的李大釗,看到了一條由先進的工人階級所開創,完全不同於過往的新路。直白點說,就是發現了這個世界原來不只有資產階級權貴敢四處發飆,上革國王皇帝的命,下喝工人農民的血。工人階級泥腿子也能站起來舉事,左手鐮刀把地主按在地上片,右手鎚子打的資本權貴滿地找牙。這裡說的工人階級先進,不是因為它先進所以它先進,而是它有組織、有紀律、有技術,是現代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相對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這些只佔著生產資料坑的舊勢力先進。不過這麼說還是有點像喊口號,打個比方,工人階級就像是建築工,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就像是開發商老闆。前者包攬了從設計到建造的所有工序,在工地里披星戴月、克勤克儉、矻矻窮年,結果辛苦一圈下來,蓋的房子是別人的,用的工具是開發商的,掙的利潤是老闆的。好不容易攢了點辛苦錢,刨開生活還全都拿去還了房貸;而後者只用沙發上一坐,吃著火鍋唱著歌就把錢給掙了。一邊嫌工人出工不出力,一邊喊著明年房價全線再漲30%,然後拿著建築工的錢,蓋新盤賣再給建築工。是老闆比工人更懂蓋房子嗎?自然不是,利在勢居,不在力耕。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他們中當然不乏有識之士,但是能瀟洒過活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比工人更加的勤勞聰明,而是他們比工人把持了更多的生產資料。馬克思快兩百年前就看穿了這些伎倆,在《共產黨宣言》里明確的指出「僱傭勞動的平均價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資,即工人為維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額。因此,僱傭工人靠自己的勞動所佔有的東西,只夠勉強維持他的生命的再生產。」「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於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在這種佔有下,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所以無產階級的反抗與資產階級的壓迫先天就互為犄角,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旦平衡被打破,無產階級就會揭竿而起,資本主義社會必將發生劇烈動蕩。李大釗在考察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後,迅速注意到了工人階級先進性的意義。一番總結歸納之後,筆落驚風雨,文成泣鬼神,揮毫而出《庶民的勝利》與《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雄文,在文中放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由此才拉開了馬列主義改造中國的序幕。而這時候,毛澤東已經25歲了。少年毛澤東當然不可能抄近道抄到列寧前面去發明馬列主義,也沒有俄文基礎去直接學習俄文版的列寧原著,所以他當然只能「到一九一八年才讀馬列主義。」

3.最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樣?

馬克思主義要比馬列主義進入中國早的多的多的多的多。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眾多流派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科學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還沒分道揚鑣的時候,就被留學生和傳教士們帶到了中國。1899年3月,與近代中國史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大英浸信會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大同學》的文章。這篇由李提摩太和蔡爾康合譯的文章,節譯自本傑明頡德的社會主義著作《社會進化論》,而這個著作則節選了《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由此馬克思主義正式嫁入中華。此文一經傳入中國,立馬就在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引爆社會現象,群眾簞食壺漿以迎馬克思主義的情景,想都不用想,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共產黨宣言》是什麼東西?那可是堪稱《資本論》這種大部頭總綱的東西,就是今天的白話文版本,正常人看了都會覺得艱深晦澀。而且這可是標準的工人階級鬥爭屠龍術,但那會中國的工人階級都不說強大了,連人都幾個。不僅如此,傳入中國的時候,列寧都還在西伯利亞玩泥巴,清政府剛拍死戊戌變法整半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更是個連影子都沒有,那當然是沒人知道該怎麼用這個東西。加上中國那會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拿本原版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去改造社會,和拿了本《易經》就跑去支個算命攤子沒什麼區別。再加上這文章是合譯出來的,當時的合譯不比今日,是由一個不通外語的傳統中國文人用文言文整理,一個不懂德語的典型英國教士用中文口述,翻譯自另一個懂德語英國人,用英文翻譯的德國人的著作。這個翻譯的過程就夠曲折離奇了,是個人都知道這樣干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最早的《共產黨宣言》是這個樣:

「其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於君相之範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然萬一到此時勢,當即系富家權盡之時,何也?窮黎既至其時,實已計無復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權,用以安民而救世。」

而這段話用現在的話翻譯,則是這樣,「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明眼人一看就會發現,初版《宣言》不但開篇就給馬克思換了個國籍(作者後來自己也發現了,在第三章又改回了德國),讓馬克思變成了英國人。而且講著講著就不知所云了。先不說正常人看不看的懂,這既不引人入勝也不言近旨遠的行文方式,不僅現代人不喜歡,當時人也嗤之以鼻。所以清末著名外交官兼韓國國旗設計者馬建忠,在《擬設翻譯書院議》中對這類翻譯體幾近嘲諷,「西人之稍通華語者為之口述,而旁聽者乃為彷彿摹寫其詞中所欲達之意,其未能達者,則又參以己意而武斷其間。蓋通洋文者不達漢文,通漢文者又不達洋文,亦何怪夫所譯之書皆駁雜迂訛,為天下識者所鄙夷而訕笑也!」這段最早的《宣言》翻譯,對後來者唯一的貢獻,可能就是把Marx翻譯成了今天熟知的馬克思(中間譯成馬客偲最後又改了回來)。剩下的內容自然是泥牛入海。此後的若干年,雖然也有宋教仁、劉師培、成舍我等人零零散散的把《宣言》中一些內容翻譯成中文。但都未能激起漣漪。直到1920年,中國經五四運動全面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宣言》才再次被人重視,有了第一個說人話的完整版本,也就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陳望道翻譯的《宣言》譯本,這離它第一次來中國已經過去21年了。

陳望道版《宣言》,可以說功力大增,展現了它該有的樣子,發揮了它原有的威力,與第一版的默默無為不可同日而語。這版的《宣言》間接改變了中國,它的讀者里,有著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在內的一批中國進步青年,毛澤東把它譽為奠定了自己共產主義信仰的三本書之一,「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鬥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周恩來也對其高度評價「這一時期(1920年),在國內曾看到《共產黨宣言》,在法國又開始讀到《階級鬥爭》與《共產黨宣言》,這些著作對我影響很大。」

雖然《宣言》沉寂了很長時間,但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卻一直很有市場。1902年起,維新派梁啟超、張元濟等人旗下的廣智書局、商務印書館,相繼翻譯了一系列日文版社會主義的專著,如《社會主義廣長舌》、《社會主義》、《近世社會主義》、《近世社會主義評論》、《社會主義神髓》等。但這些東西和初版《宣言》一樣生僻晦澀,並未整出什麼波瀾,只是讓少數知識分子知道了原來世界上還有個人叫馬克思。中國真正鋪開社會主義,還得等到辛亥革命的到來。

1911年,中國社會主義的先驅,無政府主義的鼻祖,也是著名的變色龍江亢虎,以《介紹地稅歸公之學說》一文為開端,系統向國內引入了社會主義思想。他創立的社會主義研究會,經改組成了中國第一個以黨字結尾的現代黨派中國社會黨。這個黨以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自詡「社會主義歐美極盛,在中國則本黨實最初唯一之團體機關」。一時名滿天下,以至於年輕的李大釗都被納入其麾下,在天津支部做過幹事。時年18歲還在當學生兵的毛澤東,也是從「一些江亢虎寫的關於社會主義及其原理的小冊子」和喜歡討論革命的《湘江日報》上「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但社會主義不等於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碰著的這種中國社會黨所宣傳的社會主義「其實是社會改良主義」。也就是由馬克思見了就一頭包的拉薩爾奠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歡喜冤家,第二國際那路搞資產階級改良的社會民主主義。凡事要考慮時代背景,那會的中國才把溥儀拉下馬,全國上下炸成一鍋粥,孫中山和袁世凱還在南北對掐,懟的天翻地覆、不亦樂乎。中國連個像樣的政府都沒理順,這個節骨眼上就準備畢其功於一役搞社會民主主義大躍進,那當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這個在中國連生存土壤都沒有的東西只會浮於文字,不能改變現實。少年毛澤東也沒把這些掛社會民主主義羊頭,賣資產階級改良狗肉的理論東西太當回事,只是和幾個同班同學討論了一下就沒有然後了。

如上所述,毛澤東1913年知道了社會主義,1918年接觸了馬列主義,但怎麼到了1920年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呢?

因為毛澤東開始對馬克思主義也不感興趣。毛澤東在1918年接觸馬列的那會,同時還「讀了幾本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很受影響。」這會毛澤東垂青於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這也很正常,無政府主義從馬克思主義出生的那天起就和馬克思主義攪在一起。從巴黎公社的蒲魯東,到第一國際的巴枯寧,再到十月革命的克魯泡特金,有共產主義的地方就一定會跟著無政府主義的小尾巴,很多共產主義者也是由無政府主義者轉化而來。所以到了中國,毛澤東也對無政府主義愛不釋手,直接體現在了他創辦的《湘江評論》社評中:「聯合以後的行動,有一派很激烈的,就用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同他們拚命的搗蛋。這一派的首領,是一個生在德國的,叫做馬克斯。一派是較為溫和的,不想急於見效,先從平民的了解入手。人人要有互助的道德和自願工作。貴族資本家,只要他回心向善能夠工作,能夠助人而不害人,也不必殺他。這派人的意思,更廣,更深遠。他們要聯合地球做一國,聯合人類做一家,和樂親善——不是日本的親善——共臻盛世。這派的首領,為一個生於俄國的,叫做克魯泡特金。」

不過這會的毛澤東還有點嫩,不懂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的道理。對馬克思有著很大的誤解,視馬克思為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搗蛋鬼。而自己給出的打倒強權壓迫,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法,「則有二說,一急烈的,一溫和的。兩樣方法,我們應有一番選擇。(一)我們承認強權者都是人,都是我們的同類。濫用強權,是他們不自覺的誤謬與不幸,是舊社會舊思想傳染他們遺害他們。(二)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不但自相矛盾,並且毫無效力。歐洲的『同盟』『協約』戰爭,我國的『南』『北』戰爭,都是這一類。所以我們的見解,在學術方面,主張澈底研究。不受一切傳說和迷信的束縛,要尋著什麼是真理。在對人的方面,主張群眾聯合,向強權者為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麵包的呼聲,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無血革命』。不至張起大擾亂,行那沒效果的『炸彈革命』『有血革命』。」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繞來繞去還是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那套,並沒跳出之前理論家的思維模式。嚴防死守暴力革命,企圖靠嘴和筆杆子說服對手,而未考慮到中國之前的有志之士一樣張袂成幃、比肩接踵,其中不少比他還能言善辯、筆參造化,但他們的溫和革命搞到爾曹身與名俱裂也沒搞出什麼效果,最終也未能改變中國。

所以一個客觀條件限制,一個主觀因素影響。1918年前毛澤東根本無法知道什麼是馬列主義。1918年後毛澤東還是不太了解什麼馬列主義。不過現實很快就教育了毛澤東,什麼叫不合時宜的好理論冇得球用。到了1920年,毛澤東親身搞了兩年的溫和鬥爭,努力到無能為力,不但沒搞出什麼實際名堂,反而把自己辦的《湘江評論》給搭進去,讓軍閥張敬堯查封了。順帶還連著自己發起的新民學會因為思想混亂「開始分成兩派,左翼和右翼」走上了分裂的前夕。

以理服人的出發點當然沒啥問題,真理有些時候確實可以說服人,但能讓對面都坐下來點頭的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近代中國那種全員摟袖子、全面下場乾的動亂鬥爭環境,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搞過自以為獨身世外的溫和鬥爭。他們都感覺自己有眾人皆醉、惟我獨醒的大智慧,而實際上卻不過是一點旁人眼裡不值一哂的小聰明。道理也很簡單,明明是斷梗流萍卻想憑兩張嘴皮子折衝樽俎,給各方老油條看了簡直是只增笑爾。他們早就形成了收拾這幫子清醒黨的規定動作:丘八喂激烈鬥爭的失敗者花生米,溫水煮溫和鬥爭的理中客青蛙湯的。看人下菜,童叟無欺。

喝了青蛙湯的毛澤東幡然大悟,重新認真的對自己做了一番審視,「老實說,現在我於種種主義,種種學說,都還沒有得到一個比較明了的概念。」終於明白自己是走錯了學雜了。不過這個世界不怕有問題,就怕發現不了問題,因為一旦發現問題,就會有解決的方案。既然溫和的方案被人步步蠶食,逼到死胡同里行不通了。那干就脆豁出去治沉痾用猛葯,來個激烈的方法針尖對麥芒、共產揍流氓算了。於是毛澤東啟程去上海,拜訪了當時已是煊赫天下的共產大佬陳獨秀。

這次的拜訪果然收穫頗豐,「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陳獨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陳獨秀的耳提面命,讓毛澤東醍醐灌頂。徹底反思了自己之前想法的天真幼稚,發現了「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閥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我對於絕對的自由主義,無政府的主義,以及德謨克拉西主義,依我現在的看法,都只認為於理論上說得好聽,事實上是做不到的。」

得出這樣的結論那是必然的,絕對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平民主義這些似是而非的主義,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嘴炮革命的道理千條萬緒,改變現狀的本事一點沒有。桌子上講起道理來一個比一個好聽,桌底下就變成死道友不死貧道式的紙上談兵。搞得好是我理論正確,搞不好是你操作有誤。你上我喊好,喊我我不搞。真給丟進社會這個斗獸場馬上就成了嗷嗷待宰的小綿羊,一轉身發現背後還有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龐然大物正在磨刀霍霍向豬羊。

既然毛澤東走了這麼多彎路還能重回正軌,那他一定是一個冉冉升起,不世出的天才?

想知道毛澤東是不是天才,就得從少年毛澤東的求學經歷中略窺一斑。而毛澤東的求學經歷,可以用8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曲折離奇、令人乍舌。如果說毛澤東的革命生涯坎坷,是艱苦鬥爭環境對他的考驗;那毛澤東求學生涯的坎坷,則很大程度是由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自找」的。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貧農之家。之所以叫貧農,是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毛家還沒發跡。祖父毛恩普和父親毛貽昌都還是鄉間耕作的平頭老百姓。而那年頭的老百姓,老字前面一般還跟個窮。他家當然也不例外,父親毛貽昌「年輕的時候」「負債纍纍」。為了掙錢還債,走投無路「便去投軍」掙點朝不保夕的刀口錢。

這次的軍旅生涯無疑是成功的。一年多下來,毛貽昌既沒缺胳膊也沒少腿,全須全尾、平平安安的從前線溜達一圈回來了。「回到我生長的村上」,並且「由於拚命地節省,他靠著做小生意和其他事業賺了一點錢,設法贖回了他的田地。」靠著本錢和副業,讓毛家「有十五畝田,成為中農了。」但毛貽昌不滿足於現狀,又「開始做販賣糧食的生意,並賺了一點錢。」並且通過這些錢「不久又買了七畝田,使我家達到『富』農的狀態。」徹底的改善了毛家的經濟狀況。但仔細看這個富農是有引號的,不是毛澤東瞞報家產故意把自己說窮,恰恰相反,因為他家有五口人,合下來人均耕地4.4畝,比對《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全國土地改革前各階層佔有耕地情況」就會發現,富農的門檻是人均耕地9.59-26.32畝,中農的人均標準是3.05-9.59畝,他家連富農的邊都沒夠上,打到頭就是一個下等的普通中農家庭。

雖不是大富大貴,但經濟基礎不斷改善,還是對毛家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除了日子過得越來越輕鬆外,毛貽昌也有了讓子女讀書發矇的想法。於是毛澤東「七歲起,就在本村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到十三歲。」這裡的小學其實就是私塾。讀完私塾的他並沒選擇直接繼續深造,而是做了三年多的「家裡蹲」在家務農。然後才回過神來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拾掇一通給他老爹留下首詩就跑外地讀書去了。這首詩很有名,就是改自西鄉隆盛的「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整詩造詣非常之高,氣勢雄渾,一個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少年英雄躍然紙上,而作這詩的時候,毛澤東還只是個不到17歲的孩子。

不過他去的這個外地有多外呢?「五十里」,從天安門到頤和園差不多也是這個距離。中午吃完飯出發,晃過去剛好能趕上吃晚飯。非要說這時候的毛澤東有啥比一般人強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他的筆杆子無人能及。雖然當年離別賦詩是知識分子經常乾的事,但跑去上個小學都能寫的這麼慷慨激昂、名垂青史,他絕對是獨一家。不知道的猛一看,可能還以為他是上了劍橋哈佛。不過這也正常,誰第一次遠行不是雄心壯志,更何況這人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毛澤東。

出了鄉關的毛澤東以《言志》一文被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校長李元甫相中,破格錄取上了新式小學。不要以為當時民智未開,所以小學不比現在。就算放在當時,17歲這個年齡上小學都屬於超齡的。當時的新式小學分為初小和高小,初小5年,高小4年,就像是今天的九年義務教育,初小也是7歲入學,不過可以跳過。毛澤東因為讀過6年私塾,所以直接進了高小,相當於今天的初中。根據當時的教育部大綱,既1904年版《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十二歲以後,為知識漸開、外誘紛至之時,尤宜令聖賢之道時常浸灌於心,以免流於惡習,開離經叛道之漸;每日所授之經,亦必使之成誦。」也就是說規定的12歲上高小,而此時的毛澤東都超齡5歲了。有人會說這是給封建私塾教育耽誤的,那我們看看毛澤東周圍的學霸們,年輕時候都是怎樣讀書的:李大釗,比毛澤東大4歲,讀過私塾,18歲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24歲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27歲擔任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張國燾,比毛澤東小7歲,讀過私塾,復讀了一年19歲考上北京大學,在校期間參加了五四運動,擔任北京學聯主席;黎錦熙,也讀過私塾,只比毛澤東大3歲,他弟黎錦暉就是「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的作者。17歲考入湖南優級師範,24歲任職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成了毛澤東的大學老師,33歲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燕京大學等校的國文系教授。

換句話說,那時的學霸如李大釗、張國燾、黎錦熙這些人,在毛澤東才開始讀小學的時候,都基本上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再往後更是一飛衝天、高屋建瓴。和這些真正天才一比,毛澤東自然是相形見絀。所以毛澤東非常坦誠的回答過天才這個問題,「我不是天才。我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又讀了七年資本主義的書,到一九一八年才讀馬列主義,怎麼是天才?」

不過,世界從來不是一個只給天才唱獨角戲的舞台,而是一個考驗人知識與意志綜合實力的平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才志兩端,從於立事。超世之才這種百年一現、人之所愛的東西,就跟中頭彩一樣,落在誰身上誰都是光彩奪目,沒有人會討厭。但聞道有先後,只要不是差太多,後來者術業專攻一把也能迎頭趕上。而且,這種一蹴而就的超世之才是一把雙刃劍,不見得光起正面作用,有時候聰明過頭了反作用也會來的兇猛,或是使他們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或是使他們傷仲永,舉高了再摔散,最後泯然眾人矣。

而意志這東西不一樣,一時半會看不出來意志高低會有什麼區別。但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只要日積月累的持續輸出,意志的力量就會不斷正向疊加,雖然人才智不能周,但勤能補拙。路遙知馬力,長期的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終將守得雲開見日出,迎來功不唐捐、積厚成器之期。讓人才長成一棵歷經風霜雪雨的參天大樹。達到天才達往往不到的高度。所以上面這三位天才,一個英年早逝未能展現大用;一個中途叛變起了反向作用;一個泯然於世沒有太大效用。反而是作為人才的毛澤東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絕不隨遇而安。經寸積銖累後豁然貫通,最終做出了空前絕後的成績。

那會讀高小的毛澤東,雖然上學晚,但非常清楚自己該幹什麼。知道自己是來求學的,不是來求上學的。在高小里吊打小學生沒意思、沒出息、沒出路,所以只待了半年就退學了。不過這不是簡單的退學,毛澤東因為「古文作得不錯」所以「教員都喜歡我,尤其是教經書的」。在自己的小學老師賀嵐崗的推薦下進了湘鄉駐省中學,從初一直接跳級到了高一。

這下他總該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了?當然不可能,安分不是毛澤東。不僅如此,少年毛澤東和安分兩個字是天然的絕緣體,折騰才是他那會的最大特徵。1911年,一邁進校門他就開始找「有刺激性的材料」讀。這裡的刺激材料當然和今日中青少年們喜歡在網上找的那種喜聞樂見的不一樣,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同盟會的革命材料。而毛澤東「讀了以後,極為感動」。1911年是什麼年?那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年份,革命的火種已經點著了全國。雙方的領袖正在全力赴國難,雙方的部隊正在全面拉鋸戰。兩邊為了爭取民眾,都在開動宣傳機器全國打雞血,從文字宣傳到現場鼓動無所不用其極。毛澤東在的學校當然不能例外,「有個革命黨得了校長允許,到一個中學裡面作煽動的演講。」這個演講瞬間引爆全場中學生的書生意氣。「當場有六七個學生起來聲援他,痛斥滿清並號召大家起來建立民國。」「聽過這個演講四五天之後,我決心加入革命軍。」這好了,毛澤東又不讀書了。

但毛澤東沒趕上趟,「孫中山和袁世凱成立了協定,預計的戰事停止,南北「統一」,而南京政府解散。」毛澤東當了半年兵,還沒上場,戰鬥就結束了。所以只好把還沒捂熱的軍裝又脫了下來,重新回去讀書。然而他雖然「決定繼續求學」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於是在「報紙上的廣告」(上網查招生)和朋友的推薦下,在四個學校報了名,分別是「警官學校」、「制皂『學校』」、「法律學校」、「商業學校」,這些連名字沒有被記下來的學校是不是感覺不靠譜?沒錯,就是和今天職高差不多水平的職業學校。而且這些學校的報名費可不便宜,一次就是一塊大洋,學費另算。毛澤東一時激動交了錢,卻對這些學校都沒啥興趣,除了商業學校月初進門「月底退學」呆了一個月,其它三個連教室門都沒踏進去人就走了。

不過毛澤東還是想讀書,於是他又瞄向了普高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又「花了一塊錢報名」,而且一鳴驚人「應了入學考試,以第一名被錄取」重操自己未竟的中學學業。他這兩年一通轉學當兵留級的神操作,搞得自己又蹲回高一課堂了。但高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如果他涉世未深,就教他ABCD;如果他歷經滄桑,還是教帶他ABCD。毛澤東從戰場走一圈回來,大清都亡了,還給他教ABCD,當然只會得到毛澤東「我不喜歡第一中學。它的課程太少而規則繁瑣」的評價。不過毛澤東在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歷史教員胡汝霖就十分欣賞毛澤東的文才,送了他一套《御批通鑒輯覽》。而這套一般人連名字都不想看完的書,影響了毛澤東後來的人生軌跡。這就是司馬光原著,乾隆刪減點評、鉤玄提要版的《資治通鑒》。

司馬光一生除砸缸當宰相噴王安石外,還有一個彪炳史冊的成就,就是編成了《資治通鑒》。《通鑒》雖未列入廿四史,但價值卻可與其巔峰《史記》比肩。司馬光更是因為其治學嚴謹,與司馬遷一起合稱史家雙壁兩司馬。就算是抨擊司馬光性格保守的人,也會對《通鑒》給出極高的評價。因為這書是史書的大成之作,是以博古通今著稱的一代名相司馬光花費了19年時間才編成的嘔心瀝血之作。它不是簡單的堆徹史料,搞歷史故事大雜燴。而是集史家眾書之長,點評結合實例的生動教程。司馬光通過「臣光曰」,手把手教你怎麼博觀約取、鑒往知來,現實踏實真實的從歷史中學會處理問題。而歷史是什麼?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它是無數聰明人切切實實實踐過的東西,從其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表面看著可能迂腐,但內核一定不會天真。所以毛澤東一生把這300萬字的《通鑒》看了17遍,評價其「《通鑒》是一部值得再讀的好書。有人說,搞政治。離不開歷史知識。還有人說,離不開權術,離不開陰謀。甚至還有人說,搞政治就是搗鬼。我想送給這些人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這套書極大的啟迪了少年毛澤東,讓他知道了往聖絕學竟然還有如此威力。毛澤東對胡老師饋贈十分感動,於是「讀過《御批通鑒輯覽》以後,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又雙叒叕退學了。然後「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中閱書。我十分地有規律和專心,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只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   

在這自修的時期內,我讀了許多書籍,讀到世界歷史和世界地理。在那裡我以極大的興趣第一次閱讀了世界的輿圖。我讀了亞當·斯密士[亞當·斯密]的《原富》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物種起源》]和約翰·斯陶德·密爾[約翰·穆勒]所著的一本關於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騷[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學》和孟德斯鳩所著的一本關於法學的書。我將古希臘的詩歌、羅曼史、神話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國的(歷)史地(理)混合起來。」

毛澤東自習的這段時間,雖然知識漲進不小,卻沒意識到自己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被他的家人所及時發現了。他在城裡勤奮好學的所作所為,傳到家裡讓他在辛苦掙錢的爹氣個半死、暴跳如雷:你當現在是什麼時代?一個銅板就買兩份報,一塊大洋都夠窮人家過一個月了。現在這麼多現大洋連個響都沒聽到就全丟進了水裡,你當錢是大風刮來的嗎?你走之前不是說「學不成名誓不還」嗎?你這幾年在外面都學了個什麼東西。當兵跳級考第一,聽起來好像是龍躍鳳鳴,但你倒是拿個畢業證回來啊?你都20了學歷還是空白好嗎?但凡有點讀書天賦,到你這個年齡都該看出點成果來了。你現在知識是懂的多,但常識有嗎?就你看的那本《資治通鑒》,人家作者司馬光在你這個年齡手裡也捏了個進士好嗎?

不要以為當時社會混亂,所以英雄不問出處,狗熊不慮出路,文憑就不重要了。當時是有很多人沒有什麼學歷也很厲害,但文憑什麼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敲門磚。以陳獨秀為例,這算是當年一等一的學霸了,不過他和這會的毛澤東一樣,也是從無數個學校肄業沒有文憑。但陳獨秀肄業的是大學,而且學術功底和社會影響力全國聞名。為了將這樣優秀的人才留在北大,蔡元培也得絞盡腦汁,最後迫不得已造個「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的假文憑。然後才能下發「茲奉令派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的聘書,給他一個正式職位。

毛澤東給他爹一通訓之後,表示很有道理,但我還是不改。於是他爹親自動手教他什麼叫做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物質決定意識,「家裡不給我金錢,除非我進學校。」沒錢一下把少年毛澤東給收拾服貼了,掏出他已經離不開了的報紙又搜了搜,「注意到湖南師範學校的一個動人的廣告」,然後「將自己的意志寫信給家裡,得到他們的同意。」收到家裡第6塊大洋的轉賬,又雙叒叕做了報名費。不過這次毛澤東不一樣,他這回一下被學校錄取了三次,為啥?因為他會寫太出名了,他之所以會選這學校,除了報紙上的廣告說的好聽以外,還有一半是因為周圍小夥伴也想考這學校,但自己是學渣過不了關,所以跟著起鬨,「其實是他們要我幫他們預備入學論文。」毛澤東對此也有求必應「我代兩個朋友做了論文,自己做了一篇。結果一齊錄取——實際上,是我被取了三次。那時我並不以為搶替是一件不好的事,這僅僅是一種友誼。」

那毛澤東現在該老實了吧?選學校這方面來講,還真的是是瞌睡遇著枕頭,對上路,老實了,直呼「一師是個好學校」。他前前後折騰了三年多,總算是把自己安排明白了。為此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在這個師範學校中,我做了五年學生,並且居然拒絕了此後一切廣告的引誘。最後,我真的畢業了。」但學校選好了不代表上學就安分,他進了學校馬上就在校園裡拉開了新一輪的高潮。

在自身學業方面,毛澤東一如既往的偏科,「我反對自然科學中的必修課程。我希望專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我並無特殊興趣,我不讀它們,於是這些課程的分數大都很壞。」在畫畫這類的課程上,他更是直接糊弄老師,「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就算數了,我稱之為雞蛋。結果畫圖得到四十分,不及格。」不過他筆杆子硬啊,隨便搦管操觚一篇《心之力》「那篇文章一百分」,「這樣和其他課程的壞分數扯平」,把自己挖的坑填上,正負相抵,及格萬歲。雖然學習上老是搞低空飄過,但在生活方面卻搞得風生水起,和今日的大學生一樣豐富多彩。說走就走的旅行,搖一搖附近的好友,參與大學社團活動,這些玩意他一個都沒落下。

說走就走的旅行方面。還是因為毛澤東好刷報紙,在某天無意間刷到了一個名為在中國旅遊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的帖子,兩個學生把一路的所見所聞寫的極為出彩,一下使毛澤東「大為感動」。點完贊後發現我上我也行,「不過沒有錢」。但他很快又來了靈感,馬上量力而出對計劃做了個折中,把目標改成就近的湖南,這下就可以照葫蘆畫瓢來個兩人CP驢行了,順便還可以發個專欄。於是趁著第二年暑假,大學生毛澤東,沒有帶著妹子,而是帶著好友蕭子升來個了繞省窮游。凡事只要敢想,後果就不堪設想。雖然他們的意志堅定,人窮志不窮,但出門旅行這件事,由一個窮秀才變成兩個窮秀才,不過是從煢煢孑立變成了窮窮孑立。所以,他們這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搞的極為狼狽,文藝青年蕭子升上了路就直呼上當,這哪裡是窮游,這是丐中丐版的乞討,「我和潤之出發時,除了換洗的衣服,和一把舊雨傘,還有兩樣東西,就是毛筆和墨盒,因為這是我們用來乞討的工具。」這段風裡來雨里去,吃過虧受過氣的經歷,讓蕭子升最後仰天長嘯「胃空空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啊!而且,你愈想吃,愈餓得厲害。一路上飢腸轆轆,外加暴晒,兩條腿就像火燙的一樣,每邁一步,都變得十分艱難。」旅途的辛苦,對蕭子升這樣第一次品嘗人間酸甜苦辣的小布爾喬亞當然是種無法忍受的苦難,但對毛澤東這種風裡來雨里去的工農商學兵集合體,不過是一點盡付笑談中的磨難。後來回憶這段窮游的經歷時,與蕭子升的印象截然相反,絲毫不觸及旅途所受的苦楚冷漠,而是在盛暑焦金流石的天地之間致良知,盡展那一片來自人世的善意「我們一文不名地走了這五縣,鄉下人給我們吃飯和睡覺的地方。不論我們到達什麼地方,總是受到歡迎和善遇。」

搖一搖附近的好友方面。毛澤東是一個喜好結交五都雄的人,曾對窮游二人組的蕭子升說過,「友不博則見不廣,少年學問寡成,壯歲事功難立。」既然有了大學這樣一個廣闊的交友平台,毛澤東自然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去搖一搖附近的好友,看能不能遇上志同道合的雄傑。於是他以「二十八畫生」為昵稱廣投《徵友啟事》,「邀請熱心於愛國工作的青年前來和我接觸。」同時圈了搜索範圍「我指明要堅強不屈,願意為國犧牲的青年。」這個啟事寫的很好,尤其是結尾「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一句探驪得珠,用典《詩經》升華主題,一片剛朴向上之氣。但毛澤東沒想到的是,這個傳單貼著貼著,就貼到了隔壁湖南女子師範門口。雖然毛澤東隱藏了個人信息,傳單上只有筆名「二十八畫生」,但毛澤東怕人找不到他,在最下角還特地加了行「來信由第一師範附屬小學陳章甫轉交。」這個陳章甫是誰?是毛澤東的好友兼這個女子學校的老師。這下好了,吃瓜群眾看了都以為是一個不敢以真名示人的愣頭青欲蓋彌彰,打著徵友的幌子跑到女校來征女友了。少年毛澤東此地無銀三百兩,但他的好友陳章甫就給架了起來放在火上烤,給向來保守的女校校長順藤摸瓜抓了個正著,「陳先生,你怎麼幫人做起找朋友、當媒婆的事情來了!找朋友找到我們女子師範來了。這『二十八畫生』是什麼人?」

本來徵友的成功率就低,中間又來了這麼一出,自然「應者尚寡」。不過寡就代表還是有,所以最後毛澤東「得到三個半答覆。」其中第一個是18歲的羅章龍,為毛澤東的真誠與霸氣所感動。於是思量了一下,你的徵友啟事寫的這麼好,那我也不能太掉價,在赴宴前起了個配得上毛澤東的筆名「縱宇一郎」。縱橫寰宇的太君,這堪比辣斧摧櫻華盛頓的筆名,擱現在沒幾個敢取。雖然看著略苕,但是當年時髦,尤其是抗戰爆發前,起個日本名就和起個英文名一樣稀疏平常。而且「縱宇一郎」羅章龍對「二十八畫」毛澤東,剛好天王蓋地虎,小雞燉蘑菇,相得益彰。名字都能這麼對路,關係就更非同一般,當天倆人就高山流水遇知音「願結管鮑之誼」。直到1918年羅章龍赴日留學前夜,毛澤東都與他依依不捨,出於對他本人以及他這個藝名的惺惺相惜,在餞行晚會上,特別賦詩一首《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為其壯行。除了羅章龍外,徵友來的另外兩個人後來「變成極端的反動分子」,現今已然不知其名。而最後那半個則是李立三,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核心成員。

毛澤東這次徵友活動的直接成果雖然沒有多少,但是間接收穫卻十分巨大,他藉此打出了名氣,並由此「漸漸地我在我的四周建立了一群青年,這樣造成了日後一個團體的核心。後來這個團體對於中國的革命運動和國事有極大的影響。這是一群嚴肅的青年,他們沒有時間去討論瑣細的事情。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有一個宗旨。他們沒有時間談戀愛或『羅曼史』,他們以為在國家如此危急,如此急迫需要知識的時候,是不能討論女人或私事的。我對於女人本無興趣。」這些大學不找對象卻熱心國事的人,換今天可能要被人當成鋼鐵直男。但在當時,他們卻有了職業革命家的影子。事實也不出所料,這些人在兩年後,經毛澤東組織就成了湖南共產主義小組的雛形,新民學會。

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對《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推崇備至。在其代表作《四書章句集注》中,將兩者從抽出與《論語》、《孟子》並列,由此儒家形成經典的四書五經知識結構。其中《大學》的核心在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訓詁親民時,嘗言「程子曰:『親,當作新。』」,所以朱熹版的三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成立於1918年4月的新民學會,以朱熹的立論為會名,以傳統的理學為指導武裝自己。興國新民,棄舊圖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想就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要知道毛澤東雖然「熟讀經書,但我不歡喜那些東西。」他最不喜歡的就是這種摳字眼式的在故紙堆里鑽牛角尖。那他為啥還取這個名?因為這名出自梁啟超。1902年,梁啟超以「中國之新民」為筆名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這文主旨「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也就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不要崇洋媚外「心醉西風」,也不要抱殘守缺「默守故紙」。社團名既然出自梁啟超,當然操作上就不會搞成國學研習會,整理學那套理一分殊、存天理滅人慾。恰恰相反,他們的指導思想,和那會全國其他地方的青年團體一樣,往往都是十分的激進的,因為它們實際上「大半都是在陳獨秀編輯的著名新文化運動雜誌——《新青年》影響影響下組織起來的」,他們受的都是標準的新式教育。但新民學會和這些社團還不一樣,它是這些社團里的佼佼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它的成員「其中有許多人後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中成了有名的人物。"他們這會當然還不知道,新民學會將在未來的日子裡,與共產主義擦齣劇烈的火花,它的成員將與天公試比高,灑出百點熱,耀出千分光。然而,未來風光的背後,也儘是滄桑,「會員的大部分,在一九二七年清黨時期都被殺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名字永遠不會被後人記住,但他們前赴後繼,血薦軒轅的壯舉終將在中國的大地上掀起風暴,燎出一片共產主義的熊熊火焰。

新民學會的成立,也就標誌著少年毛澤東多姿多彩的學生生涯走向了尾聲。倒不是因為這會的毛澤東又搞出了什麼,而是毛澤東畢業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