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幼升小報名前,都有一些家長很糟心。

他們的孩子由於差幾天沒有滿6週歲,不能升入小學一年級,需要去幼兒園大班“復讀”纔行。

8月31日出生的孩子可以,9月1日出生的卻不行,這讓很多家長都覺得很委屈。

所以,人們一直在呼籲實行“彈性入學”,讓家長們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

當然,此時必須有專家,他們會列出一二三四點,來說明“彈性入學”的不可行。

02

比如有人就說,如果允許年齡差一天的孩子入學,那麼年齡差兩天的孩子家長也會感到委屈,如果允許年齡差兩天的孩子入學,那麼年齡差三天的孩子家長又會感到委屈。

以此類推,每個覺得自家孩子行的家長都會要求孩子早上學。

所以,只好一刀切,誰不夠年齡也別上。

這看似有理,實際上就是擡槓。

凡事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雖然只差一天不能上學都會感到委屈,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家長讓孩子兩三歲就上一年級。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人爲地爲上學年齡劃了一條線,纔出現了差一天感到委屈的情況。如果不劃線,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03

另一些人則認爲,現在我們實行“彈性入學”的條件並不具備,因爲家長存在盲目追求孩子早上學、早成才的教育理念,如果實行“彈性入學”,很可能會讓孩子們的整體入學時間都提前。

這樣說的人,顯然是沒有注意到社會觀唸的變化,還在用老腦筋思考問題。

在幾十年前,我們從國家層面到家庭層面確實都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想法和做法,因爲那時候經濟條件差,人才奇缺,孩子早上學早畢業,有助於國家建設,也有利於改善家庭經濟條件。

而如今,大學生遍地都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經濟條件已經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人們已經不會再追求孩子早上學、早畢業、早掙錢,即使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極少數。

這就像二孩政策一樣,曾經有人擔心放開後會出現人口猛增的情況,但事實證明,那些人想多了,現在已經沒有太多人有生育多胎的願望。

同樣,人們對早上學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沒有家長再像以前一樣,希望孩子十三四歲上大學,不到18歲就參加工作。

世界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世界,我們不能再用原來的世界觀看問題。

04

實際上,嚴格執行6週歲入學的政策只不過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實行了電子學籍之後才真正得以落實。

在此之前,只要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行,找個熟人打個招呼就可以入學。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以前班裏學生的年齡並不像現在這麼整齊。

筆者的孩子就是5週歲上學,其原因也不是想讓孩子早成才,而是兩邊的老人身體都不太好,不能幫我們帶孩子,所以不得不在2週歲的時候上了幼兒園。

然後到了幼兒園大班,各項發展還算不錯,覺得沒有再上一年的必要,於是順理成章上了一年級。

如果有人幫我們帶孩子的話,我們本打算是讓孩子3週歲上幼兒園,6週歲上一年級的。

事實上,那時候雖然有孩子像我們一樣早上學,大多是在5-6歲之間的居多,小於5週歲的屬於鳳毛麟角,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大範圍提前上學的情況。

05

孩子間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有的五歲半的孩子,確實並不比六歲的孩子發育差,單純以年齡爲入學判斷標準,並不科學。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像很多國家和地區一樣,設置一個入學年齡的區間,讓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判斷幾歲入學。

就算判斷失誤上早了,還可以通過休學或復讀來補救,也不算什麼大事。

實行“彈性入學”,讓家長爲自己的孩子做主,不但會讓家長滿意,其實也更符合教育規律。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文章影響了億萬學生和家長。新書《爲自己讀書》即將上市。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