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根本源心智開發

人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因為自私的原因,私慾把自己的心智迷住了,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及社會關係增添太多阻礙。

這些阻礙又耗費了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的心智更加迷失。

設計心智開發課程,目的是從多個方面探討心智的開發,使迷失的心智恢復正常,從迷失中醒來。

更深一層地意思,是讓人們理解一下,人還有一個載體存在,一個心存在,讓人們理解這個載體是什麼,心是什麼。

第一個主題:瞭解自己第二個主題:認知角度第三個主題:解讀慾望第四個主題:圓融關係第五個主題:活在當下

第一個主題:全面瞭解自己

人們對自己的瞭解太少,因為不瞭解自己,自己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阻力、痛苦太多。瞭解自己,瞭解自己從來沒瞭解過的地方。我們生存在二元世界裡,有個「有」,就有個「沒有」。通過對自己的瞭解,可以讓人回歸本來,活出天性。一、對外以波的形式交流

自己對自己到底瞭解多少?例如:現實中對於自己與外界如何互動的方式就不太瞭解。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對外的,只有「意」是內在。意雖然是內在,也是對外的眼、耳、鼻、舌,身接收的外部信息,形成了「意識」。

就像我們看到的這個大千世界一樣,我們認為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實際上是我們接收到了大千世界反射到我們眼睛中的光的反射波。也就是說眼睛接收的是光波。眼睛接收光波,耳朵呢,耳朵接收的是聲波。你所聽到的一切,可以組成一個聲響世界,不管多麼複雜的聲音都統稱為聲波,高於聲波的聲音波叫超聲波,低於聲波的聲音波叫次聲波。我們的鼻子聞到的一切氣味,是氣味波。舌頭嘗到的各種味道,手、身體觸到的一切東西,都是通過神經線傳遞給大腦的"有線波"。身體所感知的冷和熱,是溫度的輻射波。我們用的語言是聲波。我們大腦的思維活動是腦電波。就是這樣的事實,很少有人知道。

二,古代人對自己的瞭解

我們老祖宗所知道的,我們知之甚少。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它們的相生相剋關係是很明顯的。我們的古代人,把這種關係放在五臟六腑上,五臟六腑馬上就有了相生相剋,相互制約的關係。再比如《黃帝內經》講:恐傷腎,憂傷脾,悲傷肺,喜傷心——是說我們的情緒和我們的臟腑有關。喜傷心,也就是說,當你大笑(過分、過為的大笑)時,和幸災樂禍地開心時,對你的心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反過來你常有偷著高興和幸災樂禍的心時,這時要注意你的心臟了。怒傷肝,也就說當你經常生氣,你的肝部就會有脹的感覺。這時你的肝己經被傷害了。

還有,我們的精神面貌和我們的臟腑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魄力,「魄」是肺之神,「力」是腎之神。「神」的意思是:生命運行的最佳狀態。只要一個人外顯出魄力來,就表明此人肺和腎是很健康的。精神也是這樣,精是腎之神,神是心之神。很有精神的人,說明此人的腎和心的功能很強。意志也如此,意是脾之神,志是腎之神。有意志的人說明脾和腎很好。聰明也這樣,聰為腎之竅,明為肝之竅。只要這個人聰明就表明他的腎和肝很健康。當你明瞭人體的這些內容時,儘管你不是醫生,見了人你也能知道他的身體狀態。

三,我們的思維方式

從思維方面看,我們對自己的瞭解也不多。這裡我們把思維方式分了幾大類,多數人以某一種為主,兼有其他類型。瞭解自己的思維類型,有利於正確認識自己,聰明地對待他人,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第一種思維方式叫做「點式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注意力一旦定格在單一事件上就很難轉移,極為執著,甚至極端。點式思維的人有時會表現出某方面獨特的天賦,而在日常生活中卻難以應付基本的事務。代表人羣包括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某些精神病患者,這兩者,從表面上看真是差不多,但是,前邊是有意識地去研究問題,後者是自己掌握不住自己,死在這一個點上。

如果從數學的角度來講,在一個點上沒有自由度,上哪去都不行,所以那些神經分裂症,牢牢地把自己釘死在那個拴馬樁上,哪裡都沒有自由了。大腦裏本來是海闊天空,什麼都可以想,他光想那一個事兒。

第二種思維方式叫做「線式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注意力通常鎖定在事件的線性進程中,表現為認真踏實、一絲不苟。他們總是按部就班,嚴格按照「正確」的方式行事,較少變通。就是平時說的,碰到南牆不回頭。西方國家,尤其德國,很多人都是這個思維類型。他們遇到困難很少會繞開,總是不斷地沿著既定方向努力再努力,最終克服困難完成任務。這種思維類型的人,處理具體事務有明顯的好處。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之類的事情,他們很少會去做。他認準這個東西就攻到底,解決不完不罷休。所以西方人在科學上,在簡單上比我們強。但是,一旦他們選錯方向,往往一條道走到黑,結局悲慘。他們活在一維裏,只有一個方向。

雖說是一個方向,也要比點式思維方式的生命自由度要大得多,因為用數學模式看,由無量個點組成一條線,它的自由度應該大了無量倍。

第三種思維方式叫做「面式思維」,也就是所謂的二元思維或者二維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頭腦極為靈活,他們在關注事件的同時,還同時關注周邊狀況。一旦遇到困難,他們隨時可能採用變通的方式,甚至放棄既定的方向。他們極少願意嚴格遵守規則,總希望自己成為特殊的那一個。中國人常常是這個思維類型。

面是由無量條線組成的,這種思維模式比線性思維模式自由度大得多,逢事先分個對和錯,善和惡,對我有利和沒利。但是它帶來了一個什麼弊病呢?一看不合適自己就拐彎,就不幹了。這個思維類型的人,一旦遇到第一種和第二種類型的人,就會如魚得水,有機會佔盡便宜。打個比方,西方有個發明創造,弄出來一個理論,他感覺很合理,於是,他的二元思維模式就發揮作用了。他一分析能幹不能幹,第二天他出來產品了,而人家那邊還只是理論呢。他的模仿力特彆強,甚至模仿的比那個真的還強。

以上三種思維類型,是常見類型,基本可以概括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

第四種思維方式,叫做「立體思維」或者三維思維方式。二元的思維主要是以對比的方式,但誰也沒注意到有個知道的「知」在。二元思維裏有個對錯,可知道對錯的「知」,它不是對也不是錯,「知」像個旁觀者一樣「看著」對錯的發生。這樣的思維方式稱為立體思維,它跳出了事物的本身,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決問題,這樣其自由度要比二元思維模式大很多。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常常超越於具體事件之上,持有類似於「旁觀者」的立場。由於自身的參與感低,因而顯得沒有太多的激情。這個思維類型發展到了極致,甚至可以無動於衷地看待自己的得失乃至生死。代表人羣為較為深入的修行者和少數極具天賦的領導者。

第五種思維方式叫做「圖像思維」,這是多數人不熟悉乃至從未聽聞的類型。我們常見的思維是依靠語言文字展開的,比如中國人用漢語思維,美國人用英語思維。而這個類型的人,依靠圖像進行思維——有點類似於清晰的夢境。想到過去或者未來,徹底脫離語言文字,表現為「看到」過去或未來的影像。想像秦始皇的時候,秦始皇離我們兩千多年,沒有這個兩千多年的阻礙,兩千多年是個時間,也就是說想像力已經突破時間,也能夠突破空間。時間對它來說,不起作用,形不成阻力。一些藝術家、修行者會有這樣的模式。

還有一種思維方式,它打破了人們的空間概念,沒有從這裡到那裡的感覺,那就是「無我」狀態。也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之間」,這個之間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自己成為這個沒有,因為它是個沒有,所以它是全然地接受,它全然地接受宇宙的一切,它是個全息。給人的感覺是「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我是宇宙,宇宙是我。所有空間概念被打破,如是去,如是來,也無去無來,知與無知並存,這時,其生命的自由度是無量的。用我們的有限開發我們的無限,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這幾種思維方式沒有好與不好,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只要不執著就可以。執著在一個點上或一條線上都是不對的。

比如點式思維:在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時,就需要聚焦在一點上,只有這樣纔能夠很好地解決和處理問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當他把要解決的問題完成後,思維方式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二元的思維模式。

線性思維:在處理系列問題時,就需要線性思維,一環扣一環的連續下去,處理完第一環節,第二環節緊接著就會出現。就這樣一個點接著一個點,組成了一條線的思維模式。

二元思維:在分析問題時,把一個東西分成二元,如一張紙有正面有反面;一張桌子,有桌面有桌底;一個容器有內外;距離有長短;還有對錯、善惡、好壞等,這種對比性的思維,就是使用了二元思維模式。

三維思維(立體思維):就像法官在做法庭調查一樣,跳出事物的本身,作為一個觀察者來觀察事物,觀察者不是甲方和乙方的任何一方。這種思維方式,能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情緒較少受事件的幹擾,理性又冷靜。

圖像思維:突破時間概念的思維模式就是想像力,可以想過去也可以想未來,不受時間的限制。一旦啟動這種模式,大腦就會出現圖像。這樣的模式人們不想承認它,因為人們認為它虛妄不實。

而突破空間概念的思維模式給人的感覺是:「我是一切,一切是我」的「無我」狀態。它好像離開了人的思維,不經過大腦的思維直接呈現,是沒有大腦指揮的一種自動行為。這種現象大多出在畫家,習武者,和認真工作的人身上,以及顯現在佛、道等修行人的身上。這種現象就像電腦下載文件一樣的感覺。

不管哪種思維模式,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有用的,不能說好與不好。但是,如果執著,你就會死在一個模式下,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就是住在了一個點上,或者成為撞到南牆不回頭的線性思維者。還有那些思辨者,以二元思維模式辨論問題,會一直活在二元對立裏,不住在這邊,就住在那邊。還有一部分人執著在幻化(圖像思維)裏,把他的幻化思維當成神通,到處炫耀,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要注意。

四,人的全息性

前面已講過,人與外界的聯繫是以波的形式交流。這個世界是以物質的形式存在的,物質與物質之間是以波的形式相互影響,物質的種類也是以波的形式展示出來,波就成為無處不在的"東西"。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一個晴朗無雲的夜晚,到一個空曠的地方,伸出一個手指頭,這個手指尖上應該找到天空中所有星星的星光。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這個手指尖含著天空中的一切信息。這種信息就是光波。這種現象被稱作「全息」。

而我們人類,每個人都比指尖大,但誰也沒有感覺自己是全息。為什麼呢?因為人是活在兩種狀態裏,"有"和"沒有"裏,而我們只知道活在"有"這個層面裏,不知道還有個"沒有"。這就是我們人類悲哀的地方。

整個大宇宙也應該這樣分成兩部份,物質的(星系,總星系);非物質的(虛空)。我們人一直把"有"當成了自己,而"有"是不穩定的,時時處在生滅中。真正的自己應該是那個"沒有",那個"沒有"纔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自己。

當我們的意識融入空,也就是那個"沒有",我們就會感覺自己從來沒有生過,也從來沒有死過。感覺自己是空,失去了一切的依靠,十分的孤獨,這樣的孤獨現象不過幾分鐘,之後就是一片寂靜,空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正因為它是個"沒有",它包容著一切的"有"。這個"沒有"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纔是真正的自己。因為它含著一切的"有",所以它是個全息。

我們之所以沒感覺到我們是全息,就因為我們的識性沒落在這個"沒有"上。目前世界上在心靈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沒離開"有"的範疇,不論他是哪個星球來的,還是其它維次來的,都在"有"的範疇裏。而我們人的空性含著這一切的"有",我們的空性時刻都在陪伴著自己,沒有離開過。例如:我們每說一句話,就由幾個音符組成,音符與音符之間,這個之間就是個空,就是"沒有"。同理,念與念之間,就是前念己滅,後念未起之間,就是空性。它就是全息,它含著三維空間裏的一切,它含著所有的維次。如果你真的圓融於空,「你的」空性含容所有的維次,光臨這些維次就變得十分方便。

看了以上的論述,你覺得你對自己瞭解多少呢?

第二個主題:認知角度

角度,什麼是角度,我們給角度下個定義:角度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的一個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標準。

一、角度的建立

我們會拿著這個角度對待我們周圍的人,事,物。然而人們的角度是不同的,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就有七十億個角度。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兩位角度完全相同的人。

既然這樣,角度是哪裡來的呢?角度是在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們出生地點不同,出生時間不同,接觸的社會成員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才建立起了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角度。對身邊的人、事、物的角度,只有相近沒有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問題的分析、理解、處理是完全不同的。

在這個世間不管什麼事,都有兩面性,角度也不例外。從表面上看,沒有正面角度也沒有反面角度,但是它的作用是兩面的。如"賺錢":誰都想賺錢,站在賺錢的角度上,會出現兩種行為:一種行為是牢牢抓住賺錢這個目的,一心賺錢,其結果,是賺不了錢的。為什麼呢?當你站在賺錢的角度上時,你的大腦就會不斷地想賺錢的事,錢、錢、錢,滿大腦都是錢。其實,想賺錢是個思維活動,有思維就有腦電波發出。人能發射腦電波,就能接收腦電波,這樣的腦電波,直接作用在你的客戶身上,你的客戶接收了你這樣的腦電波,他不情願讓你賺他的錢,他會下意識地遠離你,結果是賺不到錢。第二種行為,同樣站在賺錢的角度上。但這種行為不是整天只想著錢,是想著怎樣能使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好,怎樣讓自己的企業服務於大眾,讓更多的人受益,怎樣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這樣的腦電波發出去後,也是直接影響你的客戶和員工,當你的客戶接收到這樣的腦電波後,會不由自主地接受你的服務。這樣反而可以賺到錢。這就是角度的力量。

角度人人都有,各不相同。這個世上並沒有對錯(所謂的對錯是超越了做人的遊戲規則),只是角度的不同。而自己的角度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所強調的理由都是為自己的角度辯護,名曰講(自己的)理。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上,不理解他人的角度,這樣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社團與社團、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衝突,乃至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的敵對。所以,不瞭解自己的角度是個很危險的事兒。

二,行業中的角度

不同行業的人其角度各不相同。例如:當老師的,站在要教育人的角度上,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以教育人的身份出現。見了父母教育父母,見了孩子教育孩子,見了愛人教育愛人,見了親戚和朋友也教育他們,以教育人自足。不能及時的轉換角色,導致教育者的孩子,不能被教育好,他們的孩子多數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孩子逆反,什麼都不學啦(這樣的孩子還是不錯的)。要麼孩子被老師和父母徹底打倒,再也站不起來啦,只好在家做宅男宅女。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根本不知道,學校裏的一百分放在社會上,分文不值。當孩子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時,父母還說自己的孩子無能。

現在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都有個牢不可破的角度,即: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課堂聽講,這就叫學習。放著個大千世界不讓孩子去學,把他們規範在那麼小的空間裏,真怪。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長怎麼想的。

醫生也是如此,站在他是醫生的角度上,在他眼裡,人人都有病,都是病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怕病菌傳到他身上,到處都有病毒。多數當醫生的都不會轉換自己的角色,見了父母不知轉換成兒子,見了兒子不知自己是父母,見到朋友,也無法和別人做朋友,到哪裡都是醫生。

做警察的,把百分之九十的人當成疑犯,有時連自己的上下級都懷疑,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員。警察也存在不能及時轉換角色的問題。

做領導的也是如此,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以領導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是領導,在愛人面前是領導,在父母面前還是領導,在下屬那裡是當然的領導,只有在他的領導面前不是領導。除此之外,到哪裡都是領導。他們也存在著不能及時轉換自己角色的問題。

做老闆的也是這樣,他們也沒有跳出自己的角度,被自己的角度嚴嚴的控制著。沒有被自己的角度控住的人,他的事業會是一種發展的態勢。什麼時候被自己的角度控制住,什麼時候他的事業開始停止不前或走下坡路,越來越難做。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角度,跳出自己角度的控制,他的事業就會有轉機或有大的發展。

三,認識角度

人人都有角度,角度就不是真理。這個不是真理的角度卻控制著所有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夠跳出來看清自己的。

目前最突出的矛盾點,就是成人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其中家長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家長和老師一點都不理解學生,好像家長與老師壓根兒就沒想去理解學生。當我們和學生座談時,發現他們卻很理解家長,也能理解老師。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家長、老師從智力和理解力上都不如學生。當然我們的調查,只是設計幾道問答題,分別讓他們給出答案,這也不能算是調查,只是我們的角度而已。

學生是什麼角度?他們為什麼能夠理解家長和老師?而家長和老師卻不知道自己有角度,不能理解學生?

我們先分析一下學生的角度,一個人從零歲開始慢慢長大,一直在學習。建立起一個學習的角度,學習的範圍應該是這個大千世界。他見什麼學習什麼,初學時,沒對沒錯,無是無非,什麼都可以吸收。這時的孩子,他的視野是無限的,不受對錯的束縛;不受是非困惑;不受好壞的幹擾;不受善惡的控制;不受行與不行的擾亂。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想像力,應該是天馬行空的,無拘無束的,有無限的創造力的。因為他們是孩子,心很清靜,能夠接收成人的腦電波,並能清晰地解讀腦電波的內容,這是孩子們瞭解大人的主要途徑。當你很平等地與他們交流時,他們就能把大人很細微的想法講出來,所以他們能夠很好的理解家長和老師。

再來看看我們成年人,在我們的生活經歷中,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角度,不可侵犯的概念。再加上對、錯;是、非;好、壞;善、惡;行與不行等框框。不但把自己牢牢地束縛住,還拿著這些東西對待周圍的人、事、物。這樣的人沒有法律,沒有制度,只有他的概念與角度。人到了這樣的狀態,首先受害的就是家人和孩子。如果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想想就知道。

現在整個教育界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並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只是自己的角度把自己障礙住了。現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個體系,想突破這個體系,就須先突破自己的角度。現在的主流角度是:孩子小,孩子什麼都不會,不懂禮貌、不懂生活、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不慬社交、不懂人際關係,等等。認為孩子離開成年人就無法生存。這就是這一代成年人的角度。

其實這一代成年人,不但不懂孩子,他連自己都不懂。就拿孩子來講,他們的出生,是帶著這個時代全部的信息來的。孩子們出生時所帶的信息量,遠遠大於我們的信息量。我們對孩子的任何教育,都是一種束縛或限制。在孩子看來,這是個神奇的世界,之所以神奇,就是因為他們帶來大量的信息有待落實。按照他們的信息量,他們不去上學,也比我們強多啦。只是這種信息是潛伏著的,他們內心知道很多東西,但又用語言說不出來,促使他們天馬行空地想,無限地向外擴展,這時如果沒那麼多的框框把他們框住,他們的創造力是很強的,這就是孩子們的角度。

即使這樣,他們還是被自己的角度障礙著,多數都不敢突破父母給他們的框框。千方百記順應父母,想方設法讓父母高興,絞盡腦汁地滿足父母的要求。由於成人與孩子的角度不同,很難理解對方,其結果是事與願違,雙方都受到傷害。還有一部分孩子,敢於突破家長的束縛,表現出很強的逆反行為。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他們學習不好,不聽話,常常做些成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他們務實,他們不重視學習分數,只注重社會交往,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裡面學習和磨鍊自己。在這羣人中常常出現社團現象。他重視社交,提前走向社會,很快就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社會上的大、中、小老闆,都是這部份人,他們後來成了社會的主流。

以上是成人與孩子的角度。老師與學生,老闆與員工,上級與下級,都活在自己的角度裏,不理解對方,搞的處處都是矛盾。

就像一個圓,科學家把它劃分了360度,這是一個平面的圓,立體的圓有多少度?恐怕是無量個度。假如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圓上(地球),每個人都有一個角度,人人都抱著自己的角度不放,如果有人能放下自己的角度,當他真放下時,他會回到圓的中心點,當他回到中心點時,他有多少角度?回答是肯定的------全部。放下自我,擁有全部。我們知道人人都有個角度,也不可能改變別人的角度,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的角度。

所以我們提出:發現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的角度,圓融他人的角度,包容所有的角度。

第三個主題:解讀慾望

首先給慾望兩個字下個定義,什麼叫慾望?我們先來從字面上講講慾望這兩個字。

「欲」由兩個字組成:一個是「谷」,五穀的「谷」或山谷的「谷」;一個是「欠」,欠缺的「欠」。「欲」的第一個意思是缺少喫的東西,第二個意思是有缺口(即不完全、有欠缺),「欲」去掉一個「欠」字就是谷,譬如山有了缺口就叫做山谷一樣。

「望」由三個字組成:「亡」,就是沒有;「月」,是月牙兒;「王」,是最大。「望」的意思是,月亮從沒有到初月,再到滿月的一個完整過程,說的是個規律。而慾望正是從缺少到滿足的過程。

  1. 慾望從何而來

1、最初的慾望

最初的慾望,如能站在整個自然界上看,它應該來自萬有引力,這是物質屬性。只要被稱為物質,物質與物質之間就有個引力作用,而且物質質量越高,它的引力就越大。它會把比自己質量小的物質據為已有,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把這樣的引力理論落實到人的身上,就成為「拿來主義」,就有了自私行為。自私的向外擴展,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慾望。

因為人人都有慾望,整個社會就成為展現慾望、以慾望為基礎而開展的社會活動之所。慾望成了社會活動的推動力,沒有慾望就沒有發展,沒有慾望就沒有活力。然而,這個世界是二元的,我們的思維也是二元思維模式,慾望也不例外,它既是社會活動的動力,也是社會活動的阻力。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阻力,增加動力呢?這同時就出現瞭如何正確利用慾望的問題。而從生命的角度上講,人本身就是慾望的產物。

2、慾望的組成

這個世界是由兩大慾望組成的,一是食慾,二是性慾。

  1. 食慾:

食慾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食慾是應生理的要求和身體的需要,只是充饑而已;第二個階段,食慾就不只是身體對充饑的滿足了,慾望升級到對色、香、味都有了要求,不但要好,還要數量;第三個階段,人類對飲食的需求發展到這個階段,即己經超出充饑的範疇,變成了一種外交手段。因為喫飯的質量不斷提高,從而發展起來了一種喫的文化,由於喫的文化不斷升級,最後喫飯也就變成了地位的象徵。

(2)性慾:

性慾是兩種根本慾望中的一種,為什麼說它是根本欲呢?食慾、性慾,除掉哪一種,人類都不會存在。就拿性慾來說吧,沒有父母的性慾要求,我們誰也來不到這個世界上。上天給人類的性慾,應該是個生理現象,不該是慾望。可是人們的「聰明才智」把生理現象發展成慾望。除了人之外,其它動物們勉強還可說是生理現象,因為它們的性行為是靠雌性釋放一種化學氣味的刺激來實現的。而人早已離開了這樣一種自然行為,並把它當成了娛樂的慾望。雖然都是慾望,男女對這種行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從人的本源上講,男人是基因的傳播者,女人是基因的傳遞者。正因為男人是基因的傳播者,只要有傳播的機會或願意傳播的人,他就實施傳播。所以男人花心,見到自己喜歡的女人就心動,之所以沒那麼多花心男人,是因為用現在的道德規範了自己的天性(性行為)。男人有個特點,他不允許自己的女人比自己強,一旦女人比男人強,男人就會感覺自己失去了尊嚴,要求對方認可自己的慾望就變得尤為強烈。這時的男人就會做一些非理性的行為。

而女人呢?她是基因的傳遞者,因為她是傳遞者,她就會想要選擇最優質的基因傳遞。在女人眼裡,她所選擇的男人是世上最優秀的,但也不能避免她有婚外戀的行為。當她發現她所選擇的男人不是最優秀的時候,這個家庭就開始不穩定,婚外戀就從這裡開始萌發。因為她是傳遞者,她要傳遞最優秀的基因,所以她不允許自己的戀人(男人)比自己差。當女人遇上一個比自己和自己的老公優秀得多的男人的時候,她就會不由自主地接近這個人,這就是女人出軌的原因,很少有女人像男人那樣只為了性而出軌。

人們的聰明才智把本來不是慾望的生理現象變成了男女追求的娛樂行為,又把這種追求稱之為偉大的愛情。

食物的慾望最初來源於欠缺,而性慾的慾望最初來源於生理,發展到現在已遠離最初。

  1. 慾望即是需要

慾望就是需要,我們看看人的需要有哪些:生存的需要,認可的需要,感受的需要,繁衍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

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條件,要哪些條件才能生存呢?首先要有陽光、空氣、磁場、水、食物。前三個條件是不花錢的,是老天無條件給予的,雖然離不開,也不成為慾望。人需要陽光、空氣,這能夠理解,說磁場是個離不開的條件,就不好理解了。雖不是慾望,也在這裡簡單地講述一下:為什麼我們離不開磁場。

我們的心臟跳動向全身送血,而血液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水。水是導體,血液的流動就等於導體的運動,血液在地球磁場中流動,就會切割地球的磁力線。這樣就在血管的兩端產生電流、電壓,在動脈的末端和靜脈的始端,形成電壓差,這種電壓差被稱作生物電。每一個細胞,都有個電壓差,很自然就形成一個電容,帶有電壓差的細胞就是活細胞,否則就是死亡了的細胞。人離開磁場就不會有生物電,沒有生物電,人就是個沒有生命的死物。

在很久以前,水是不用花錢的,近些年人們把水污染了,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凈化之後才能用,所以水也要花錢買。很久以前糧食是通過在田地裏的勞動生產的,現在的人越來越多,喫的東西都用錢來交換,錢就成了慾望的目標。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需要錢,以錢為主要目的展開的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社會活動,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一一合理競爭。

隨著社會發展,慾望也在發展,要有住房,而且要寬大舒坦的住房。走路要有代歩工具,汽車、火車、飛機等。喫,從填飽肚子到喫飽喫好,再到喫精喫細,再到現在的很多人已不再要美味,要的是對自己身體的營養和保護。喫到現在,並非僅僅是"好喫"了。喫出文化,喫出等級,喫出地位,喫出身份,喫出政策,喫出商機,喫出權力,還可以憑空喫出錢來。

這些都是因生存帶來的慾望。這樣的現象又促進了慾望的發展,慾望又帶動了社會進步。因慾望有了現代文明,因慾望有了現在的高科技,因保護自己而有了現代軍事。但是,事物是二元的,存在有利於社會的一面,就有不利於社會的一面。慾望帶來的不利也是巨大的,具有很強的破壞性。例如:因慾望產生的貪污,把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據為己有,給國家和集體造成了損失。

每個人慾望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愛面子,為了自己的面子,明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敢承認,說了一次謊,又帶來了以後無數的謊言,使事情的發展錯上加錯。

2、認可的需要

人是個羣體動物,沒有哪個人能單獨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既然是羣體,這個羣體對每個個體都有個認可,不被認可就等於沒有生命。

人在社會中,就應被社會認可;在家庭中,就應被家庭成員認可;在單位中,就應被單位認可。當領導的應被下屬認可,同樣下屬應被領導認可。認可不認可就成為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其他的不認可還可以放下,不住在心上,但家庭中的不認可最為嚴重。

家庭是社會最為基礎的單位,家庭的不穩定就會帶來社會的混亂,造成家庭破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認可。這種不認可有夫妻之間的不認可,父子之間的不認可,母子之間的不認可。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不認可,直接造成人種質量的下降。例如:懷孕期間,爸爸不認可懷孕中的孩子,媽媽又不想要這個孩子,這個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不健全的人。輕者,出生就有抑鬱症或精神分裂,再重點兒,就會造成內髒髮育不全,再嚴重就會發育成奇形怪狀不成人樣子啦。

我們認為以上這些現象都是在孕育期得不到家人的認可造成的。相反,在一個相互認可的家庭氛圍中出生的孩子,有幾大特點:聰明、淡定、善解人意、身體健康、體能好,這就是認可的力量!

但是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父母不認可自己的孩子。我說到這裡,你會馬上否認表示不同意:不可能百分之九十五都不對,只有你自己是對的。那麼我現在就舉幾個例子:我們常常會和孩子說「你這樣做不對」,否定了孩子的做法;「你不能這樣喫飯,我餵給你喫」,奪走了他自己喫飯的權力;「你不能這樣說話」,否認了他說話的方式;「不能一個人走,我領著你」,否認了他的自立能力。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能自信嗎?他離開家長,什麼都不會做,是個喫貨。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成年人有病。

有些企業很興旺,當你到他的企業內部一看,就能得出一個結論來:凡是比較興旺的單位和企業,它的內部一定很和諧,領導和員工的上下級關係也一定很和諧。這樣的和諧來源於相互之間的認可:領導認可員工,員工認可領導,大家又都認可自己的工作,認可自己的產品,欣賞自己的產品。因而此產品定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上級與下級、老闆與員工、老師與學生、成人與孩子、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都要互相認可。若有不同的意見,以平等的身份討論問題,不強行、強壓、強接受,因為那樣只能一時卻不能長期共存。

我們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細細地想一想,我們真的需要別人的認可嗎?需要別人的認可,是不是自己的慾望?如果把慾望放在自己身上,只能成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小人。別人不認可又當如何?當我們不在乎別人認可、不認可時,事實上也並沒有人不認可我們,認可只是我們自己心理的需要。當我們對別人的認可沒有要求時,我們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會活得很自在,很自然,很自由,我們的心會容納一切,很廣大。

3、感受的需要

(1):樂受

樂意接受、享受的一切統稱為樂受。這個世界被稱為欲界,以食慾、性慾兩種慾望展開的活動,滲透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能夠指揮別人的權力欲,能夠支配資金的掌控欲,以及得到交配權的性慾。獲得事業成功之後的感覺,獲得別人贊同的感覺,被愛的感覺,愛別人的感覺......一切慾望被滿足之後的感覺都是樂受。

(2):苦受

苦受也是一種受,而且是必要的一種受。因為有苦受,纔想要改變,只有改變纔有進步。那麼苦受有哪些?不被他人認可,不被社會認可,不被家庭認可的感受,被別人冤枉的感受,雖然努力了卻遭遇失敗的感受,身體有病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的感受,以及生氣、恐懼、鬱悶、疼痛,等等,這些都是苦受。

(3):常受

常受是平平常常日常生活的一切受。例如:飢餓的受,喫飽的受,勞累的受,輕鬆的受,想睡覺的受,醒來清醒的受,寒冷的受,燥熱的受,心情舒暢的受,不愉快的感受,以及平平常常沒有受的一切受,就是常受。

不管哪種受,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要的。

這個世界是二元的,有個樂受,必然有個苦受。因為人們有個強烈的慾望在,所以只接受樂受,不想接受苦受。然而,恰恰就是這個苦受,它能帶來發展,也能帶來進步,推動事物發展的進程。只有那些害怕困難、不想接受苦受的人,停滯不前沒有發展,一生靠著父母活著,成為宅男、宅女,成為社會垃圾。這樣的人特別自私,慾望很強烈,以「我」為中心,他們幹什麼都不行,也不會幹。他們要名要利要地位,對外斤斤計較,怨氣十足,患得患失。

4、繁衍的需要

人和其它生物一樣,需要繁衍,繁衍過程中有幾個階段。繁衍離不開交配,交配之前的行為,在沒有成熟之前的階段為成長過程,成熟之後的階段為戀愛過程;交配之後的行為,在孕前階段為準備過程,孕後、孕期階段為養育過程;而孩子岀生後的階段是培養過程。這些是繁衍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這就是繁衍的需要。

繁衍的第一個需要就是交配。上天為了人類的繁衍,給人類一個難以逾越的交配慾望。這種慾望很難跨越,就算有人一生沒有結婚,他對性慾的要求也是很強烈的。有很多出家人雖說沒有婚姻,但對性慾並非沒有要求。對性慾沒有任何要求的也有,只有兩種人,一是沒有性功能的人,二是超越性慾的聖人。其他的是沒有交配的機會,或者強烈壓抑自己的性慾。壓抑性慾的目的,其背後有更大的慾望,那就是超越人類做人中之聖,這還是一個慾望。

在交配之前,男性動物和女性動物對於交配行為的認知有所不同,男性是傳播行為,女性是傳遞行為。因為男性是傳播,傳播機會越多越好。因為女性是傳遞,她要找最優質的基因傳遞。因為是傳播,傳播出去是硬道理,所以男性是理性動物。因為是傳遞,自己遠不如對方優質,傳遞者以情感來感化對方,所以女性是感性動物。

傳播者為了傳播,要顯示自己的強大,只有強大起來,纔有更多的傳播機會。所以男性要地位、要權力、要面子、要能力、要智慧、要責任。但是現實的多數男性,只要地位、權力、面子,不要能力、智慧、責任。

傳遞者為了傳遞,她要選擇最優質的基因。因傳遞者的智力不同,會出現兩個方向的選擇,一個是選擇高地位、強權力、愛面子的為優質;一個是選擇高智商、大能力、負責任的為優質。女性要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老天給她們一個天職,讓她們凈化種羣。

以上這些是繁衍不可缺少的要素。

  1. 如何駕馭慾望

慾望人人都有,慾望的內容各不相同,慾望程度有強有弱、有大有小。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慾望的內容也在變化。慾望無處不在,大到國家與國家的利益紛爭,小到個人的每一個小行為,都能找到慾望的存在。慾望分佈在每一個細微的角落裡。

比如公務員,名義上是為人民服務,如果沒有工資和權力,沒有人樂意做公務員;商家就是為了掙錢,沒有金錢和地位,誰也不會從商;而某些做醫生的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把「救死扶傷」當成一句口號,「救死扶傷」在他們看來還沒有垃圾值錢。「白衣天使」的說法沒人再提起過,它已經成了歷史的沉澱物;再看看我們的人民教師,號稱「百年育人的靈魂工程師」,大部分「育人」的人都已失去了「靈魂」,也變成了慾望的追逐者。瞭解一下各行各業的人,看看他們,都在為自己的生存拼搏。說到底就是一個慾望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是以慾望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沒有慾望好像整個世界都要停止。

據說有一個故事,故事裡有一個神通廣大的魔鬼,他給所有的人下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咒語,這個咒語就是我們的私慾。私慾不除,痛苦不斷。私慾牢牢地控制著我們,好像很少有人能跳出魔鬼的咒語。

而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內容的慾望。比如:一般人要的是面子,儘管面子不值錢,還是抱著面子不放。對某些人來說,面子比金錢還重要。但也有一部分人只要金錢,不要說面子了,連人格都不要了,視錢如命,錢對於這種人來說就是一切。

慾望就是慾望,慾望的內容卻五花八門:愛勞動、愛學習、愛科學、愛教育、愛助人、愛國家,這也是慾望。但這樣的慾望是積極的、向上的、是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動力。

在人類社會中,慾望無處不在。有時候是阻力,有時候是動力,正因為如此它就有個可控性。對國家、對人類不利的就可以阻止;對國家、對人類有利的就可以推動,就可以發展。利用人的慾望,把慾望引領到對國家、對人類有利的方向上,把慾望變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慾望的可控性顯而易見,一個人如能時時注意自己的慾望,知道自己的慾望,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慾望。讓自己的慾望向有利於民族,有利於國家的方向發展。一個老闆能夠知道、注意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也能知道、注意員工的慾望,他就有能力控制和把握各方慾望的方向,就能「為我所用」。這就是慾望的可控性。

所以我們提出:發現自己的慾望,放下自己的慾望,允許他人的慾望,駕馭所有的慾望。

第四個主題:圓融關係

當人出生的那一瞬間,就與這個世界建立起各種關係。首先建立的是人際關係,如母子、父子關係,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以及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如人與空氣產生的關係,人與地磁產生的關係,人與引力的關係,以及人與太陽、月亮的關係;還有,人與「沒有」的關係。

  1. 人與社會的關係

人出生後,大腦一片空白,這個空白被稱為「空性」。空性前面已作過介紹,在這裡不多說了。在這片空白上產生的第一個概念,就是媽媽。因為有了媽媽,需要和媽媽分離開,就有了「我」這個概念。有「我」就有「我要」,因有「我要」便產生了「慾望」,慾望就是需要。發展到現在,慾望遠遠超出了需要。因有了需要,才建立起了諸多關係,關係滲透到周圍人、事、物的各個方面。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關係不斷地得到加強,不斷地在變化。如:剛剛出生時,只有與媽媽的關係,幾天後有了與爸爸及周圍的一切的關係。未生之前與爸爸建立的腦電波的關係重新啟動,同時也學會接受周圍環境的信息,信息帶來關係的建立。隨著時間的流動,這樣的關係隨著向外擴展。

到三歲時,基本能分清楚,哪些是家庭成員關係,哪些是親屬關係,哪些是社會成員關係。在這三年裏,為了加強這種關係,本能的學習周圍的一切,一至三週歲的學習能力,要比成人高几十倍。抓住零至三歲的關鍵時期,就可填補先天的部分不足。

三歲以後開始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此時孩子的特點是,不願意在家玩,願意出去玩。較為聰明的孩子,對比自己大的孩子感興趣;智慧能力低的孩子,專找比自己小的孩子打架。

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關係在不斷地變化、擴大。慢慢產生了組織形式,有了團夥,建立起自己的社會。他們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每個人都會感覺到,他是這個社會圈子的中心。因為各個社會圈子的成員不同,圈子與圈子就構成一個大的社會組織,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組織裏的一員。與此同時也建立起團體之間的關係,團體與人的關係,小團體與大團體的關係。從而建立起階級關係,這種關係被稱為社會關係。

有了社會關係,在這個社會中自己給自己做了一個定位,這個定位就像拴馬樁一樣,把自己定在這裡,形成一個固定的角度。這個角度大多數人一生不變,很少有人能夠跳出給自己設定的角度。只有那些聖人和為數不多的國家領導人,不受自己角度的控制,他們在這諸多的關係中縱橫無礙。但大多數人都是以「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關係。「我」與領導的關係、「我」與同事的關係、「我」與下級的關係、「我」與內外單位的關係、「我」與朋友的關係、「我」與親屬的關係、「我」與家人的關係,等等。只要有「我」在,這些關係就有好壞、對錯、善惡、和諧與不和諧。所謂的對立就是有「我」這個角度造成的。

當放下自我,「我」只是社會的一分子,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是,當什麼都不是的時候,就是圓融一切的時候。

  1.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

人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大腦是一片空白,正因為是一片空白,他可以同時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信息。人世間的信息、宇宙間的信息,孩子出生時所帶的信息量遠遠超出成年人。人類帶著地球上的一切信息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就與地球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不可避免地就和周圍的一切建立起一種關係。因為人是這個星球的產物,人類是按照地球的現有條件發展起來的,這些條件便成為人類對地球的依賴關係。

比如人與空氣的關係:人要呼吸,身體需要氧氣,氧氣進入肺部,肺細胞獲得氧粒子,把獲得的氧粒子轉移在每個紅血球上,由紅血球負責把氧粒子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這個運作過程就是根據地球有氧氣這個條件自然形成的。因為氧粒子的存在,人形成了釆氧系統、輸氧系統,氧粒子進入細胞內,以氧為動力參與製造氨基酸,這是人與氧氣的關係。

人與植物的關係:人與植物有兩種關係,一個是「使用」的關係,利用樹木製造傢具,蓋樓房,用它來取火,用於做飯、取暖,利用植被保持水土,利用植物的呼吸獲得氧氣。也因為動手製造木質工具,促進了大腦的發育,開發了智慧,人類在科技上前進了一大步,這也是人與植物的關係之一。二是「食用」的關係,沒有可食用植物的存在,人類就不可能發展起來,人來到這個星球上,按照星球上的現有條件,發展出符合這個條件的運行規律。因為有「喫的」纔有會喫的嘴,纔有消化所喫的東西的胃,有了消化纔有吸收,吸收之後排出廢物,這是按照現有條件發展起來的運行機制。

人與太陽的關係:沒有太陽這個條件,所有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長起來,沒有植物的存在就不會有動物,也就不會有人類。人類因為有太陽的光明這個現有條件,才產生了眼睛,眼睛接受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線,沒有陽光人類就不會有眼睛。月亮也是如此,沒有月亮,地球就會經常被虛空中的石頭撞擊。月亮擋住了大量的隕石,地球才能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月亮,人類也很難發展起來。

還有人與磁場的關係: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產生生命,母體給了這個新的生命第一次心跳,從第一次心跳之後的心臟跳動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那麼心跳的動力從哪裡來?它來源於地球南北兩極的磁場,因為第一次的心跳促使血液的流動,血液的流動切割了磁力線,產生了生物電,生物電又刺激了心臟的收縮,心臟的收縮促進血液的循環。沒有磁場的存在就不會產生心臟這個器官。

人與引力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引力,就不可能有兩條腿的走路行為,也不可能長出腿來。沒有引力,運動起來的物體,就不會停下來,有了引力才能動靜自如。另一方面,人為的動,引力就成了動的阻力,腿的形成來源於地球引力。

生物與大自然原本就是圓融的,僅僅是自然界給個條件,生物就會自動發展。自從有了大腦,人就想改造自然,這時才提出與自然界圓融的問題。

  1. 人與有無的關係

在論述人與「有無」的關係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有」的範疇。大到整個宇宙,小到小小的量子,這是「有」的範圍。站在地球的角度看,芸芸眾生和這個大千世界也在「有」的範圍裏。站在人這個角度上看,人的每一個想法,每個概念,每一個輕微感覺都在「有」的範圍裏。

然而,這個世界是個二元世界。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有上就有下,有小就有大,有星系就有虛空,有個「有」就有個「沒有」……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凡事都要分出個對錯、善惡、好壞來,用這樣的二元思維模式處理身邊的一切事。既然是二元的,人體是個活生生的「有」,有這個身體,就應該對應著,有個「什麼都沒有」的「身體」存在著。如果沒有這個「什麼都沒有」,屬於「有」的身體就不會存在。「有」必須在「沒有」裏運行,離開這個「沒有」,一切都成為死寂,生物也是如此。飛鳥在空中飛行,動物在地上行走,雖說不是真空,是某些物質的氣化,被稱為空氣。空氣和物質相比密度極低。鳥利用空氣飛翔,人利用空氣的密度製造飛行器,利用空氣的流動取得電能。

人本身也沒有離開過「空」,就拿人們的語言來講,一句話由幾個音符組成,音符與音符有個「之間」,這句話與那句話也有個「之間」,這個「之間」被稱之為空。人不可能沒有思維,思維與思維也有個「之間」,這個「之間」和這句話與那句話的「之間」是一樣的。沒有這個「之間」,音符與音符就不能隔開,隔不開就形不成語言。思維也是如此,沒有這個「之間」就無法思維,沒有思維就沒有這個文明社會。思維是「有」,「之間」為空,空有是一,一非中間,空有合和纔是圓滿。這一切都有個「知」在,支持「知」的纔是我們的本體。這個本體,佛家叫它空性、本來、實像;道家稱它為道、無、圓極;耶穌教、天主教稱它為主、上帝;伊斯蘭教稱它為一、一切歸一。既然各個宗教都很重視這個本體,那麼本體是什麼?答案應該是人的根本處,這個根本處是無是空是什麼都沒有。人是從這個「沒有」裏來,死後再回到「沒有」裏去。

那麼,「沒有」裏到底有什麼?「沒有」就是空,人從空生,滅於空,萬物從空生,從空滅。如果空是個徹底沒有的話,為什麼能生?佛家說「空生萬物」。既然能生萬物,它就不是空!能生萬物就是個萬有,站在人的角度上空與有就是對立,就是矛盾。

什麼都沒有才能叫做空,因為是空才能涵蓋一切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是以波的形式傳遞的。在「空」中的任意一點上都是宇宙的全息,信息又是由各種波組成的(從低頻到高頻)。這樣空就有了物理現象,就像琴絃一樣,琴絃緊傳導高頻,琴絃松傳導低頻,高密度傳導高頻,低密度傳導低頻。在空裏可以傳導人知道的一切頻率。我們現在還不能理解空的「松、緊,低密度、高密度」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論述的是人與「沒有」的關係,「沒有」就是空,要想理解空,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心」的概念來。心是個載體,它運載著人的一切概念,概念就成了心上的被載體。所謂的空性,就是把心上的被載體「放下」,顯現出心的本來面目來,就是心空。心一旦空出來,心就成為宇宙的全息點,你就會明瞭一切。這就是人與「沒有」的關係。

第五個主題:活在當下

我們人人都活在虛妄裏,沒有幾個人活在當下。當下不是時間,當下是一種狀態。

  1. 什麼是「當下」

「當下」是什麼,一般人的理解是「真正的現在」,而「現在」是一個時間用語,把「當下」當作時間的時候很少。「當下」並非是時間,帶有時間的成份,說它是個境界較為接近。在日常生活中的「當下」帶有「現在」的意思,如:當下正在走路,要一心走路,把走路當成「當下」來對待,此時的心就是走路,離開走路的一切想,都要以觀的形式讓其所想的內容停下來。當所想的內容停下來時,就會出現一片空白的現象,這片空白什麼都沒有,就連自己存在不存在都沒有。此時有個「知」在,知道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知」就是個「觀」,「知」就成為觀察者、旁觀者。這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就是「當下」。

現在,我們回顧前面講的四個主題的內容。第一個主題的內容是全面瞭解自己,我們認為,人類對自己的瞭解太少,人們只瞭解了「有」的層面,「有」的層面一切都是有限的,眼睛看距離有限,接受可見光的頻率有限。耳朵聽到的聲音有限,聽不到的高頻率叫超聲波,聽不到的低頻率叫次聲波,我們接受的聲波是極其有限的。其它的鼻、舌、身、意也是這樣。我們的意識,只能意識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的外來信息,六根接受不到的外在信息,就不會有意識。所以,我們只說了在「有」的層面中,人們不熟悉的、很少的一部分。通過辨證想說明,人們不十分了解的「空」的那一部分。因為空裏什麼都沒有,所以也無話可說,也正因為它是空,空裏含著一切的「有」。想說明什麼是空,只能用「有」來替代空去說明,用「有」替代空就失去了空的本來意。為說明問題只好如此。

我們所要了解的是自性空,「有」的層面我們知道,不再多說。我們所謂的空,不是身外的空,是自己的心空,認識心空的狀態,也就是說,心是載體,心上沒有任何被載物的時候,心是個什麼樣子。那個樣子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知道自己本來面目的人,就是智慧人,就是宗教中說的大智慧。也就是人們說的「當下」。

我們講的第二個主題是認知角度,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而且這些角度只有相近沒有相同,七十億人,七十億種角度,角度就不是真理。但是,每個人都抱著自己的角度不放,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對待身邊的人、事、物。而且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人們之間的紛爭,都是來源於這個角度,把自己的角度當成真理。

我們提出角度的說法,是讓人知道,人們的角度不是真理,不要讓自己的角度把自己控制住,成為自己角度的俘虜,一旦被俘,角度就像拴馬樁一樣,牢牢把自己固定在這個點上,從此失去了自由,失去自由而不自知。

科學家把一個平面的圓劃分了三百六十度,一個立體的圓有多少度?假如每個人都在這個圓上佔有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只有相近沒有相同。有個人立志要放棄自己的角度,當他真的沒有角度了,他會到哪裡去?沒有其它選擇,只能回到中心點上。只有中心點,纔是沒有角度的角度,真的住在中心點上,你擁有多少角度?回答是肯定的,擁有全部的角度。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口號:放下自我,擁有全部。放下自我時,就是當下。全部體現時,就是當下。

我們提出的第三主題是解讀慾望。慾望人人都有,慾望的內容各不相同。因有不同,便產生了兩個方向,一是利已,二是利他。利己的人處處表現出自私,自私的行為表現在很細微的各個方面,自己不知道,因為不自知,大事小事都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時時為一點小利而爭吵。還有一類人自私得要命,裝作大方,裝作無私,裝作一心為公、利他。這種「裝」,他本人也不自知,別人一看便知。但是裝也起作用,自私的人對自私的人,作用就很大,因為自私的人無法看透「裝」的實質。

這種不自知的自私行為,很明顯地表露在世人面前。想做事的人不與自私行為很重的人合作,也不想和他們做朋友,不願意和他們有物質、財務方面的來往。所以特自私的人沒有朋友,沒有合作夥伴,也沒有同路人,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更沒有理想和前途。因此這種人索取的多,對別人要求多,近似於無理的程度也還不自知。這種人不管幹什麼都不會成功,不成功時,只找外在理由,不找自己的原因,這就是慾望給人帶來的巨大阻力。

然而,慾望是個中性詞,這個世上不能沒有慾望,沒有慾望社會無法發展,沒有慾望科技不能進步,沒有慾望就沒有這個文明社會,慾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人世間,慾望那麼重要,就出現了利用慾望和駕馭慾望的問題。慾望能夠利用,能夠駕馭,就要有個放置慾望的位置,還要有個駕馭慾望的心量。

個人、集體、國家、人類,等等,都是可放慾望的位置。如果你的心量只容納你自己,很自然地就把慾望放在了個人身上;如果你的心量只能容納幾個人,你只是一家之主;你能容納幾百人,你是單位的負責人;你的心量能容幾億人,你就是國家領導人。這些心量大的人,開始時以利他為主,表現出來的是利他行為。隨著事情的發展,漸漸接近心量的容納程度,這時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然後就開始居功自傲,緊接著就是要名要利,由利他轉為利己。此時要慎之。

如果我們把所有利己的慾望都放下,作為個人來講,會出現什麼現象?就會出現自己不存在的感覺,隨後就是圓融一切,當你能圓融一切的時候,你的心量將容納整個宇宙!這就是當下。

可惜的是,人家罵我一句,我都容不下,像我這樣的心量,我還能做什麼?

我們講的第四個主題是圓融關係。在這裡,再提圓融關係好像有點兒多餘,一個人能夠較為全面地瞭解自己,能夠瞭解自己就能瞭解別人,就能瞭解和他接觸的所有人。角度也是一樣,能夠發現自己的角度,肯定知道別人也有角度,角度與角度的不同纔有爭吵,纔有對立,纔有分歧,纔有合作。讓對方瞭解自己的角度,各自放下自己的角度。慾望也如此,知道自己有慾望,也應知道別人同樣有慾望,允許和理解別人的慾望。如能各自不再執著於自己的慾望。這個世間還有不和諧的地方嗎?

二、什麼時候活在當下

各種宗教、靈修界都講究活在當下,那麼什麼是當下,很少有人說清楚。

要想明瞭「當下」是什麼狀態,就應先搞清楚「不在當下」的狀態。

人長了大腦,大腦的主要功能就是思維,它不停地在想,不停地起念,不停地思維。每一次想法、念、思維都有具體內容,看看我們起了一些什麼內容的念:早上起來,按照人們的習慣,應該穿衣之後進行洗漱,洗漱之後喫飯,然後工作上班。理清要做的事,開始工作就行了。可惜人不是這樣,起牀時想著吸煙,洗臉時想起美容店,喫飯時想著上哪裡喝酒去,上班不幹活,光想發大財。整個思維活動滿天飛,不知把自己的心放在哪裡,不停地在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這些無謂的虛妄裏。一天下來,搞的自己疲倦不堪,還怨工作太累。

當你在家喫飯時,想到單位的工作,你活在工作那裡;當你正在工作時想起孩子,你就活在孩子那裡;當你走著路想起老伴來,你就活在老伴那裡;當你正在生氣,想起了滿天星空,你活在宇宙裏……但是,喫飯時活在喫上,工作時活在工作上,走路時活在走路上,生氣時活在生氣上,同樣也沒有活在當下,只是活在了當下的事兒裏。

不管你想什麼,你的心就在你所想的內容上。那不是當下!

那麼,我們看看什麼是當下。想,心在想的內容上,心若不想,心在哪裡?心若不想,就是個空心,心空的狀態就是當下。

想想我們的思維,一刻不停地在動,從來就沒在「當下」過,但是,一切的念,都是從空空蕩蕩的心上升起的,結束之後又回到空空蕩蕩上來,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當下」。「當下」是心的不動態,動的是心上的「被載物」,載體是不動的,被載物纔是動的,生生滅滅的。回到自己的本心,站在本體上,站在載體上,看著被載物的生生滅滅,就是當下。

三、活在當下的意義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因為「當下」是旁觀者,是觀察者,是離開二元的覺性。這個「當下」沒有任何的意義,非要給它個意義的話,「當下」即是覺,「當

下」即是知,「當下」就是空性。覺、知、空性也無法給它放上個什麼意義,一旦有內容就離開了「當下」的內含了。這就是活在當下的理由。

可是,因為當下什麼都沒有,是空,空含萬有,佛教界說「空生萬有」。「覺」本身就是覺,沒有其它含義,如能與空合,空遍一切處,「覺」就是覺知一切。如:在「有」的層麪人是獨立體,在「空」的層面是一個整體,是一切的整體,因這一切都在「有」裏。如能活在真正的當下,當下即空,空含一切。當下的感覺就是「一切是你,你是一切」的感覺,當你是一切時,你應該明瞭一切。就說世間的靈修界,有講靈魂的,有講能量的,有講神的,有講外星人的,有講多維次空間的,有講心理的,有意守某穴位的,有講觀想的,等等,有很多法門、方法。可是這些諸多的修行方法都在「有」的層面上。如能契入自己的空性,它們的真偽,都能證實。

契入的方法:先明理。首先確立自己有個(顆)「心」,心是一切概念的載體,所有的概念是心上的被載「物」。通常人們把被載「物」當成自己,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來的那些概念,當成自己,把本來就是自己的「心」或真正的自己忘掉啦。所以,我們活在顛倒中。把顛倒的「地方」再顛倒回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明理。具體的做法是三句話:「知道有念,知道無念,知道就行」。並成一句話,「知道有念就行」,自自然然地知道。當念悄悄升起的時候,「知」也同時產生,「知」會隨著唸的內容滲透到每一個細節裏。當知道「知」隨念走的時候,所念的內容就會中斷,中斷之後就是無念。因無念,「知」也消失,「知」消失的百分之一秒裏,就會生起第二個念,念起之後,「知」隨念轉,半小時後突然發現「知」被念轉,所念內容又中斷,念斷後,「知」又消失,此時就會出現1秒鐘的無念狀態。就這樣周而復始,無唸的狀態慢慢加長。無唸的狀態超過1分鐘時,你就會發現,念還沒有展現內容就會被發現。這時的無念狀態,就會加長到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到達這一步就很容易契入空性。契入空性後真正的修行開始了。

至此,心智開發的內容粗略地講完了,謝謝您的耐心。

目錄上一篇下一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