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嗎?丨厲以寧2017-06-20厲以寧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

編者按:有人說,中國即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有人說,中國已經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當然,還有人說,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那麼,「中等收入陷阱」到底是什麼鬼?它在中國出現會怎樣?我們能避免嗎?厲以寧教授對此進行了簡明的解析。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供稿。收錄在厲以寧教授新著《大變局與新動力:中國經濟下一程》中,限於篇幅,此處進行了刪節。

從世界上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可以看到,世界銀行報告中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確實存在。

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時間並不長,中國會不會遇到「中等收入陷阱」並落入其中?這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認為,只要應對得當,改革措施及時到位,中國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除了「中等收入陷阱」外,就沒有其他類型的「收入陷阱」嗎?中國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後, 就能保證此後不會再遇到「高收入陷阱」嗎?這些問題都需要予以討論和研究。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遭遇了哪些困難?

有些發展中國家在由低收入國家行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後,經濟往往長期停滯不前,總在人均GDP 4 000-5 000 美元上下徘徊。因此,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7 年)》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 Income Trap)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有些中等收入國家經濟長期停留於中等收入階段,原有的發展方式中的矛盾積存已久,終於爆發出來了,原有的發展優勢漸漸消失了,它們遲遲不能越過人均GDP 12 000 美元這道門檻,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例如,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都長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據世界銀行的專家分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遇到了以下困難:

第一,由於國內工資收入水平上升,這些國家無法同低收入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競爭,某些低收入國家在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出口競爭中,比中等收入國家生產的同類商品具有優勢,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更有吸引力。

第二,由於這些國家缺乏能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優勢產業、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產品,它們的困難加大了,它們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第三,這些國家已經喪失當初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挺進時的那種艱苦拼搏的精神和鬥志。一般民眾開始更多地追求福利社會的成果,總希望政府把更多的資源用來實現福利社會的各種目標,否則就對政府不滿,於是胃口越來越大,難以自拔。一般民眾不瞭解福利社會主要在高收入階段才能逐步實現。

第四,這些國家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盛行。人們親眼看到政府官員的貪污、受賄、敲詐勒索、濫用職權牟取私利等情況,他們的信心大大下降,官民矛盾激化,引發社會動亂。他們或者移民國外,或者消沉、失望甚至絕望,他們不再像當初創業階段那樣致力於經濟振興了。一般民眾的消極、頹廢、失望、絕望情緒成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又一致命傷。

「中等收入陷阱」的三個「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這樣出現的。在這裡,不妨再做進一步分析,「中等收入陷阱」,實際上包括了三個「陷阱」,即「發展制度陷阱」「社會危機陷阱」和「技術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一個「陷阱」是「發展制度陷阱」,要靠深化改革來避免。已經或正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從傳統社會走向工業化社會的國家。在它們從低收入國家行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時,不一定經歷了傳統制度的激烈變革階段,從而可能還保留著較多的傳統社會的特徵,傳統勢力和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仍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些特徵和勢力往往在農村尤其是經濟落後的山區、邊緣地區表現得相當頑強,它們成為這些國家「發展的制度障礙」,也就是「發展的制度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二個「陷阱」是「社會危機陷阱」,要靠縮小貧富差距、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和社會管理創新來避免。「社會危機陷阱」是怎樣形成的?原因很多,歸結起來,無非是貧富差距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地區收入差距擴大和缺乏社會管理創新所造成的。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三個「陷阱」是「技術陷阱」,要靠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創新來解決。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之所以長期經濟停滯,擺脫不了困境,同技術上難以有重大突破有關,雖然它們認識到,如果技術上沒有重大突破,缺少自主創新,缺少產業升級,缺乏技術先進的優勢產業,人均GDP 難以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與高收入階段之間的門檻。

然而,在這方面,它們往往無能為力。為什麼?這主要是因為:技術創新必須同資本市場創新結合。如果缺少這種結合,這些發展中國家,即使已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要想在尖端技術方面有重大突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技術陷阱」。

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而且由低收入國家行列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時間並不久。在中等收入階段繼續前進時,中國會不會遇到「中等收入陷阱」並落入其中,這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希望中國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雖然是一種願望,但也只是一種假定,因為這裡還有若干假設條件,需要探討。

假設之一: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如果遇到「發展的制度障礙」,該怎麼對待?是繼續推進改革,清除這些制度障礙(例如城鄉二元體制、市場的不公平競爭環境等),還是猶豫不決,不敢或不打算採取有效措施,或者認為這些方面的障礙在現階段的格局下不可能阻礙中國經濟的繼續前進?只有採取第一種對策,下定決心,大力推進相關的改革,纔可以跨越「發展的制度障礙」而不至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假設之二:要對中國現階段和在經濟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的社會衝突的狀況和趨勢做出實事求是的估計,要正確對待已經露頭的社會不和諧的跡象,既不能視而不見或聽之任之,也不要驚慌失措。正確認識,正確評價,正確對待,是最重要的。

如果認為貧富差距、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等等問題確已到了必須正視而不能忽略的程度,那就應當迅速採取有效的措施來一一緩解,以增加社會的和諧程度。這樣就可以防患於未然。否則,不是沒有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定和社會矛盾激化,從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假設之三:在中國今後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繞不過「技術陷阱」,不能在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尖端技術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如果資本市場依舊是不完善、不完整的體系,技術創新得不到資本市場有力支撐,那麼即使跨越了中等收入階段,在高收入階段仍會長期停留在較低水平的高收入階段。

這可能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並沒有發揮在促進技術創新中應有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的產品能以「中國製造」開拓國際市場是必要的,今後仍應繼續在「中國製造」方面努力,不能丟掉「中國製造」的成果。但中國又不能以「中國製造」為限,而應當努力在某些關鍵性行業和產品上以「中國創造」代替「中國製造」。

假設之四:中國必須擺脫過去長時期內支撐經濟增長率的舊模式,也就是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的舊模式。中國應當擺脫過多依賴投資來拉動增長的舊模式,轉向投資與消費並重的拉動增長的模式, 再進而實現以消費需求帶動增長為主、投資需求帶動增長為輔的拉動增長的模式。

這樣才會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才能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避免失業與通貨膨脹的交替出現,也才能避免失業與通貨膨脹的並發。否則,即使中國過幾年人均GDP 超過了10 000 美元, 仍不能認為中國走上了穩定、健康增長的道路。

假設之五:中國民間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中國之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後能夠在發展中取得這樣顯著的成績,全依靠改革開放以來調動了民間的積極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迅速成長壯大了。

如果今後循著這樣一條道路走下去,致力於發展民營經濟,培養一批又一批有戰略眼光的、有志振興民營經濟的企業家,中國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反之,如果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到此為止了,民營經濟將受到抑制,民間積極性將受到挫傷,這不僅會阻礙我國經濟的繼續成長,而且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突出的是會發生失業、貧困地區返貧、社會動蕩激化等問題,這樣,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也將成為事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