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擔心兒子突如其來的‘鬼上身’了,感謝醫生護士!”

湘西少年患者小華(化名)的父親今天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的醫護人員說。

湘西17歲的小華是位帥氣少年,本來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過着無憂無慮的學生生活。

4年前

平淡的生活戛然而止

那年,小華的母親因病去世。

小華開始出現心慌,隨後左手不受控制地向上舉起,接下來意識喪失,全身僵硬、抽搐……

如此症狀發作越來越頻繁,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小華不得已輟學在家。

而老一輩的人和看到過他發病的不知情人士都說,他這是“鬼上身”了。雖然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但小華的父親沒有放棄。

在湘西當地醫院檢查後,小華被診斷爲“癲癇”,醫生給他開了藥,但療效不理想,小華的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父親開始帶着小華四處求醫。

經反覆打聽,他們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

門診完善了頭部核磁檢查,提示右側額部部分皮層腫脹伴信號異常,性質待定。24小時視頻腦電監測報告提示高度異常視頻腦電。神經內科主任宋治教授建議收入神經外科住院。

入院後,小華進一步完善了檢查。神經內科主任宋治教授、神經外科主任王知非教授、兒科主任楊作成教授、放射科主任王維教授等聯合組成的癲癇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團隊,就其病情反覆討論。

神經外科癲癇專家組團隊在爲患者做癲癇病變切除。

專家們針對其癲癇病竈的確定、手術術式的選擇與改良、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反覆討論研究。大家一致認爲,患者手術指徵明確,可以進行手術。

應家屬要求,經與患者溝通,決定完善神經心理評估和功能核磁共振後擇期手術。

醫生再次與患者家屬溝通,交待了手術可能的風險及併發症:

術後很可能出現左側肢體偏癱,同時亦有可能出現癲癇不能痊癒。

患者父親和姑姑含淚簽字要求手術,希望用短時的癱瘓,換取癲癇治癒的希望。

與其他顱內病變不同的是,這種癲癇病變無法通過肉眼捕捉,只能通過術前影像學的判斷來定位。

與術前判斷一致,病變恰好位於管理對側運動功能的皮層上,一旦切除勢必會導致患者偏癱。

術前

爲了減少患者的功能損傷,王知非教授運用了電生理監測技術,將所有運動相關的腦組織標記出來,並設計了最終的切除方案,希望儘可能減少功能的缺失的同時切除癲癇病竈。

將病變切除後,王知非教授再次用電生理監測技術檢查剩餘的功能區皮層。

可喜的是,雖然切除了部分功能區的病變,但是患者仍然存在電刺激後的左手左腳的活動。這意味着患者術後雖然存在對側肢體的偏癱,但是這些功能有望獲得部分恢復。

術後

術後小華雖然出現了左側肢體的肌力下降,但是並沒有完全癱瘓,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他的肢體活動將有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目前

小華仍然需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抗癲癇藥物,但腦子裏的那隻“鬼”已被神經外科醫生們的巧手捉走。

小華和父親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擔心突如其來的“鬼上身”,隨之緩解的還有小華因爲長期病情折磨而造成的焦慮、抑鬱等問題。

宋治教授介紹,癲癇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神經系統疾病,我國目前有900萬左右癲癇患者,約佔全球癲癇患者的五分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