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生於1377年12月,明朝的第二任皇帝,父親是皇太子朱標,祖父是明太祖朱元璋,朱標於1392年去世,早於朱元璋去世的1398年6個年頭,所以沒有當上皇帝,按照原則,太子不在了,應該在其他兒子中再選一個,可原則歸原則,畢竟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權大勢力,他的口喻就是原則,他對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很是喜歡,於是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於1395年大婚,皇后是光祿少卿馬全之女,一年後生有長子朱文奎、後又生次子朱文圭,所以朱允炆是有後代的。朱元璋去世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繼位,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繼承大統,年號建文。

明成祖朱棣於1399年8月5日起兵「靖難」,所謂「靖難」,就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起兵的目的是消滅奸臣,並不是針對皇帝的,經過三年的軍事對抗,朱棣所率的燕軍於1402年6月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軍一路混戰,直逼皇宮,可到了皇宮一看,皇宮早已火光衝天,濃煙滾滾,朱棣立即命燕軍撲滅大火,當火勢撲滅後,他們在灰燼中只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屍體已無法辯認,據太監說,這是皇帝、皇后和長子朱文奎的屍體,朱棣也就默認了。為什麼朱棣這麼快就默認?那是因為朱棣急著要當皇帝,如果朱允炆沒死,他就不能當皇帝,如果當皇帝?「靖難」之役就不存在,那三年的戰爭就是造反,造反起家的那是反叛賊子,也就沒有太祖一說,朱棣本身就是太祖了。

如果長子朱文奎和朱允炆都死在了大火之中,那麼朱允炆長子這一脈是斷了,可還有次子朱文圭這一脈,朱文圭當時年僅二歲,朱棣沒有派人弄死他,因為要彰顯自己不是故意要篡位的形象,他把朱文圭送到了老家鳳陽養著,實乃是給眾朝臣們看的,不過朱文圭是處在幽禁之中的,即不許外出,也不讓學習,長大也不可娶妻,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廢物,到了明英宗時代,明英宗有感於自己被幽禁的經歷,下令把他放了,此時朱文圭已50多歲,還沒等到娶妻就病死了,所以朱文圭這一脈也沒有後代。

朱允炆只有兩個兒子,一個5歲時被火燒死,另一個孤老終身,朱允炆是有後代無後裔。至於傳說朱允炆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出了京城,這就不好說了,在這裡就不作猜想了。

謝謝閱讀


自然是有的。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與之一同失蹤的,還有他的太子朱文奎。

建文帝失蹤之後的傳聞有很多,傳至今日,衍生出來了多個版本:有說他去西藏朝聖去了,有說他流亡海外(朱棣為了搜捕朱允炆,搞了個七下西洋),還有一說,即看破紅塵、出家為僧。

不論如何,沒有人能拿出這父子二人死於大火的確鑿證據,既然如此,他們留下後裔是可能的。

假設他們死於大火吧,建文帝只有兩個兒子,除了這位朱文奎,還有一個朱文圭。

朱文圭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就被朱棣關進了鳳陽高強,這一關,就是五十多年。

對的,朱文圭活下來了。

因為明英宗「奪門之變」成功,感嘆自己的遭遇,就把年老的朱文圭釋放了。

重見天日的這一刻,朱文圭形同白痴,不識牛馬。

明英宗為其置辦田舍,且賞賜財物,明孝宗時,布衣繆恭上書,請求給朱文圭後人封王。

由此可見,朱文圭的後代存留了下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朱允炆有後裔。


建文帝朱允文生有兩個男孩子,長子朱文奎,在建文帝登基時,被立為皇太子,次子朱文圭。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時,皇太子和建文帝被迫自焚而死(有傳說建文帝沒死的,只是民間美好的傳說)。

一般情況下,刑罰不及未成年的次子。但朱棣是一個超級兇殘的人物,他雖不敢違制,殺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名義把朱文圭圈禁於老家鳳陽,實際是把他當豬狗,希望他早被虐死,可偏偏朱文圭活到了萬曆朝,差不多六十歲才死。

萬曆復辟,為平息宗室的不滿,把已經五十六歲的朱文圭放出來,算是做好事。不過,朱文圭由於長期被牢在暗室內,智力如小兒,不久便病死。

建文帝朱允文就沒有了直系的後代。建文帝和其兩子的悲慘下場,充分說明朱棣並非什麼靖難,而是造反篡位。因為如果真是「清君側」的話,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尚在,應由他繼承皇位。

歷史已充分證明,朱棣是惡棍中的惡棍!


朱允炆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失蹤。另一個一直被朱棣鎖在深宮之中,50多歲連牛都不認識。

朱文奎和朱文圭市朱允炆的兩個兒子,在那個早婚的年代,朱元璋在的時候,朱允炆就已經生下了朱文奎。但是當時天象有異,朱元璋因此說這是大凶之兆,所以很不高興。朱允炆即位後的那一年,就是建文元年,朱文奎被作為長子立為皇太子。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朱棣進宮後,朱允炆和朱文奎一起失蹤了。

再說說朱允炆的第二個兒子朱文圭,他的命運就比較坎坷了。他出生時正值靖難之役,他才剛剛兩歲,他的爸爸和兄長就失蹤了。獨留他一人在南京城,他才剛剛兩歲,然後就被朱棣給軟禁的廣安宮。這一軟禁就是數十年。直到明英宗第二次做皇帝。

明英宗心腸軟,可能還覺得自己被軟禁的時候跟這個「建庶人」有相似之處。於是心腸軟,想要放了他。大臣都覺得不行,因為此事還驚動了太后。最終還是放了朱文圭,讓他住在鳳陽,可以隨便活動,還給了他不少的奴婢。但是那個時候朱文圭都已經五十七歲了。剛出來不久他就死了。

作為靖難之役的犧牲品。其實朱文圭什麼都沒做,命運使然。他可謂名副其實的悲劇人物。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等人開城投降,南京城一片混亂,皇宮內燃起大火。燕王朱棣入城後,從灰燼中搜出幾具燒焦的屍體,已分辯不出男女。後朱棣以天子之禮埋葬了建文帝。後世人們同情建文帝的悲慘遭遇,演化出了建文帝出家,鄭和見故主,善終寺廟的故事。其實這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朱棣對忠於建文帝的大臣都採取剝皮,割舌,滅族的殘忍手段,又怎會放過有可能危及自己帝位的建文帝呢?所以說,別說建文帝沒有出家當和尚,即便出家當了和尚,也不可能再有後代了。傳說建文帝有一個兒子死於皇宮大火,再之後連傳說都沒有了。結論:建文帝這一支,是沒有後代傳世了。


明建文帝朱允炆最後的行蹤狙擊現在能排上中國古代未解之謎的TOP10,但說到他有沒有子嗣,歷史上還是有明確記載的。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18歲的朱允炆結婚(馬氏被冊封為太子妃),在婚後第二年馬氏即為朱允炆產下長子朱文奎。但這個重孫並不受太祖朱元璋喜歡,並說他是「日月皆終,大凶之象」。而朱文奎也是命運不濟,在他7歲時。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變,攻陷天京,隨之朱文奎也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馬氏為朱允炆產下長子之後第五年,還產下次子朱文圭。靖難之變時他只有兩歲,朱棣把他關押在中都廣安宮中長達50多年,號稱建庶人。期間經歷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四朝皇帝,最後還是經歷有「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看在同病相憐的情況下才釋放了朱文圭。但自幼就對外沒有接觸的朱文圭已經與現實脫軌,連牛馬都分辨不清。後來不久便病死家中,享年57歲。

至於朱文圭的後代,始終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在後世也不斷有人提出是其後裔,但已經真假莫辨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本來朱元璋的太子是他的大兒子朱標,而其他幾個兒子都像燕王朱棣一樣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地帶兵拱衛中央的安全。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當時的太子朱標雖然威望很高但卻英年早逝了,因此作為朱標的大兒子的朱允炆被立為了太子,並在朱元璋死後登上了皇位。

要說朱允炆這個人是個傻子吧,他也很聰明,他剛上任的時候就意識到了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那些藩王都是自己的叔叔們,相對於他們的赫赫戰功,自己只不過是佔了一個嫡長孫的名義才登上皇位,因此他很警惕那些掌握兵權的叔叔並想方設法削弱他們。但是你說他聰明吧,他在登上皇位沒有多久就聽信那些腐儒的話,覺得「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在自己還沒有穩固地位的時候就了削藩,那些藩王和他本來是血脈至親,但是在那些儒生的建議下,朱允炆絲毫不顧血脈親情,聽從中央號令的藩王都被他找個名義囚禁了起來,甚至有人被逼的舉家自焚。

當時駐守在北方的朱棣看到自己的兄弟們都被自己的侄子除掉了,不甘心就此任人魚肉的他聯絡了倖存的藩王起兵「清君側」。因為朱允炆之前殺戮太甚,那些大將都被處死了,剩下的根本沒人能抵擋朱棣。朱棣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就成功打進了南京,那些慫恿朱允炆削藩的腐儒們也一個個逃了個乾淨,只有方孝孺等幾個自知逃不掉的留下來等死,而朱允炆則失蹤在了火海之中。

但是成功登上皇位的朱棣卻並沒有心狠手辣的將朱允炆的後代斬草除根。和當年他的前輩李世民的狠辣不同,面對朱允炆留下的幼子,朱棣選擇了留他一條生路。他派人將朱允炆的兒子送到了中都鳳陽朱家的祖墳,在那裡看守祖先的靈位,雖然不能和外界接觸,但是卻讓他衣食無憂的過了一輩子,甚至朱棣的兒子還給朱允炆的兒子娶妻生子,留下了血脈。可以說是給殘酷的皇位爭奪中也留下了一絲溫情吧。


朱允炆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靖難之役南京被攻破時明惠帝及其長子朱文奎均不知所終。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1401年-1457年),南京破城時只有兩歲,後被明成祖長期禁錮於中都鳳陽廣安宮。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辟之後,對同樣被幽禁的建庶人動了惻隱之心,經奏請太后後,英宗下令在鳳陽為建庶人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還給建庶人結婚,以婢妾十餘人續其香火,並派人照顧建庶人生活起居。但建庶人被放出時已經五十六、七歲了,不久後就歸西了,沒有留下後人。


歷史上有許多懸案,光是明朝就能列出許多,不過今天想和大家說的是朱允炆消失的這樁懸案。當年朱棣靖難之役後,朱允炆憑空消失。而朱棣當時是這樣對外宣布的,朱允炆在宮中自焚,屍骨確認。可是這條布告,朱棣自己都不信,何況是其他朝臣百姓。朱允炆的失蹤,後續影響非常巨大,乃至明末清初,都有人打著朱允炆的名義起義。

朱棣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為了穩定局勢,朱允炆的死亡布告已出,朱棣就絕不能大張旗鼓的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於是他派出了兩個人,胡濙和鄭和。

朱允炆當皇帝的時候只有21歲,他失蹤的時候也只有24歲。朱允炆生前只有兩個皇子。朱棣當皇帝之後,曾經命人搜索朱允炆和他兒子的下落。可惜的是,朱棣至死也沒有找到他們。不過朱允炆的次子卻被朱棣擒獲了,此人就是朱文圭。

朱文圭可以算是最苦逼的皇子了。他雖然沒有被朱棣直接殺死,卻被軟禁下來的。朱文圭被軟禁的時候只有2歲,而等他被放出來的時候竟然已經57歲了。換言之,朱文圭被軟禁了半個多世紀。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既然朱文圭都被軟禁了55年,為何明朝皇帝要放了他呢?想要談這個問題,還得先從朱文圭被朱棣擒獲的事情開始說起。

公元1402年,朱棣帶著軍隊駐紮在京城的外面。負責守門的將軍們根本就不敢抵抗,直接打開城門向朱棣投降朱棣進入京城之後,發現皇宮起了大火,這才得知建文帝下令放火,就命人救火併且搜尋朱允炆的下落。讓人奇怪的是,士兵們不但沒有找到朱允炆,連她的長子朱文奎也找不到,最後只找到了年僅2歲的朱文圭。

如果朱文圭是個成人,或者僅僅是個青年,朱棣可能就不會這麼煩惱了。前面也說了,朱棣好不容易才奪下了這個皇位。在這種情況下,朱棣面對任何威脅自己皇位的人都會下死手殺死他們的。但是面對一個僅有2歲的小孩,朱棣還真的下不去手。

朱棣清楚自己應該將這個小孩殺死,但是最終沒有這樣做,而是命人將他軟禁在鳳陽。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朱棣此意也是打算讓朱文圭在故鄉終老。儘管朱文圭沒有人生自由,但是他的衣食起居都算得上是親王的規格。

朱棣當皇帝之後,就命令史官大肆修改史書,並將自己塑造成為合法繼承人。朱棣既然自以為是正統的皇帝,自然就不會對皇子們大家殺戮了,而且朱文圭這麼小的年紀。要是朱棣殺死了朱文圭,那麼天下人必定會戳朱棣的脊梁骨的,說他是泯滅人性的暴君。

皇帝軟禁對自己有威脅的皇子,也算是一個正常的舉動。清朝的雍正在當上皇帝之後,也沒有殘殺那些傷害過自己的皇子,而是將他們軟禁起來了。當然,雍正和朱棣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另一方面是為了控制這些王爺,讓他們不會威脅到自己的黃權。

朱文圭雖然沒有死,但是卻活的很凄慘。一個正常男人的最大的享受是什麼?這個答案,想必大家也能夠猜到。朱文圭雖然吃的好穿的好,但是絕對碰不了女人。很簡單,朱棣認為朱文圭有威脅,就是因為他留著朱允炆的血。在這個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讓朱文圭生下孩子呢?別說朱文圭無法和女人親密接觸,甚至朱文圭沒有見過女人。

這樣說,可不是無的放矢。根據史書記載,朱文圭平時能夠活動的範圍,僅僅在一個房間裡面。朱棣還命令周圍的官兵,不要隨便和朱文圭講話,更不要教他讀書寫字。朱文圭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57歲了,而此時的他說話都說不利索,而且連牛羊這種常見的畜生都不認識。也因此,認為朱文圭在被軟禁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女性。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了,既然朱文圭都被軟禁了55年,為何後來還放出來了呢?明朝皇帝中有一個草包皇帝,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這個皇帝親自率兵攻打蒙古,不但被敵人殺得大敗,而且皇帝本人還被俘虜了。等明英宗被蒙古人放回去之後,朝廷已經另立了新主。而明英宗就被新皇帝軟禁起來了。

公元1457年,明英宗發動政變,奪回了皇位。而明英宗也因為自己的經歷,對朱文圭產生了同情,就命人放了朱文圭。明英宗不但放了朱文圭,還給他找了十幾個漂亮女人當媳婦。可惜的是,朱文圭卻無福消受。剛放出來才沒幾個月,朱文圭就病逝了。


關於建文帝後代的問題,據金陵晚報的報道,日前八十多歲高齡的讓慶光老人帶著一本家譜告訴記者,稱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死於火場,而是逃出南京之後,假扮僧侶,改姓名為讓鑾。並且世代繁衍,而讓慶光自己就是建文帝的十五代孫。讓鑾在遊歷大川山水之時,題詞作畫,意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建文帝,死後便葬於武昌洪山。而這些事迹在《讓氏家譜》中有所記載。

那為什麼建文帝要改姓為讓呢?讓慶光解釋說,建文帝自己認為他把皇位讓位於朱棣,所以改姓為讓。為了能夠讓世人相信自己是建文帝後代,讓慶光舉例說自己在武昌出生,建文帝的墓葬就在寶通寺旁,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動蕩,這座墓已經尋覓不到了。讓慶光的舅舅曾經作了一篇文章名為《明惠帝出亡考證》,力證讓氏一族是建文帝後代,但是這並沒有引起考古學界的充分關注。

網路配圖

後來,記者還了解到,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碑上的字也證實建文帝可能死於那場大火之中。但是讓氏始終堅信自己是建文帝後代,《讓氏家譜》中說建文帝生前書法頗佳,在武昌留有一副對聯。由此可知,只要能夠找到那副對聯,就有助於解開這個謎團。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極其特殊,正是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並不穩當,登基後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麼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間曾經有何建樹?建文帝為何不能繼續在位呢?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離開皇位的呢?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為公元1398年6月,離開皇位時間是公元1402年7月。為何用離開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這與建文帝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

網路配圖

建文帝作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嚴酷的理政治戰略,在國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為治政的主導思想,廢除了明太祖頒布的過於嚴酷的刑罰七十有三條,並且減免了地方的稅賦,讓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但也是過於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國家治理之上反而顯得有些停滯不前,猶豫不決。

正是建文帝的軟弱,導致了他的悲劇下場。建文帝成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趕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國軍之力量居然無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場大火後,建文帝生死未明,永樂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認建文帝的存在,對外宣告是從明太祖處接任的皇位。

這也是為什麼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離開皇位來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