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達

不知為何,和長子關係惡劣,居然成了俄羅斯雄主的一項通病。和伊凡雷帝一樣,彼得大帝也和自己的長子,皇位繼承人阿列克謝產生了深刻的矛盾。不過,伊凡雷帝是在精神失控的狀態下失手打死了自己兒子,而彼得大帝則冷酷得多,他是指控自己兒子謀反,授意法庭以叛國罪判處這個前妻所生的兒子死刑(1718年)。處死自己繼承人這種動搖國本的事情,換成其他國家恐怕早就天下大亂了,而羅曼諾夫王朝居然還能在彼得大帝之後延續下去,只能用彼得本人超越一切的威權加以解釋。饒是如此,羅曼諾夫王朝依然遭到歷史無情的懲罰,產生了第二次皇位繼承危機。這次危機的結果就是:在一連串的政變和帝位轉移之後,羅曼諾夫王朝的血統名存實亡,從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統治俄羅斯的實際上都是德意志人。

葉卡捷琳娜一世

每一次王位繼承都是一部大戲

1725年,彼得大帝駕崩,在去世前三年他曾立下了《王位繼承法》,規定以前任沙皇遺囑指定的方式進行皇位繼承。不過,他的第二位妻子,一個來自立陶宛的村婦葉卡捷琳娜就破壞了這個法律,在宮廷近衛軍的擁立下加冕為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這當然不合法,但在彼得大帝的餘威下,貴族們默認了他遺孀的登基。而這位葉卡捷琳娜一世在兩年後就病逝,立下遺囑傳位給被處決的阿列克謝的兒子,此時羅曼諾夫家族嫡系中唯一僅存的男性——彼得二世(1727—1730年在位),為了以防萬一,這位見多識廣的女帝還特地備註:如果彼得二世絕嗣,那麼則可由她和彼得大帝的女兒繼承。這位女帝的憂慮成為現實,僅僅3年之後,14歲的彼得二世就因為天花去世,羅曼諾夫的男性嫡系在此刻就在實際上已經絕嗣。

雖然葉卡捷琳娜一世想得很好,但架不住世事變遷。彼得二世過世之後,由於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皇位並沒有傳給她的女兒,甚至都沒有傳給彼得大帝的子女,而是轉到了曾和彼得大帝當過共治沙皇的伊凡的女兒安娜(1730—1740年在位)手中。這位安娜也沒有子嗣,只能立自己的外甥女的兒子,尚在襁褓之中的伊凡六世(1740—1741年在位)為繼承人。實際上,這個男嬰與其說是羅曼諾夫王朝的後嗣,倒不如說是不倫瑞克家族的直系子孫(安娜的外甥女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六世的侄兒,不倫瑞克的烏爾里希公爵)。這種拐彎抹角的關係就連俄羅斯貴族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僅僅一年之後,他們就支持彼得大帝女兒伊麗莎白髮動政變,成為新的女沙皇(1741—1761年在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被俄國人公認為是羅曼諾夫王朝中僅次於彼得大帝的沙皇。

俄羅斯歷史第二個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

沙皇之位雖然又傳回彼得大帝一系,但羅曼諾夫男性嫡系絕嗣的情況並沒有改變。這點就連伊麗莎白也無可奈何,因為甚至就連她也沒有子女,只能將自己的同胞姐姐——嫁到德國的另一名安娜——的兒子,彼得大帝的外孫,荷爾斯泰因公爵卡爾·彼得·烏爾里希收養為皇位繼承人,還貼心地為這位外甥娶了一位德國公主——安哈爾特親王的女兒索菲亞·馮·安哈爾特為妻。按照俄羅斯習俗,這位公主在改宗東正教之後,給自己起了一個俄國名字:葉卡捷琳娜(凱瑟琳的俄式發音)。

彼得三世——或者更恰當地說,那位登上沙皇寶座的德國荷爾斯泰因公爵——前半輩子幾乎都生活在德國,生平最敬仰的是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當他登基之後,第一道命令,就是中止了已經佔據上風的七年戰爭,將所佔領的土地歸還給普魯士,還和腓特烈二世簽訂了攻守同盟。這種大逆不道的行徑,在俄國貴族看來簡直就是叛國,彼得三世在位僅僅半年之後,忍無可忍的俄國貴族發動政變,擁立他的妻子,血統上比他更德國,思想上比他更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即位,成為俄羅斯歷史第二個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

隨著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登基,羅曼諾夫王朝前期皇位危機算是告一段落了。這位女沙皇在位長達34年,使得俄羅斯政局重回穩定。雖然葉卡捷琳娜二世壓根就不是俄羅斯人,但卻表現得比真正的俄國人還要維護俄羅斯,她對內維護貴族利益,強化俄羅斯的農奴制,藉以籠絡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外則動輒以彼得大帝的繼承人自居,對奧斯曼土耳其、波斯和波蘭發動近乎瘋狂的攻勢,除了獲取克里米亞和北高加索,還和普魯士、奧地利一起三次瓜分了波蘭,算是報了大混亂時期的一箭之仇。在這位女沙皇的統治時期,俄羅斯再度瘋狂入賬5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這個角度來說,她的確稱得上是彼得大帝的繼承人。事實上,她也是公認的僅次於彼得大帝的羅曼諾夫王朝沙皇。由於她的統治是如此符合俄羅斯人的心意,他們將這一時期吹捧為貴族的「黃金時代」,全然不顧這位女沙皇的繼位,在實際上改變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斯拉夫血統,甚至終結王朝創立者——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家族血脈。從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如果就血脈而言,正統的羅曼諾夫王朝其實已經不復存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