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和鄭成功為什麼沒有聯合抗清呢?其實我覺得這件事鄭成功是要背鍋的,但是斯人已逝,我們只能把這件事圓滿地告訴大家,江湖小曉生帶大家回到那個年代,感受一下李定國的無奈。

第一,抗清英雄李定國。

李定國原來可不是南明王朝的臣子,他是四川軍閥張獻忠的養子。張獻忠對他十分好,帶著他南征北戰,所以李定國的戰爭經歷十分豐富。後來滿清鐵騎進入關內後,張獻忠在臨終前,讓李定國扶持南明,為漢人的江山做鬥爭。李定國是沒有辜負張獻忠的厚望,他保著永曆皇帝,一直在西南邊陲奮鬥。實力最強大的時候,曾經打下廣西、湖南、四川等廣大地區,一度成為滿清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而李定國本人對永曆皇帝那也是忠心耿耿,時刻不忘保護國主。但是這個時候他重要的盟友孫可望背叛了他們,孫可望本想要自立為王,知道李定國一定反對,所以就想跟吳三桂孔有德一樣,成為滿清的王爺。所以孫可望背叛了李定國,這使得抗清行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不過完全不影響李定國抗清的心態。

第二,只為鄭家江山的鄭成功。

無獨有偶,在福建一帶還有一股軍事力量,那就是鄭芝龍的部隊。他本人是投降了滿清,隆武皇帝此刻也被滿清抓獲殺掉了。鄭成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迎奉永曆皇帝做他的領袖。可是鄭成功只是表面上支持永曆皇帝,從來沒有派人前往永曆皇帝那裡朝貢,也沒有跟永曆政權打過交道。鄭成功只想著自己的鄭氏集團能夠風光無限,其他的他管不著。當時他曾經說過,不管是滿清坐了江山也好,永曆皇帝坐了江山也罷,他只想要成為下一個朝鮮,自己獨立為王而已。不過也不能怪鄭成功,人家老爸本來就是海上的海盜,也沒怎麼沾到明朝什麼光,這些軍隊都是他們家族辛苦多年積攢起來的,憑什麼要為一個沒有見過面的永曆皇帝拚命呢?

第三,李定國多次邀請鄭成功聯合抗清,都沒有結果。

李定國成為南明王朝的頂樑柱以後,曾經多次對滿清發起過進攻。他當然不想孤軍作戰,當時福建一帶還有鄭成功的力量。所以李定國天真地以為鄭成功可以跟他一起聯合起來對廣東發起進攻。所以李定國派人送去了書信,鄭成功也表示會前去助戰。沒想到當李定國已經打完了的時候,鄭成功還沒有出發,借口當然很簡單,有事情耽誤了。還有什麼事情比抗清更重要的嗎?李定國十分失望,但是沒辦法啊,這是為數不多的抗清力量了。之後他又連續邀請了兩次鄭成功,結果都是一樣,人家壓根就不想跟你玩。

第四,可以理解的鄭成功。

為什麼說可以理解鄭成功呢?因為人家憑什麼要為大明效力呢?當時大明已經滅亡了,自己儼然成為了新的政權。隆武帝去世以後,鄭成功已經成為了東南地區的領袖,他自然不會重新投入到永曆皇帝門下,聽從他的指揮。而且當時李定國大權在握,如果真的投入他們的帳下,那他跟李定國兩個人,到底誰來指揮作戰呢?這可不是一次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是兩軍融合的大事情。正是因為兩軍未必能夠融合,所以鄭成功對此才會採取消極態度。他知道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收復台灣。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跟保護永曆皇帝比起來,保護台灣似乎要重要的多。所以鄭成功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收復台灣的大事中了。

第五,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李定國含恨而終。

沒有鄭成功的幫助,李定國孤掌難鳴,再加上孫可望的背叛,李定國這邊無異於雪上加霜。清軍逐漸合圍雲南,吳三桂大軍勢如破竹,像條瘋狗一樣猛撲李定國大軍。這個時候他們只能選擇退守到了雲南邊陲地區,而永曆皇帝此刻也跟李定國失去了聯繫。永曆皇帝逃到了緬甸,緬甸是明朝的附屬國,最初對永曆皇帝十分尊敬,後來知道明朝的局勢後,便開始作踐永曆皇帝了。甚至後來他們內部發生叛亂,永曆皇帝最終被吳三桂率領的十萬大軍給抓了回來,用弓弦給勒死了。李定國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沒多久便含恨而終了。

總結:李定國是漢民族英雄,鄭成功是華夏民族的英雄。

李定國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希望重造大明王朝,因為他認為跟滿清比起來,還是大漢名族統治下的大明王朝才是正統。這種思想現在看來雖然比較迂腐,可是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李定國本人為了南明王朝浴血奮戰了一輩子,一直等到永曆皇帝去世,他也沒有停止過奮鬥,堪稱雲南人民的表率。即使到了民國時期,李定國都是蔡鍔等人的楷模。鄭成功就完全不同了,他不在乎所謂的民族大義,他要的是國家領土的完整。當時大明朝已經被滿清侵佔了十之八九,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去保護台灣了,所以鄭成功的行為無疑是保住台灣最有力的力量。他從荷蘭人手裡搶回了台灣,這是華夏民族最大的功臣。


李定國和鄭成功是南明最後的兩位名將,但終究無法聯合抗清。

1、李定國是農民軍出身,鄭成功是海盜出身

鄭氏集團原本是海盜出身,在明末歸順朝廷,並在1645年弘光帝死後擁立隆武帝,在南明眾多的皇帝中,隆武帝是一位想要有作為的皇帝,但有心無力,朝政完全被鄭氏架空。

鄭氏集團並非一心要輔佐隆武帝、中興大明,而是將鄭氏集團的利益始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鄭芝龍降清之後,鄭成功同樣如此。

隆武帝死後,鄭成功遙奉永曆帝,但實質上是割據東南。

李定國出身於大西農民軍,但在忠於大明這一點上無可非議,其與南明聯合之後一直為中興大明而奮鬥,直至病逝。

2、李定國曾力邀鄭成功東西聯合,但鄭成功並不想這麼做。

公元1653年,在李定國兩厥名王(擊殺尼堪、孔有德)後力邀鄭成功東西夾擊廣東,重整山河。

但鄭成功並不積極,這並非是因為他看不到會師廣東即可以將抗清勢力連成一片,而是其更看重的是鄭氏的利益。

鄭成功胸有大志,但他想要的是裂土自雄,至於奉誰為正朔,明和清都可以談。

鄭成功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

「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不願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

這是鄭成功的原話,也是其一直主張「遙奉」,「依朝鮮例」的原因所在。

3、李定國可以為了大明鞠躬盡瘁,但鄭成功不會

李定國是南明最後的忠臣,但其悲劇在於,戰功卓著反而遭到孫可望的嫉恨,寄厚望於鄭成功聯合北上被拒,最後孫可望又叛明降清,李定國能做的也只有效法諸葛亮了。

假如後來鄭成功沒有收復台灣之舉,我不知道歷史會如何評價他的短暫的一生。

但不管怎樣,對於中國而言,他始終是民族英雄,但對於大明而言,他談不上忠臣,也從未真正想過要中興大明,這是其無法與李定國聯手的最重要的原因。


各保各主,各懷心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