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劉亞仁、金慧秀主演


謝邀。

資本主義國家的破產之日?

mp.weixin.qq.com圖標

堅決響應號召,不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批判一下腐朽墮落萬惡垂死的資本主義國家。

謝絕任何惡意聯想。

說說當年破產的資本主義韓國。

《國家破產之日》,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故事背景很簡單,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誘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擴大再生產循環被打斷,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韓元劇烈貶值,美國資本長驅直入,控制韓國命脈。

故事內容圍繞三個人展開:

一位是韓國央行的一位女組長(估計相當於國內處長),看到了危機,提醒危機,堅決抵制IMF背後的美國資本的入侵。但是,內外交困,腹背受敵,無力迴天。最終,掛冠而去。

一位是首爾一家做不鏽鋼碗的小工廠的小老闆。剛剛接受了全國連鎖大百貨公司的訂單。但是,對方沒有支付定金,而只是提供了票據——承諾多長時間以後,按照票據提供現金。他想要現金,對方只提供票據——願意要票據就要,不願意要,我們就找下一家。他接受了票據,進了原材料,但是百貨公司很快破產。於是,他的碗沒有了買主,他手裡的票據成了廢紙,他也無法償還供貨商的原料貨款。

一位是某金融公司的新秀。看到了危機,主動辭職,決定大撈一把。

有人說,這個故事是《大空頭》的韓國版。

如果僅看金融新秀趁機做空實現階級逆轉的話,確實如此。

但是,影片顯然不止於此。

一方面,觀眾看到了危機之中,韭菜的悲慘命運。

相比《大空頭》結尾冷冰冰的數據,《國家破產之日》之中,至少兩次自殺場面,一次自殺未遂。

按照韓國法律,還不上債就要坐牢(拘留?)。債是無論如何也還不上的,怎麼辦?借酒澆愁不解決問題,想想家人,自己已經把家人的財產抵押上了。於是,更覺得自己對不起他們,是他們的包袱,想來想去一了百了。

另一方面,觀眾也看到危機來臨之前,之中和之後,貪婪、冷血的哈佛出身的韓國「香蕉」官僚的表現。

韓國是亞洲國家,有很深的官僚傳統。

危機之前,官僚集團掩蓋危機。同時暗中勾結大資本,向其提供信息,為大撈一把埋下伏筆。

危機之時,官僚集團和美國金融資本暗室談判,和美國金融資本簽訂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完全不考慮國家的前途和韭菜們的利益。

危機之後,「香蕉」官僚轉身成為大資本的高管,成為美國金融資本在韓國的代理人之一,繼續統治國家。

韓元已經存在極大的貶值壓力,韓國國家破產在即。

但是韓國的實權經濟官僚們的選擇不是公開真相,讓不知情的小企業及時止損,而是不惜代價,強制製造歌舞昇平的局面。

公開的說法,是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恐慌,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大選創造良好的政治氛圍。

實際上,某位「香蕉人」官僚強烈反對對公眾公開信息的官僚,當晚就去會見某位大企業老闆的公子,把不對公眾公開的信息,透露給這位公子。

既然擔心這信息公開出來,可能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為什麼透露給大資本呢?

因為公開的信息,沒有價值,私下的信息,纔有價值。

即使在韓國已經一敗塗地的時候,韓國政府仍然在製造假象,釋放煙霧彈。

實際效果,就是讓韭菜們蒙在鼓裡,死得透透的。當然,從另一方面看,也是獲得真實的消息大資本賺得滿滿的。

有良知的韓國央行女組長,以辭職為代價,向新聞媒體公開了實情。但是,第二天沒有一家報紙公開實情。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如果某家報紙膽敢公開實情,那麼就是觸犯了當時的全力競選的韓國總統、掩蓋真相的官僚集團、急不可耐要割韭菜的香蕉人官僚和國內大資本、要控制韓國經濟的IMF和美國金融資本的利益,公開和所有這些勢力為敵。

這位女組長和報社主編、記者,能否活下來,是否會被人間蒸發,都是未知數。

所以,這些報紙不刊登女組長提供的內幕消息,即是明哲保身,也是保護性反對。想到這裡,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不寒而慄。

謊言無法掩蓋真相,經濟自有規律,危機不可能一直隱瞞下去,經濟也不可能靠謊言起死回生。最終,危機還是要爆發出來。不過,那個時候,各方勢力已經撈到了足夠的好處,給自己安排好了後路,可以全身而退。這時,韭菜們迎來意外的驚喜,許多人只有死路一條。

記住,願意不願意,你們都是自願辭職的。

甭管你買時多少錢,現在就這個價錢。我是和你說過房價永遠漲,但那是過去時。市場經濟,供需關係決定價格,你不賣有的是人賣。那麼多人失業,都需要賣房子還債,維持生活。賣不賣隨你便。

經過這番折騰,韓式韭菜屍橫遍野。不過,韭菜割不盡,春風吹又生。

影片結尾,20年過去了,新一輪危機,馬上就要來。於是,有人邀請當年辭職的韓國央行女組長復出。

女組長欣然接受邀請。

只要是資本主義,就會有危機。資本主義必然週期性發生危機,總是有投資無法收回,有企業要倒閉,有人要破產。

只要大量在經管高層大量使用「香蕉人」官僚,就必然出現大量的賣國行為。當然,與之對應的,必然是大量收割韭菜。

只要走上了和美國經濟融合,承接美國產業轉移的路線,就必然大量使用「香蕉人」官僚。所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不過是美國賞口飯喫,收割廉價勞動力而已。這口飯能不能喫到嘴裡,要看美國的臉色。從這個角度上看,大量「香蕉人」官僚掌權,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中國,大量買辦掌權大同小異,不值得大驚小怪——用買辦纔好和洋人打交道,洋人也支持這些買辦,即使不用買辦,買辦也會自己奪權。

想到這幾點,女組長復出,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進一步考慮,97年危機之時,如果按照女組長的計劃,從頭到尾公開經濟實情,讓民眾自己選擇避險方案,又能如何?

97年的危機,不姓青(青瓦臺的青)、沒有的到內幕消息的企業,大批倒閉。

如果大家都知道危機在即,危機就能避免了嗎?顯然不能。產能與消費能力,投資與回報之間的缺口,不是知情就能彌合的。

有更強博弈能力,更多選擇權的大資本,顯然比中小資本和勞動者有更好的交易條件,有能力轉嫁損失。

所以,雖然大家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倒黴的必然還是中小資本和勞動者。

只要還是資本主義,週期性的危機或者長期蕭條,就必然會來臨,倒黴的就必然是金字塔的中下層。

這一點,馬克思早說過了。

那些韓國的「香蕉人」官僚早看穿了這一點,他們知道,必然有周期性的危機,也知道必然有人獲利,有人倒黴。他們的選擇是,與其便宜別人,不如便宜我。

韓國央行的女組長不能接受美國控制韓國經濟,不能接受韓國資本大批破產被吞併,韓國勞動力大批失業。

她的願望是好的。但是,現實是在腐朽墮落萬惡垂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她救不了任何人。

這一點,馬克思也說過了。


以前我看韓國電影總有點看不下去,神經質一樣大吼大叫,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橋段太多了,就像一個常年需要打雞血的人,從正常人眼裡看就很尷尬,

但這是一部韓國人拍的反美電影,這就很了不起,因為全世界都在舔美,只有韓國人喫了熊心豹子膽敢拍一部電影來反美,

美國要讓一個小國破產很簡單,先注入大量資金到泡沫行業,匯市債市股市樓市四選一你隨便選一個,吹大泡沫,讓豬飛上天,然後突然做空,在股票大跌以後,要求小國還錢,小國還不起錢,自然就保不住匯率,保不住匯率國家信用就降低,信用低了就更借不到錢,越借不到錢就越沒錢,本國貨幣就變成了廁所紙,國家就破產了,

這個操作很簡單的,吹泡泡,戳泡泡,猴子都會,

然後呢?

然後纔是精彩的部分,美國人又來當上帝了,

「沒錢是吧?「」沒錢你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沒錢呢?」

大家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代價是很低的,

比如要求大量工人下崗,在崗工人進一步降薪,工人身份也從正式工變成臨時工,

比如企業越來越不在乎工人權益,想開除就開除,一切以買辦資本家的利益為上,

比如外資可以大肆收購國家優質資產,一個國家最好的資產都歸外國人及其走狗所有,

比如跨國資本家越來越有錢,本國窮人越來越窮,民族企業那更是個笑話,民族企業那是非法的,

比如要求國家領導層大換血,要統一思想,只收舔狗,而反對者,民族主義者必須污名化,邊緣化,「你是哪國人?」是絕對不可以問的問題,大家都是地球人,問了就是影響團結,

比如要求社會統一口徑,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國家窮是因為你們喫苦太少了,享受多了,平時少用水少用電,用了國家的資源就要有愧疚感,羞恥感,活在世上要有原罪感,

有時候,殺了一個人是最仁慈的,而讓他的子孫世代為奴,還要對他感恩戴德才是最殘忍的。

馭人之術,首先,就是讓他們學會感恩。


可以看下豆瓣

其實普通人看完明白3點就行了

1.政府肯定救大放棄小的,這個老百姓沒辦法的,但是你可以選擇不捐黃金

2.賣國為了私利很普遍,可以參考今年另一部韓片,《特工》

3.危機中一直是有機遇的,有去戰場翻屍體撈金的,也有在房地產,股市抄底的。

順便說下女組長,跟imf借錢和跟別國借錢沒什麼區別,至於承認國家破產,不如直接說zf全部人員辭職


從專業角度判斷質量平平,但是人民羣眾喜聞樂見

每年春節過後,中國內地都會經歷一波「離職潮」。

年終獎到手就辭職,是很多年輕人的選擇。

不過,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2019新年未至,2018年底洶湧的「裁員潮」就拍暈了坐等年終獎的職員。

這種大規模裁員不僅僅侷限於曝光度極高的明星公司,據《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數環比下降了20.79%。

雖然2018年已經成功過去,但裁員潮帶給社會各年齡段的恐慌遠未停止。

青年人忙著尋找下一頓午餐,房租可能隨時讓他們遠離一線城市;中年人擔憂被公司清理優化,房貸、孩子是不得不承受之重;老年人趕上延遲退休,如何養老成了社會性難題......

然而,這種焦慮在亞洲似乎具有普適性。

韓國就面臨著嚴峻的失業問題。

2018年,韓國全年就業人口為2682.2萬,與上一年相比增加9.7萬,增幅創2009年以來最低。

同時,失業者人數卻高達107.3萬名,同比增加5萬名,系韓國統計廳自2000年有相關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巧合的是,韓國同年上映的一部高票房電影,就借歷史之口為當今亞洲敲響警鐘。

[國家破產之日]以20年前韓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事件為背景,分三條敘事線講述了風暴襲來後的眾生相。

本片豆瓣評分其實是充滿情緒化的表達

從卡司陣容看,[國家破產之日]就值得矚目。

劉亞仁雖然2018年獲獎運平平,卻也憑藉在[燃燒]中的表演成為唯一一位入選《紐約時報》「2018年度十佳表演」的亞洲演員。

港真,劉亞仁在[燃燒]中的表演值得一個影帝稱號

本片女主角金惠秀主演的[信號]可謂2016年度熱門韓劇,她也因此獲得了當年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

非愛情題材韓劇還能在豆瓣獲得9.2分,[信號]打破了很多人對韓劇的刻板印象

在韓國網站Naver上,[國際破產之日]的用戶評分高達8.73/10,影評人給出的分數卻只有6.5/10.

這部電影是,從專業角度判斷質量平平,但是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典型

觀眾對[國家破產之日]的喜愛從本土票房就能體現:

本片上映首日打敗[波西米亞狂想曲]登頂票房冠軍;上映第五天觀影人次超過100萬;創造韓國票房歷史上11月份的最高票房紀錄......

影評人認為,影片套路性過強,人物形象比較臉譜化,浪費了卡司陣容。

普通觀眾對[國家破產之日]的喜愛,則是源於它的大尺度——

敢拍敢說,直戳痛點。

對於國內影迷,這份大尺度的直白或許同樣足夠吸引人。

  • 01

影片一開頭就明確交代了背景,1997年11月中旬,韓國似乎還維持著正常秩序。

工廠準備擴大規模,公司照樣進行大規模招聘,85%的韓國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房產投資也是常事,「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熱度看上去有增無減。

在一片花團錦簇的繁榮景象之下,尹正學(劉亞仁飾)發現了其中的不尋常之處,外商的突然撤資,電臺節目裏實時播報的留言,讓他嗅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電臺留言來自最基層羣眾,未經政客美化

另一邊,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組組長韓時賢(金惠秀飾)遞交了近半個月卻無人問津的報告終於得到重視,在財政局,她說出了自己的預測——

離韓國破產之日,還有一個星期。

尹正學決定離開岌岌可危的金融公司,上司在聽到他的辭職理由時還大肆嘲諷這是「藥丸陰謀論」主義。

然而尹正學還是鑒定地離開公司,並召集自己的老客戶們打算一起大發國難財。

他是一個站在風口的投機者。

對國家經濟形勢懵懂未知的中小企業所有者依舊陷在經濟一片利好的美夢中,拿著匯票決定升級工廠。

他們無法預料,那張「匯票」幾天內就將變為廢紙。

11月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

19日,韓國金融外匯市場開盤後,再度下挫23韓元,跌幅達2. 27%,跌破韓元每天浮動幅度不超過2. 25%的限制。

破產公司逐漸增加,死亡成了債務人的優先選擇。

跳橋、上吊,很多人用這種方法保全家人

面對這場席捲亞洲的風暴,韓國當局選擇求助IMF(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來化解危機。

當然,IMF也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強制公司破產,大幅上調利率,開放資本市場......

文森特·卡索友情客串IMF總裁,延續了這幾年的「渣男」形象

參與會議的韓時賢反對無效,決定聯繫媒體阻止這一調解......

  • 02

有不少評論將[國家破產之日]比作韓版[大空頭]。

不過相對於[大空頭]中密集的金融知識,[國家破產之日]顯然對缺乏金融基礎的影迷非常友好,它會藉助人物之口簡化長篇累牘的複雜信息。

不過[大空頭]的密集性也令一些人感到無趣,本片豆瓣8.5/IMDb7.8,2016年獲奧斯卡5項提名,並最終拿回最佳改編劇本獎

但同時針對女主角在會議上的種種出位表現,本片也遭遇了幼稚的質疑。

的確,[國家破產之日]在描寫IMF上稍有「妖魔化」之嫌,更直指美國經濟侵略的意圖。

IMF總部設立在華盛頓,總裁來自歐洲,但美國是IMF最大股東

然而,[國家破產之日]並非完全旨在精準還原20年前的金融風暴,它描述了當代韓國人的恐懼,成為他國傀儡經濟危機再度萌發

片中媒體對韓國政府求助IMF的評價

年初的[燃燒]中也有類似表述

雖然度過經濟危機,可韓國人仍舊要面對它帶來的後遺症

相比影片開始,求職者面臨企業瘋搶的盛況,結尾呈現的20年後,二者的地位完全顛覆。

曾經,企業要給求職者發紅包防止賄賂他們不去其它公司面試

現在,幾百人競爭一個職位已然不稀奇

韓時賢對貧富差距的預言也並非危言聳聽。

韓國的蓋茨比太多了

即便缺點顯而易見,可[國家破產之日]仍舊不失為一部令國人感同身受的電影。

美國霸權、女性議題、階級跨越、失業青年,都是時下探討的焦點。

韓時賢在片中遭到的質疑首先是出於她的性別

片中,韓時賢坐冷板凳的原因固然有女性天花板作祟,但這其實也是她代表的精英階層困惑。

他們有能力發現問題,卻沒有能力解決;他們對集權心存忌憚,卻缺乏宏觀視角。

因而韓時賢對IMF的抗拒就顯得有些理想化(也是影片主創的侷限),不過接受救援的韓國官員也絕非高瞻遠矚之輩。

特權階級只想從改革中鞏固加強自身利益,無論危機何時降臨,總能與大財閥統一戰線,適時收割韭菜

熟練掌握愚民策略

尹正學代表的投機分子是時代洪流下的產物,有幸抓住拐點,成功跨越階級。

當然更多人還是像經濟危機下,著急賤賣房產的負債一族。

七十年代挖煤,八十年代投機倒把,九十年代下海經商,新千年買房置地,是中國投機者積累原始財富重要方式

[國家破產之日]對美國、IMF的對抗之意,讓人感受到它的左翼氣息。

但這種過分強調民族主義,而失去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是否顯得有些「民粹」屬性?

在對抗霸權的策略上,我們也面對多重選擇。

2018年中美貿易順差3233.2億美元,同比擴大17.2%。而同年12月,美國服務業增速跌幅大於預期,下滑至5個月來的最低水平,製造業也以兩年多來的最慢速度增長。

中美貿易戰的進展令國內分裂出兩種聲音,一方強硬,號召正面剛,另一方順從,強調妥協。

當然,這兩種都不是最佳選擇。我們固然「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國家破產之日]在體現政治傾向的同時,製造出的緊張感也正好戳中現代人普遍的焦慮:

在亞洲金融危機結束20年之後,它還會捲土重來嗎?

或許我們可以換種提問方法,歷史的慘痛是否讓後人吸取足夠教訓。

透支性經濟高增長、不良資產膨脹、房地產泡沫、出口替代型模式......20年前引發危機的因素依然健在?

1997—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我們都受到波及,但又沒有因此陷入危機。

如果真有10年一次金融危機的規律存在,我們可能正處於歷史節點。

在這個寒冬,[國家破產之日]更讓人冷意凜然,但同時我們也正需要這樣一劑猛葯,警惕未來不會鐫刻在歷史書裏。

不奢望成為風口上的尹正學,只要清醒不做跟風舔狗。


&,這麼好的電影,居然看到的影評都在探討電影藝術性或知識性不如大空頭等美國電影??

這是藝術性的問題嗎?沒看到電影中的二十年後就是現在嗎?一羣優秀的韓國電影人,出於對當前越演越烈的經濟危機的洞察力,焦慮和責任感;拍攝了一部直接挑戰權貴,買辦,財閥,投機客的電影,還把太上皇美國明確描寫成食腐禿鷲般的反派;更是直面韓國目前的經濟危機,勞工權益地下,勞動力短缺等社會問題;意圖動員普通民眾對危機的自覺性。

這本質上就是政治宣傳片,而不是商業電影。居然還討論劇情演技藝術性?

難道這些人還以為電影講的只是韓國嗎?貿易戰,貨幣超發,極高的企業和居民負債,股市跌入谷底,樓市泡沫,中小企業倒閉,大企業清盤,金融機構破產跑路,裁員潮,各種金融詐騙……開放外資准入,允許外資投資金融,允許外資高持股和併購,開放勞務市場"靈活性"……

還在討論電影劇情和演技的人,真是睜眼瞎

難怪奇幻故事裡的預言家不是變成石頭,木頭,就是被當作傳播瘟疫的巫師。

唉!有人自南方來,鮒入而鯢居。使人之朝為草而國為墟。已不用若言,又斫之東閭

怪就怪他們面對的大多是心盲之人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