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他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同時他又是蕭何之後的大漢第二位相國,稱為曹相國。劉邦建立大漢、登基為帝後,在論功行賞時,曹參被定為是功居第二,僅次於蕭何。曹參不僅英勇善戰,而且很有治國策略。故而在蕭何臨終前,曾向漢惠帝推薦曹參,後來曹參就成了大漢丞相。

然而曹參做了大漢相國後,一切法度都是按照蕭何在世時所施行的而沒有改變。但是雖然如此,但是他的治國策略卻受到司馬遷的肯定,同時司馬遷認為曹參的這種政策,是讓人們得以休養生息,從而曹參也就受到了天下人的稱訟。

曹參為漢朝丞相三年,因為延用蕭何時所製法治,故而有「蕭規曹隨」的歷史佳話。那曹參為相三年,不行一術,為何還能得到天下認為讚頌呢?

首先,蕭何時期,已經根據當時的國情而制定了相關法令,蕭何制定的法令,明確劃一,從而百姓得以修養生息,而曹參為相後,他繼續給民休養生息,曹參因為延用蕭何之法,施行清靜無為的政策,所以百姓在當時得以過上安寧的生活。

其次,當時的皇帝是漢惠帝劉盈,而真正掌權的卻是呂雉,曾經劉盈也對曹參的做法不理解,後來曹參就問漢惠帝,「您和先帝比誰強?我和蕭何比誰更賢能?」漢惠帝說「我不如先帝,您好像不如蕭何。」

曹參聽後就又說「皇上說的不錯,先帝和蕭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您我只需要各守其責,不改變原有的法令就可以了」。漢惠帝聽後,後來也就沒有在過問曹參。

其實,當時說漢惠帝的母親呂雉掌權,像漢惠帝不如劉邦,曹參不如蕭何,在這種情況下,劉盈做個守成之君就不錯了,還能怎樣呢?曹參則輔助漢惠帝做個守成之君,也是不錯的。

最後,因為曹參為相延用蕭何法令,不行自己法令,從而讓當時的百姓得以修養生息,這對當時的百姓有利的,同時也有利有當時漢朝的發展,所以曹參會得到讚頌。

曹參在後世中,亦頗有地位,他不僅是大漢相國。同時還是一位名將,在後來唐朝時期,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和宋朝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將中,都有曹參。


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成語蕭規曹隨,說的就是曹參。曹參在擔任宰相期間,蕭何制定的法規照舊如前,未發生任何變化,都按照蕭何以前的干。大家都覺得他沒才能。

其實曹參可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其才華並不在蕭何之下,無論是在軍國大事上,還是在治理內政方面都頗有建樹,乃是公認的治世之良才。

當時的漢朝才建立不久,由於秦朝暴政的影響,以徹底弄垮了這個國家,國家經濟十分凋零,國家如此之殘破。針對這樣的情況,曹參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折騰,與民休息,不擾民,時間長了,民眾自然會富裕起來,國家也就會強大起來。

曹參作為宰相,表面上看是無為而治,其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不亂作為,不擾民,不害民,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所以我覺得曹參雖然無為而治,但是不愧為一代千古良相。


因為曹參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明白蕭規曹隨,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什麼是蕭規曹隨呢?

漢惠帝二年的時候,丞相蕭何去世,曹參接任了丞相的位置。

曹參當了丞相過後,喜歡成天飲酒,不大理朝政,更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出台什麼新政。

漢惠帝覺得他混日子,怪他不理朝政,讓曹參的兒子來勸諫曹參。

曹參當即痛罵了兒子一頓。

然後等到上朝的時候,脫下自己的帽子跟皇帝說:「陛下,你覺得自己跟高帝(劉邦)相比,你的能力怎麼樣啊?」

漢惠帝急忙說:「我哪裡敢跟先帝比嘛!」

曹參接著說:「那我跟蕭何相比,誰的能力更強啊?」

漢惠帝坦誠地說:「你可能比不上蕭何喲!」

曹參說:「陛下所言極是,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還制定了良好的法令和政策,陛下你只需要垂拱而治,而我只需要遵照執行,把之前的政策執行好就行了,不是嗎?」

漢惠帝一下明白了,急忙說:「我明白啦!」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故事反映出曹參的大智慧。因為曹參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知道既然自己制定不出比蕭何更好的政策,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執行好前輩們的政策,不是為了新政而新政,無事生非!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好的政策是不亂政,不擾民!

所以說,曹參不僅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而且是一個賢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