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美聯社及英國《衛報》報道:歐洲議會27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法案,將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歐盟國家使用飲管、餐具和棉花棒等10種即用即棄塑膠製品,同時提出多個新的塑膠回收目標,預計可減少七成海岸垃圾。歐盟率先採取行動盼成世界範例,遏止塑膠製品污染海洋。若英國長時間延遲脫歐,亦受相關法例管制。

  歐盟指,聯盟國家現時製造的塑膠廢物數量,與1960年代相比已增加了20倍,大部分塑膠垃圾最終都流向海洋。除了出於環保的考慮,報道指中國從2018年以來不再進口歐洲“洋垃圾”,也推動了歐盟此次立法。

  中國禁“洋垃圾”推了歐洲一把

  歐盟議會27日以560票對35票大比數通過法案,禁止10種即棄式塑膠產品,包括膠袋、餐具、飲管、食物盒、發泡膠杯、攪拌棒、棉花棒等,這10類塑膠產品是歐盟海灘上最常見的10種塑膠垃圾。

  歐盟成員也可自行採取措施減少其他塑膠製品。雖然不是所有即棄式塑膠製品都被禁止使用,但歐盟希望用此法案鼓勵生產商使用可循環材料製造產品。

  此外,歐盟也將鼓勵成員國減少使用塑膠包裝,同時爲緩解水道淤塞問題,要求製造商採取更嚴格的標示規則,例如在所有含塑膠的溼紙巾、香菸濾嘴和衛生巾產品加上標籤,提醒消費者隨便亂扔可能帶來的環境危害。

  生產商“污染者自付”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此次還將“污染者自付”原則擴展至生產商,除了食品袋、包裝紙製造商外,還要求菸草商和漁網釣具生產商支付塑膠製品的污染成本,而非吸菸者和捕魚者。據悉香菸濾嘴是數量第二多的即棄式塑膠垃圾,一個菸頭可污染500至1000公升的水,扔在路上需12年才能降解。

  據起草法案的歐盟委員會估算,若法案得以落實,污染歐洲海岸的垃圾會減少70%,避免環境污染到2030年帶來的約250億美元(約1962億港元)的經濟損失。

  歐盟執行委員會副主席蒂默曼斯表示,歐洲不是塑料污染的最嚴重來源,但這項開創性的措施可作爲世界典範。他說:“亞洲國家對我們的做法很感興趣,拉丁美洲國家也是。”

  下一步脫離垃圾文化

  歐盟每年產生2500萬噸的塑膠垃圾,但只能回收其中的不到三成。法案中提出新目標,到2029年將塑膠瓶的回收率提高至90%,並鼓勵用可循環回收的原料製造塑膠瓶,該比例到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25%和30%以上。

  歐洲議會成員瑪格麗特.奧肯說,新法案將帶領歐洲走向一個較少消耗,使用設計更好的產品的方向,令環境變得更創新、更乾淨,“下一步歐洲將脫離垃圾文化(waste-based culture)。”

  歐洲大型零售商Tesco、Lidl、家樂福及麥德隆所在的遊說集團歐洲貿易(EuroCommerce)則認爲,政府應當在回收塑膠垃圾上出份力,比如建立垃圾處理裝置和足夠多的回收設備,否則該目標將很難完成。

  歐盟禁塑具體措施

   全面禁止即用即棄塑膠製品。除了包括即用即棄塑膠餐具、棉花棒、飲管和攪拌棒等海灘常見的塑膠垃圾,也涵蓋聚苯乙烯水杯和氧化式可分解塑膠製品。

   要求所有含塑膠的溼紙巾、香菸濾嘴和衛生巾產品加上標籤,提醒消費者正確回收,從而處理水道淤塞問題。

   擴大塑膠製品生產商責任,例如漁網生產商需支付塑膠漁網的污染成本,而非捕魚者。

   減少使用塑膠食物容器和熱飲杯塑膠蓋,希望2025年前,25%膠樽改以可循環再用物料製造,並在2029年前將膠樽回收目標提升至90%。

   提升民衆禁塑意識

  全球各地區禁塑行動

   法國率先行動:2020年起正式禁止使用即棄塑膠餐具,改用生物原料製成的可降解即棄餐具和杯碟,是全球首個宣佈全面淘汰塑膠餐具的國家。

   美國紐約:前市長彭博在2013年臨卸任前亦推動禁令,外賣餐盒不準使用發泡膠,年收入少於50萬美元的企業、非牟利組織等可獲豁免。

   日本:訂立2030年前減少25%塑膠垃圾的目標。

   中國香港:實施塑膠袋收費,在學校推廣環保午膳,並鼓勵食肆逐步實施環保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