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網絡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第一批互聯網“原生居民”已經擔任起養娃的重任,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持續享受着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福利,這批人對編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知,這種認知必然投射到對下一代的教育上。但是,在對待少兒編程教育方面也要多一些理性,斂一斂功利心。

  近日,一則“編程成爲日本小學必修課”的消息,引起了“前沿科技從業者(物聯網小編,也就是我)”的注意。編程對於當今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而小學生正是龐大科技產業的“後備軍”。

  毛主席曾告誡年輕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孩子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隨着物聯網、5G等產業推動,未來將需要大量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

  小學生學編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這次,我們一起聊一聊。

  日本的編程教育:從小學生開始

  日本文部科學省3月26日公佈了全國小學從2020年度起使用的教科書的審定結果,共164本教科書通過審查。在算術和理科方面,作爲新的必修內容加入了編程教育。

  隨着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術的持續演進,IT教育的重要性逐漸成爲“剛需”。日本的編程教育正在“從娃娃抓起”,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廣泛的潛在技術工作者羣體,小學生如果能更早接觸編程,則更有利於把對編程有興趣和技能優秀的人培訓成專家。

  在編程教育成爲日本小學生必修課之前,就已經是日本中學技術和家庭經濟學課程的必修課程。

  當然,日本對編程教育的態度與其具體國情相關。日本經濟產業省很早就計算得出,如果IT市場以溫和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日本將缺少約30萬名技術工人,到2030年則將缺少約60萬名。

  在整個亞洲,對編程的足夠重視的,目前看來似乎只有日本和韓國了,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是否需要進行效仿?是否有這個必要?這個問題,寶爸寶媽們最有發言權,因爲他們總是面對着各種各樣編程培訓機構的廣告侵擾。

  在“減負”的持續作用下,小學生早已成爲各種課外輔導機構的精準客戶,每週“趕場”上不同培訓機構的課程早已成爲常態。如果把編程納入小學生的考覈標準,會不會成爲下一個“奧數”?鑑於國情,編程教育有沒有可能上升到英語教育的高度?

  來自國內的不同觀點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認爲,如果一個孩子未來不會編程,他就失去了和機器世界交互的能力,他就失去了創造人工智能這樣一個能力,那麼這樣的情況下,在十年之後,不會編程的孩子可能就像現在不會英語的孩子一樣讓人焦慮。

  張泉靈曾在《你就是奇蹟》中現身說法:

  “我兒子學編程,今年開始學習,一週一堂課,他上了4堂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編寫像《植物大戰殭屍》一樣的遊戲,當時就把我驚到了!更加讓我驚訝的是,有一天他編了一個兩個人互相攻擊的遊戲,說:媽媽我們來比一下。結果我一直輸,我就特別不理解,後來悄悄地去看了一下後臺代碼,發現是兒子他把基礎數值給改掉了,我才突然意識到一個會編程的孩子有多可怕!”

  以張泉靈爲代表的階層能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如果孩子確實對編程有天賦、感興趣,自然會保留孩子的興趣教育。

  營銷機構強行製造焦慮

  家住在北京海淀區五道口的劉女士兒子今年8歲了,最近總是頻繁接到少兒編程教育的廣告營銷:

  劉女士:“我家孩子才小學二年級,8歲學早不早”

  培訓師:“不早了,我們這6歲多的孩子非常多。”

  劉女士:“孩子沒有數學基礎,能聽懂嗎?”

  培訓師:“沒問題的,您試聽一次就知道了,小孩子都能懂。”

  劉女士:“孩子現在已經在學鋼琴和英語班了,擠不出時間。”

  培訓師:“您不再考慮考慮嗎?現在很多中小學已經把編程納入必學科目,初高中自主招生考試都會優先錄取會編程的孩子。江浙一帶已經把編程納入高考科目,也就是說以後高考是必考的學會編程的。”

  ……

  還有諸如:

  德米什·哈薩比斯,Google人工智能AlphaGo的創始人,8歲開始學習編程。

  埃隆·馬斯克,特斯拉、Space X火箭公司創始人,9歲學習編程。

  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10歲學習編程。

  喬布斯,蘋果公司的CEO, 12歲開始學習編程。

  比爾·蓋茨,Microsoft創始人,13歲學習編程。

  ……

  在這些宣傳的炮轟下,劉女士決定報名體驗一下課程。體驗課程的培訓師介紹,年級較小的孩子會從Scratch圖形化編程起步,在學會運用“編程思維”後逐漸上升到代碼編程。

  試聽結束之後,包括劉女士在內超過一半的試聽家長繳費了。這種火爆場景僅僅是因爲培訓機構的“煽風點火”嗎?當然不是!

  家長的核心出發點:升學捷徑

  機器人學習、編程教育,有着很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國內的環境下,家長以及營銷宣傳等都把這種類似的素質教育和興趣教育變成功利的學科教育,與升學掛鉤,成爲走捷徑的代名詞。

  小編曾就職於國內某K12培訓機構,對國內家長普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裏感觸頗深,報班需“搶”,還不一定有名額。與家長的殷切期盼矛盾的是,忙碌的家長並沒有太多時間去應付“趕場”的課外輔導班,接送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了爺爺奶奶身上。少兒編程與升學掛鉤之後,小學生的課外輔導班勢必要加上一個課程。至於孩子的真正天賦,以及是否像當初的奧數,讓很多並沒有天賦的孩子痛苦整個童年,很多家長並不關心。

  這種情況的出現,當然與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以及國內通行的教育體制分不開。尤其是這兩年國家的重視和教育部的推廣。

  在2017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強調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件、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2018年1月,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新加入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等內容成爲“新課標”亮點之一。

  2018年,浙江、天津、江蘇等多地將編程納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和高考的內容體系,南京、天津等地將編程納入中考特招範圍。在一些地方中小學尤其是民辦學校,少兒編程日漸成爲招生的重要考覈標準之一。

  只要與分數、升學相關的特長培訓,必然會引起家長的焦慮,編程、人工智能加入特長考覈還引發了家長的“科技焦慮”。

  在教育部辦公廳發佈的《關於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的補充公示》中,列有“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同時明確規定“只面向高中”。但在其官網上也註明“非高中生選手可以參加省選,如果成績達到省隊分數線,可以不佔用省隊名額以E類選手參賽……CCF(中國計算機學會)爲E類選手發放成績證明。”

  “就在中國小學生還在應付考試,美國小學一年級已經開始學兩樣東西,一是編程,二是設計思維。”

  “每一代人都會有這一代人應該學的基礎知識,編程就是這個時代的基礎。過去是普及識字、拼音、英文,現在應該人人要懂代碼。”

  來自朝陽的王女士,看到宣傳機構的這些話,就“上頭”了,“我跟老公兩個人都是文科出身,自己什麼都教不了,總得給孩子補上這個短板啊。”

  雖然科技的進步、國家的推廣讓編程教育的熱度持續升溫,但同樣出現了諸多質疑聲。

  理性的質疑

  南京某公辦小學信息課的樑老師認爲,

  “編程教育、信息學奧賽一度是很正能量的一項教育革新,尤其是給很多在學習方面一般,動手和邏輯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多了一條路。至於什麼文盲不文盲的,基本上都是機構造出來的話。可惜的是,國外很多好的東西,到國內就變得商業化和功利化了。”

  與大部分家長不同的是,從事計算機信息技術相關工作的家長對“編程要從娃娃抓起”有更多的不同看法,廣州一位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寶爸認爲,

  “培訓機構所謂的‘模塊拼搭’跟真正的編程相差十萬八千里,培養邏輯思維的本質是學好數學,有數學的思維和方法纔有可能。宏觀地說拓展邏輯思維,幫助大腦發育,那麼學習任何一種科目都有好處,說得再直白點不如直接學奧數了。”

  同樣,某科技公司的一位計算機工程師曾先生認爲,

  “編程需要學習,但不需要六七歲就開始,沒興趣的別碰這行,否則就是浪費時間還影響視力。別拿那些少年編程天才說事,有些是家庭薰陶,有些是媒體炒作,沒法複製,而教育要面對的是大衆。”

  無獨有偶,程序媛張女士給自己10歲的兒子報了樂高,但沒有報編程班。她認爲編程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首先你得有想法。這就跟學說話一個道理,重要的是你要表達什麼,其次纔是組織語言。”

  綜合看來,隨着技術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編程從娃娃抓起是一個很棒的理念,但是這種編程教育對目前國內的升學系統來說並不是大部分家長的“剛需”。

  其次,大衆化的少兒編程教學需要“過硬”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及大量的高素質專業教育人員。儘管日本已經把編程教育納入小學必修課,但如何確保授課中使用的電腦、完善網絡環境、提升教師的知識和力量等,仍然還有不少課題亟需解決。

  總結:第一批互聯網“原生居民”已經擔任起養娃的重任,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持續享受着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福利,這批人對編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知,這種認知必然投射到對下一代的教育上。但是,在對待少兒編程教育方面也要多一些理性,斂一斂功利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