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以《荷馬史詩》為例

徐鴻琳

摘要:口述史本是史學的源頭,西方史學史是從《荷馬史詩》開始,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故事也屬半真半假,但卻毫無疑義地被尊為西方史學的濫觴。在沒有發明文字以前,口耳相傳的歷史是人類唯一的記憶形式,因此口述的《荷馬史詩》被認為是一個英雄時代的反映。《荷馬史詩》作為口述歷史的典型代表,顯示出了口述史學相較於傳統史學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口述歷史;史詩;荷馬史詩

口述歷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學科分支。較之於其他歷史學科,口述史學本身所具有的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可以說是歷史學最古老的形式。廣義地說,它始現於遠古時期歷史文獻大量出現之前,人們通過口頭轉述將歷史流傳下來。雖然口頭傳說與當代口述史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它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乃至歷史史實。例如,「有詩為證」,不僅是中國的國粹,同樣也適用於外國的國情。

《荷馬史詩》中有關特洛伊木馬的傳說已為現代的考古研究所證實。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案例在歷史學和相關學科的研究過程中比比皆是。口頭傳說和民間傳說不僅是口述史研究的歷史淵源,而且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它也是人種學和社會人類學研究的基本來源之一。

《荷馬史詩》作為口述歷史的典型代表,顯示出了口述史學相較於傳統史學的特殊價值和意義。《荷馬史詩》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民口頭集體創作的,是古代希臘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產物,其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如百科全書般包涵著天文、地理、歷史、社會、哲學、藝術和神話等知識。它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個故事,是古希臘流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伊里亞特》直接描寫特洛伊戰爭最後一年中幾十天發生的故事;《奧德賽》描寫戰爭結束後奧德修斯的回國,表現人與自然的鬥爭及人們為爭奪財富的鬥爭。亞里士多德對兩部史詩有過言簡意賅的評價:《伊利亞特》是簡單史詩兼英雄史詩,《奧德賽》是複雜史詩兼性格史詩。在思想內容方面,史詩表現了古希臘人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熱愛生活、肯定人的積極力量的積極樂觀的思想;史詩還表現了古希臘人的冥俯樂土觀以及他重視現世、不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的思想。

口述歷史使人類在語言和文字產生之前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神話與史詩,它一般產生在人類文明的萌生時期,包含著早期人類對自然、社會的奇妙猜想和美好願望,它還是反映每一個民族在步入文明時代之前的一面鏡子,反映著人類處於萌芽狀態的文學、史學、哲學、宗教、倫理等原始先民的最初的意識形態。因此,史學史也必須從神話與史詩開始寫起,世界各國概莫能外。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史詩這種記錄形式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人類對歷史的記錄,在語言出現以前,只能是物傳,從遺物看歷史。語言發明以後,增加了言傳,從口耳相傳中獲得歷史知識。其後,文字既興,文化漸啟,口述相傳的神話與史詩,遂便被文人屢經刪改采入詩歌戲曲,這才有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各文明民族的神話與史詩寶庫了。因此,史詩這種靠聲音傳播,靠人的記憶來保留信息的記錄方式可以算作最早的口述歷史了。

文字創造以前,祭神巫祝、行吟歌手,通過世代的口耳相傳,為後世保存了先民對自然與社會的最初的活動記錄。荷馬史詩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形成的。荷馬之前文字,或書面文字已經失傳,故事傳說只能憑藉口頭傳播。之所以採取歌謠形式,是為了使吟唱詩人容易記誦。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當場即興發揮,並且每次表演的細節都不完全一樣。每個吟唱者把詩歌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修改,一首詩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潤飾與加工,就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古希臘本土及其小亞細亞沿岸,有許多行吟詩人來往於各城邦之間,為人們演唱關於古代英雄事迹的詩歌。

口述歷史為歷史記錄提供了相當廣闊的空間,豐富了歷史的形式。人類活動無比繁富,即使再詳細的文獻、檔案,也只能記錄下其中極為微小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所歷、所見、所聞、所傳聞的種種活動、認知,不一定都能載之史冊。以往的檔案、文獻,比較偏重於記錄統治階層的活動,偏重於社會精英的活動,偏重於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對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婦女生活則記錄較少,有之,亦多為枯燥的統計數據,缺少有血有肉的個案記錄。口述歷史如史詩可以在這方面彌補傳統檔案、文獻的不足。在普通民眾史、社會生活史、婦女史、少數民族史、城市史、社區史、災難史等日益受重視的今天,口述歷史可以馳騁的空間很大,它可以給那些原來在歷史上沒有聲音的普通人留下記錄,可以給那些在傳統史學中沒有位置的事件開拓空間。《荷馬史詩》不僅對希臘神話中的眾神和國家領袖英雄的事迹有著詳細的記錄,就連普通的戰士,甚至家庭的婢女都有著生動的細節描寫。雖然對下層民眾的記述並不是很多,但是這種創作視角的多元化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文化藝術等等的歷史提供了相當的素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傳統史學主要是統治階級、精英人物的領地,口述歷史則向民眾敞開了大門。

總之,史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如果沒有各民族在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確實進行過的部落戰爭等重大事件和實際存在過的民族英雄人物,就絕不會有英雄史詩產生。而史詩作為口述史的一種,也將會更廣泛地突顯其作用。湯普遜說,歷史學家正在逐漸發現/口述史0的價值,並且不止是一次發現,而且是一次復興,/它賦予歷史學一個不再與書面文獻的文化意義相聯繫的未來-它也將歷史學家自己技藝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們手中0。可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詩以及它所屬的口述史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認可和重視,從而為我們揭開更多未解之謎。

參考文獻

[1]《荷馬史詩》荷馬著.袁飛譯.遠方出版社.1998.

[2]《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王晴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口述史的價值》熊月之.《史林》2000年第3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