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其實是中國最大的海盜,也就是明朝倭寇最大的頭頭,算是一個梟雄,或者說叫中國海盜。

鄭芝龍有多厲害呢?整個東亞到東南亞的所有海上船舶由他說了算,即使是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商船,每艘船在他的勢力範圍內行駛必須掛他的海盜旗,否者就會被他搶劫,作為保護費他每年每艘船收1000兩銀子,這就是他主要得收入,即使強大如荷蘭一樣也得交這筆錢。而且他還自己做海上貿易,據統計,當年鄭芝龍一年收入高達3000萬兩白銀,而整合明朝的年收入也就這點收入,甚至比鄭芝龍的收入還差點。

鄭芝龍取日本媳婦是因為倭寇的大本營本來就在日本,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後來鄭芝龍被大明招安了,成了明朝的官員,但本質上還是海盜,只是不搶明朝沿岸老百姓的,就收收海上保護費和自己做海上貿易,發展得相當不錯。

但是沒想到明朝滅亡了,清軍來了。鄭芝龍直接帶著自己的警衛隊就去投降了大清,本來想換個主子繼續逍遙的當自己的官。但是沒想到鄭成功和他的很多部下都拒絕投降,鄭芝龍就尷尬了,把自己送到了大清軍隊面前,然後成了待宰的羔羊!

鄭芝龍的後面幾年就一直被大清關押起來,不斷的寫信給鄭成功,勸自己的兒子投降,但是鄭成功根本沒有投降的打算,在寫了幾年大清感覺勸說無望後,就直接把鄭芝龍殺了,一代梟雄的結局確實有些太悲催了,但是它可沒有為了明朝就殉國喲!


鄭芝龍不是自殺的,是被清庭殺死的。

鄭芝龍,字飛龍,福建泉州人。根據《三湘從事錄》記載,鄭芝龍父親當時的頂頭上司泉州郡守叫蔡善繼,兩人的辦公場地隔街相望。當時鄭芝龍年僅十歲,在門口頭飾子玩,不小心將石子投到了蔡善繼的頭上。被衙役擒至蔡善繼面前,蔡善繼本想治罪,但看到鄭芝龍面容秀麗,評價說:「汝當貴而封王!」並對建議鄭芝龍的父親送鄭芝龍去讀書。

數年後,鄭芝龍和弟弟鄭芝虎被海盜劉香老擄走。劉香老很寵愛,其中鄭芝龍。可是好景不長,劉香老病逝。手下十八寨各自擁兵自重,誰也不服誰。最後商量出一個看似最公平,卻又最無道理的辦法來,由上天決定。「貯【zhù 】米一斛,以劍插米中,使各當劍拜之,而劍躍動者,天所授也。」鄭芝龍跪拜的時候,劍倒,即被推舉為魁首。從此部署諸寨橫行海上,開始了他半商半盜的「藩王」生涯,名未至而實歸。

鄭芝龍經商到日本平戶藩後,迎娶了好友的女兒田川松作為妻子。後來田川松育有二子,分別是鄭成功和田川七左衛門。鄭成功我們不必多介紹,重點說一說過繼給娘家留在日本的小兒子田川七左衛門,有人稱呼:田川次郎左衛門。至七左衛門的兒子孫左衛門時恢復鄭姓,取名道周,繼續從事對外貿易。他的後代至今仍在日本生活著,1955年時改姓「福住」,現居住在橫濱市。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經擔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任泉州巡海道,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率眾到了泉州,見到了蔡善繼。感念幼時的啟蒙之恩,鄭芝龍決定歸附即將衰亡的明王朝。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招撫鄭芝龍。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一時間權頃朝野,短短的幾個月時光是鄭芝龍政治生涯的頂峰。

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鄭芝龍見局面不利,不打算支持南明隆武帝,遂與清朝洽商投降事宜,僅帶心腹從人北上降清,其子鄭成功勸止鄭芝龍未果,遂至孔廟哭廟、焚儒服,對自己的父親說:「若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後率部出海,繼續反清。同年,清軍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鍵,楊鳳苞稱「福京之亡,亡於鄭芝龍之通款」。

而投降清軍的鄭芝龍,卻遭到南征主帥貝勒博洛的背約,移送到京師。鄭芝龍被編入漢軍正紅旗,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歸順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晉封同安侯。為安撫鄭成功,清朝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芝龍數次奉令命鄭成功歸順,鄭成功均堅辭不受。

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芝龍被彈劾縱子叛國,乃削爵下獄,順治十四年(1657年),原明鄭將領,提督黃梧上疏,力主叛臣之家族應當逐出帝都,乃被命充軍盛京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唯未果行。

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撫佟國器截獲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議政王大臣會議遂以「通海」罪名擬定將鄭氏斬監候,改為流徙寧古塔。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十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矯詔令斬鄭芝龍與其親族於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學衚衕西口),一說寧古塔。

鄭芝龍的一生,兩次大的轉折都與蔡善繼有關,可歸根結底,在鄭芝龍的骨子裡,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從他對手下的談話中就可見一斑,「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換個主子嗎?」可千算萬算,他怎麼都沒算到,他會成為清政府,收撫他兒子的籌碼!


誰跟你說他是殉國自殺的

以下為鄭芝龍的百科之間,他就是個亂世梟雄,沒有鄭成功那麼高的儒家覺悟。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字飛黃(一說字飛龍),小名一官(Iquan),天主教名尼古拉,在歐洲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鎮人,明末清初東南沿海第一大海盜。鄭芝龍是明朝末年以東南沿海、台灣及日本等地為基地活躍舞台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台灣建立新的根據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台灣設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割據政權。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鄭芝龍於1646年降清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11月24日被殺。鄭芝龍在17世紀中國明朝海禁與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於1633年在泉州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 ,在鄭和船隊退出南中國海200年後,重奪了海上主導權,是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舉足輕重的人物。鄭芝龍對歷史的其他影響還有作為先於荷蘭人的,和李旦和顏思齊等人及部眾在台灣建立基礎,為漢人移台的主要據點。並為其子鄭成功留下強大海上基業,鄭成功以此資本抗清並在南京兵敗後以海上武力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