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工業化簡史之洋務運動。

-

人類在不斷的前進,自從發現了美洲的金銀以後。一方面是貨幣的極大充裕,另外一方面是社會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還有一方面是精神、意志、品德、思想的不斷創新,這裡面就包括了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等落後於生產力的思想家。

-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他們只是自由貿易的倡導者,但我們這個世界最出彩卻是反自由貿易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英國。英國最著名的經濟政策就是只進不出,大意就是貨幣可以進入英國,但不準離開,或者說離開的門檻很高,這種經濟政策被稱為重商主義

-

像英國、日本這種資源絕對稀缺的國家,他們對資源有著非常極端的認識。歷史上日本就有出口白銀換取銅錢的貨幣政策。這種以銀換銅的經濟發展模式,看上去好像缺心眼,但實際上金銀在中國有著更高的購買力,而換回的銅錢可以放大銀量的購買力。這樣在中日貿易的過程中,中國和日本都獲取了極大的財富,中日之間的貿易甚至比中歐貿易更加重要。但這些,你在中國歷史書上是找不到的,中國人的皇帝一句話,中日之間的貿易就算是禁絕了。

-

1883年,阿諾德-湯因掛了,人們在整理他的書稿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詞,那就是工業革命。這個詞與中世紀徹底劃清了界限,他不僅是生產方式上、財富分配方式上、消費模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生產方式上,中世紀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水磨坊、牲畜、封建制,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主要是蒸汽機、馬耕、資本制。在財富分配方式上,中世紀的財富分配方式主要是地租成本10%,資金成本10%,勞動力成本70%,賦稅及其他10%。工業革命的財富分配方式主要是勞動力成本50%,地租成本10%,資金成本10%,賦稅及其他30%,然後一群傻叉說資本剝削了他們。

-

因為地租是無形的,政府不可戰勝,於是反資本就成了反物質論的一群騙子最好的宣傳工具。最搞笑的就是資本對宣傳的漠視,可能是因為不符合資本收益的原理吧。中國的勞動力支出只佔中國GDP的5%,中國的運輸成本佔中國製造的50%,一群傻叉說長沙的經濟地位不能變。無語。中國的賦稅佔GDP的比例居高不下,賦稅中的大部分用於行政支出,你說你不考公務員行嗎?這相當於你們家三代人就養活一個公務員,我勸我兒不可一日不讀書。

-

1816年,英國向大清國派出了自己的外交使團,帶隊的是阿美士德勛爵。嘉慶皇帝就一個要求,那就是要三拜九叩,於是英國外交使團選擇了回國。為什麼是這個時候選擇了中國?因為一年前,也就是1815年,英國打敗了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這個時候的英國人攜勝利之餘威來中國示威,中國人只是笑嘻嘻的就把他送走了。

-

英國外交使團的亨利-礙利斯在日記中寫到: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但是缺乏活力和變化,令人乏味的單調一致統一著一切,也讓一切失去活力。多少年過去了,中國還是中國。

-

其實在1816年這次覲見之前,還有一次中英接觸,那就是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覲見乾隆皇帝。不論是嘉慶和乾隆,他們都喜歡作,都寫了一篇長長的勸諫信,英國那麼遠,你們就不要來了。1215年英國人搞出了大憲章,1781年法國人搞出了資產階級大革命。

-

1750年,中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32%。1750年,英法德俄意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7%,其中英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9%。

-

1800年,中國不降反升,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33%,英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4.3%。英國用了五十年的時間,GDP比例翻了一番,中國用了五十年,GDP原地踏步走,五十年比例增長了3%。

-

1830年,中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開始下降,達到29.8%。其實這一階段,中國還是增長的,但外國的GDP增長的更快,就把你比下去了。1830年,英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達到9.5%。英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GDP比例又翻了一番。

-

1860年,中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9.7%,英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達到19.9%。英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GDP比例又翻了一番。發生變化的是英國此時超過了中國,而且中國迄今為止都沒有重回世界第一。

-

159年了。

-

1880年,英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22.9%,中國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2.5%。

-

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主要輸出的是絲綢和茶葉。英國在工業化的初期,主要生產和銷售的是輕工業產品。而東亞的輕工業產品在歷史上就非常、非常的強悍。英國輸出的主要商品是毛呢製品,這就相當於大同的煤拉到平頂山去賣。西班牙與中國的貿易,輸出的是白銀,中國人很樂意接受,而英國人沒有貿易的商品。

-

這個時候英國人想到了鴉片,英國人當然知道鴉片是什麼東西。英國鼓吹自由貿易,但鴉片是不準輸出英國的。英國人在考察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後,英國人還考察了清朝人的軍事工業。他們終於發現了破綻。清朝的武器,不僅質量差,而且軍官士兵的素質非常差,用英國人的話說就是毫無用處。

-

其實歷史上的明朝、清朝都有火器部隊,甚至有一種聲音說明朝、清朝早期的火器都要比這個時期英國的火器要強的多。自從明清戰爭的結束,中國人事實上拋棄了火器這種武器,這很符合中國兔死狗烹的實用主義精神。中國人歷史上造船技術都要強於西方,但中國人下完西洋以後,你擋不住傻叉把造船的書籍、圖紙燒的乾乾淨淨。到了明朝晚期,海船甚至到了無可考的地步。

-

歷史上有一個南京龍江船廠,他們可以造萬噸的海輪,中國再造這樣的巨輪,已經是五百年以後了。中國人一貫如此,清明上河圖的那個橋,中國人一千年以後也造不出來。古有焚書坑儒,現有把知識分子送進夾邊溝。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不變的中國人還是那麼二。

-

鴉片戰爭一開始,大清朝著急了,要求沿海各船廠造船迎戰,回復都是無可考,意思就是沒有圖紙。但是,大清朝終於找到了大明朝的大炮圖紙,臨時造出來一批紅夷大炮。哈哈哈哈哈。這都是250年以前的技術了,要打今天的日不落帝國,這得多大的心啊。英國這個時候投入的是鐵甲艦,動力是蒸汽機,裝甲厚度是11.4厘米。清朝兩百五十年前的技術生產的紅夷大炮射程是四公里,英國海軍艦炮的射程是六公里。問題來了,求解英國人停在五公里處,向你無差別射擊,你如何應對?最尷尬的就是你的紅夷大炮射中了英國的軍艦,也穿不透英國人的軍艦。這就是鴉片戰爭,他本來就是一場逗比的戰爭。

-

中國人稱英國人為奇技淫巧,這個時候奇技淫巧準備要你的命了。在這以前,西方不敢直視中國,他們知道中國羸弱,但並不明白中國底細,這下丟人丟到世界上去了。鴉片戰爭之後,誰是最大的戰勝國?是中國。原來中國是不準種植鴉片的,現在你容許進口鴉片,那你就要容許別人種植鴉片,於是中國幾乎從一天之內從鴉片純進口國變成了鴉片純出口國。原來是絲綢、瓷器、茶葉,現在又加上了一個鴉片,英國人也是醉了。英國開始嘗試平衡東西方貿易,開始在印度、斯里蘭卡嘗試種植茶葉,即使今天,印度和斯里蘭卡都是中國茶(中國草)最大的競爭者。

-

鴉片戰爭後,中國正式開啟了融入全球的進程。1870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考察完中國工業以後,說:中國的製造業本質就是前現代化的手工業,一些沒有見識的歐洲人為了中國人出的高額報酬而幫助中國人生產武器,不止一次有人告訴我中國人取得了多大的進步,我只是從內心蔑視這群無知的人。現在的中國認為自己強大了,可以和西方對抗了。

-

這些話是1870年說的,用到2019年,都恰如其分。

-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口英國商品在100萬英磅到200萬英鎊之間波動,英國進口中國商品從五百萬增長到一千萬英鎊,中國又多了一個強有力的出口武器鴉片。英國的紡織品在中國並無市場,美國的大使在呈報國內的函件中稱,美國的紡織品在虧本甩賣,英國的商品大量積壓。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

-

清政府不想也無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們的辦法就是以漢制漢,這個時候一批地方實力派官員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銘傳、張之洞、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創辦江南製造局,其實就是把一個美國人的修船廠買過了改了一個名字。

-

曾國藩在當年有一句話:蓋翻譯之事,系製造治根本。洋人制器出於算學,其中奧妙皆有圖說可尋,特以彼此文義捍格不通,故雖日習其器,究不明夫用器與制器之所以然。

-

1853年,美國逗比叩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自此開始明治維新。絲綢一直是中國出口的大宗,中國商人一直是對抗西方經濟殖民的排頭兵。這個時候日本也開始求知識於世界,日本開始肆意壓低絲綢的價格。這個時候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就特別尖銳,原來是壟斷的生意,現在有了競爭者。

-

日本絲綢出口額迅速從世界市場份額的15%成長到33%。日本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體現在製造業,那就是開始機器繅絲,中國很多地方傳統的制絲業開始凋敝。一些中國商人也開始學日本人開始機器繅絲,但在中國遇到了極大的阻力。1881年,廣東一些傳統的繅絲產地發生大規模暴動,暴動的目的是砸毀繅絲長,燒毀廠房,搶走蠶繭。直到軍隊到達,暴動才算結束,地方政府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明令繅絲廠圖紙生產,事實上中國的繅絲業已經走上下坡路。伴隨著日本資本的累積,日本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開始趕超中國。

-

前面講英國人開始在印度、斯里蘭卡試製中國茶(中國草),這個時候成功了,即使今天印度都是世界第一大茶葉出口國。假如說印度、斯里蘭卡生產出來的是馬尿的話,那日本就要聰明的多,最關鍵的是他懂行,他從一千年前就開始學中國了。日本茶葉稅只是象徵性的收一日元的稅,這就讓中國的茶葉很難搞了。原來是暴利,現在日本這麼一搞,茶葉的利潤下降的速度就非常快了。

-

伴隨著通商條約的簽署,大量的外國商人開始在中國投資修建茶葉廠,這就導致中國的茶葉生產進一步被外國資本控制。印度、斯里蘭卡雖然說今天茶樹的質量都不咋地,但日本的茶樹改良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日本的茶樹比中國茶樹質量要好很多,你們經常聽說中國人吹幾十、幾百年、幾千年的茶樹,日本人家十年就砍了,因為產量上不去了,你說尷尬不尷尬。你種了幾千年的茶樹怎麼的?還不是敗給你的學生。鴉片戰爭中國並沒有敗給英國,鴉片戰爭中國敗於日本的經濟競爭。

-

1888年,日本尚無與中國競爭的瓷器,但日本產業升級很快,很快瓷器的生產就超過了中國。日本瓷器甚至佔領了中國很多市場,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戰爭很快就達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

-

中國開始有針對性的針對日本,日本迅速開闢了日本與印度的商路,開始從印度進口棉花等原材料,此時日本的軍界、商界都明白中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中國人的火柴市場被日本人控制,你看到歷史書上說的洋火,指的就是日本火柴。最次的日本火柴都要比中國火柴要好,你說怪誰?

-

西方的紡織品在中國很難銷售,而日本的紡織品在中國卻極度暢銷,日本紡織品品質、光澤、捻線度、重量都要優於中國紡織和西方紡織品。所以說,甲午戰爭與其說是日本人打贏我們,還不如說是我們自己打敗了自己。甲午戰爭毫無必要,且毫無意義,但對於當時的中國傻叉而言,那就一定要打,一定要死一戶口本,一定要中國遍地都是墳。

-

當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廢藩置縣,是廢除武士階級後建立的國民動員,統一軍隊建制,是以村田步槍為代表的統一化軍械生產標誌著一個國家的崛起。中國朝野正在為江南政治局每年投入幾百萬量銀子是否值得,展開大辯論,最後雖然洋務派取得了勝利,事實上洋務派已經知道了領導的意思,國家支持的洋務運動已經偃旗息鼓了,取而代之的是官辦商營,最後川漢鐵路耗盡了大清朝最後一絲氣力,接著就是逗比袁世凱上台。

-

伴隨著甲午戰敗,中國連本帶息賠了4億兩白銀,你現在又能聽到全是墳的愛國賊言論了。與之對應的是不負責任的歷史學家,不斷給國人喝狼奶,說什麼戰敗是因為修園子。這就是把戰敗的屎盆子扣在主和派慈溪頭上的中國文人,他們不僅無知,而且無恥。

-

石原莞爾說:最不要臉的就是中國的學生,他們把一個國家推到戰爭的最前沿,然後轉身就沒人了。蔣介石面對要求對日作戰的學生說:你們可以到軍營報道,最後竟無一人去報道。

-

這才是中國人。

-

這才是中國工業化簡史之洋務運動。他從一開始就是場鬧劇。有人問,村長你為什麼那麼反感史官文化?你多讀書就清楚了。

-

-

2、中國工業化簡史之黃金十年。

-

大清朝發展洋務運動,結果最後把自己玩嗝屁了。中國現代化有三大害,政府(清)、暴民、日本人。這一切的起因是日本人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開始改良東亞的生產技術和製造工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始使用機器,這就逼著中國民營資本開始使用機器。有人開工廠,就會有大量的工人失業,暴民就會去打砸。工廠與清政府並無利益關係,所以暴民砸了工廠以後,再加上清政府本身就很反感工業化,於是封廠了事。

-

周而復始,樂此不疲。

-

最後把一種叫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推上歷史舞台。這種國企對政府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於是又退回頑固派和洋務派之間的爭鬥,最後又產生一個公私合營,或者官督商辦的東西。在日本有財閥,德國有容克地主,在中國為什麼只能產生國有企業,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

清政府結束了,中國的工業化再次進入快車道。東北有張作霖大力發展東北,直隸有吳佩孚,江蘇有孫傳芳,綏遠有馮玉祥,山西有閻錫山。他們第一步要搞的還是軍工業,搞完軍工開始搞實業,這個時候軍閥之間的競爭有點當年歐洲工業化的趨勢,各個軍閥為了存活,拚命推進工業化。有一種觀點,說是今天的五菱神車就是當年桂系軍閥發展廣西經濟的結果。

-

中國有兩個逗,一個是孫中山,一個是袁世凱。兩個人為了搶一個臨時大總統,搶著賣國。孫中山說東北是日本人的,袁世凱就說山東是日本人的,而外蒙古被蘇俄戰領,提都沒人沒人提。

-

中日還在纏鬥經濟,同一時期,西方發生了著名的英法金融資本化。最先完成工業化的英法國開始拋棄輸出工業產品的資本主義,開始走輸出資本的帝國主義。伴隨著英法國輸出工業化,很多工業就被布局到了德國和美國。德國率先超法趕英,美國緊隨其後,也完成了超英趕德。這個時候的美國並不是你想的那樣,英國通過資本牢牢控制著美國、德國經濟。在輸出資本的領域,德、日、美、俄緊隨其後。1913年,德國鋼產量1800萬噸,美國3180萬噸,英國780萬噸,法國470萬噸,俄國450萬噸,奧匈帝國260萬噸,義大利93萬噸,日本25萬噸。你問中國?中國在那?

-

1913年,一戰爆發,受益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美國和中國。中國的問題就是他的產能很高,但生產效率太低,這就導致他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大意就是GDP很高,但他的毛利潤和利潤幾乎就沒有。一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訂單到達中國,價格瞬間漲了三倍,中國的產能在瞬間就爆發了。1913年,中國進口英日棉紗268萬擔,1918年中國進口已經減少到111萬擔,民族資本紡織業的紗錠從58萬枚,增長到221萬枚。1913年,中國大量進口麵粉,戰後中國已經開始出口麵粉。民族資本麵粉業的廠家由57家擴展至137家,資本從884萬元增長到3256萬元,每日生產能力從7.6萬袋增長到31萬袋。1920年,中國出口1077萬袋麵粉。中國被日本壓著打的繅絲業增長50%,捲煙工業增長800%,水泥鋼鐵因為前基數較小,故也有長足的發展。伴隨著資本的大量進入,原來不願意技術改造的民族資本開始大量投入機器替代原有的勞動力,能源結構也從薪柴林迅速過渡到煤炭。

-

1920年,江南造船廠甚至為美國生產了四艘萬噸級運輸船。

-

一戰不僅僅為中國的製造業輸入資本,同時也為日本的資本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本,這就導致日本開始拋棄麵粉、造紙、繅絲、紡織這些行業,開始工業升級。日本重點投入的三大領域是化工產品、機械製造、交通領域,這對中國並不是什麼好事。與此同時,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形式上統一中國。中日之間馬上就要展開第三個經濟領域的爭奪,劇透最後的結果是中國大勝。

-

在一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民族資本都沒有大的增長,總體趨勢平穩,這源於日本在中國投入的大量的資本和企業。華資工廠勞動時間是12個小時,日本人在華企業的勞動時間只有11個小時;華資工廠工資是300元,日本工廠工資是400元;華資工廠每個中國工人平均管理16錠紡錘,日本工廠每個中國工人平均管理24錠紡錘,華資工廠的單位成本是日本工廠的150%。華資工廠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生產條件不完善,個人效率低下,生產效率低下,原材料成本高昂。

-

繅絲行業,原來在國際市場上,市場份額是中三日一,現在的格局是日七中一,作為中國傳統的出口強項,日本已經把中國遠遠拋在腦後。中國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使用不使用機器的問題,你使用機器,破產農戶就來砸你的工廠,你不使用機器,就導致你的成本居高不下。原來中國的所謂質量優勢,在日本的步步緊逼下也蕩然無存。

-

中國麵粉工業面臨的也是紡織業那個窘境,被日本企業逼到了牆角。造紙業也是大宗,1913年中國的機器紙是3%,1933年中國的機器紙是15%,進展乏力。1936年,中國出口44.1%是農產品,32.4%是手工業產品,機器製成品只佔7.1%。英法國開始金融立國的時候,中國還在手工業立國。

-

當時的牙刷用的都是豬鬃,中國是豬鬃最大的出口國,所以西方有人嘲笑中國,曾經出口絲綢和茶葉的高端玩家,現在靠出口豬鬃才能勉強求活。雖然是個笑話,但這就是當年真實窘迫的狀況。

-

一戰前,中國面臨的僅僅是日本的價格競爭,一戰後,英美法德都缺資本,所以都想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於是價格戰被祭出。外國進口或外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商品只有中國產品價格的一半,導致中國工業化的資本積累舉步維艱。1924年,中國工業化的標誌物漢陽鐵廠正式停產,這也意味著中國前一階段布局的重工業徹底失敗。

-

在九一八之前,南京國民政府考慮的只是工業化。九一八爆發以後,南京國民政府開始考慮戰備工業化。蔣介石的幕僚錢昌照組成了資源委員會,正式開始謀劃中國對日作戰。事實上,當時的中國工業,本身就落後世界很多,在國內有失業暴民不斷的衝擊工廠,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反對工廠的興建,在外部有英法美日俄德不斷對中國進行經濟殖民,不斷的通過價格戰和質量戰侵佔市場份額。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民族資本家難堪大用,並不懂現代工業的特徵和管理。

-

錢昌照對照蘇聯五年計劃,開始打造中國人的三年計劃。重新投產重工業,一批鎢鋼廠、煤礦、油礦、機械廠、電器廠、炸藥廠被投入運營。伴隨著三年計劃的執行,自甲午戰爭開始的中國工業整體衰退開始被遏制,中國工業化的步伐再次向前邁進。

-

中國和日本之間存在一個誰先走的問題。資源是有限的,從發展的整體來看,日本的條件更好。當蘇聯開始執行計劃經濟的時候,德國只能入侵蘇聯。世界的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美西葡瓜分完畢,德國只有一片原料產地和市場,那就是蘇聯,假如蘇聯完成了工業化,你德國的工業化那就只能停止。同理,中國開始重新發展重工業的時候,日本也只能入侵中國。假如沒有中國市場,日本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這也是村長為什麼說抗日戰爭對中國是有利的原因,他破解了一個外國資本在中國惡性競爭的局面。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下,你的資本積累根本不能發展。

-

伴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資源委員會開始執行工業內遷的戰略,內遷企業448家,機器七萬噸,技術工人1.2萬人。其中機械企業40%,化工企業12.5%,紡織企業21.65%,鋼鐵企業0.24%,電器企業6.47%,食品企業4.71%,這些努力為此後的長期抗戰打下了物質基礎。資源委員會內遷了全國12家鋼鐵廠,創建了資渝鋼鐵廠、雲南鋼鐵廠、電化冶金廠等現代企業。重慶幾乎是從一天之內變成了中國的重工業中心。1942年,中國在後方投入的冶金企業已經達到155家,國營44家,私營111家,國營資本2.7億元,私營資本2700萬,國營廠工人6657人,私營廠10747人。在抗戰的最高峰,中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8.24萬噸的最高峰,甚至當時的資源委員會已經開始試製大型火電設備。

-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人也投入了巨資建設。1943年,日佔東北的煤炭產量達到2539萬噸,發電量4500百萬千瓦時,鋼鐵257萬噸,水泥150萬噸,棉布455萬匹,麵粉1525萬袋,捲煙24萬箱。日本人投入大量的高精設備,以至於蘇聯和中國接收以後,很多設備不會使用。

-

在戰前,日本幾乎控制中國製造業的半壁江山,伴隨著日本戰敗,這些企業作為敵資產一律被接收。其中電力領域資產價值2764億,鋼鐵領域資產價值2483億,煤礦領域資產價值1990億,機械領域資產價值357億,化工領域資產價值166億,水泥領域資產價值156億,電器領域資產價值49億,礦業領域資產價值337億,石油領域資產價值78億,糖業領域資產價值1037億,造紙業領域資產價值2134億,其他資產303億。

-

最為關鍵的就是日本長期以來在中國構建的一批在華紡企業,他們實力雄厚,長期把持和影響著國際棉紡織業,這些日資企業在戰後全部被改組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成為全球不可小覷的一隻輕工力量。這一支力量,在改革開放以後是中國出口的主力軍,這就是襪子換飛機的由來,你要是沒有這些資產,你連襪子都沒有。

-

抗戰時,中國有求於美國,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在戰後美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導致中國經濟在戰勝日本狼之後,開始對決美國虎。在日本控制中國製造業的時期,中國製造業還尚能一搏,美國的那種托拉斯聯合企業玩的規模經濟,要比日本牛叉太多、太多。以至於美國商品運到中國,賣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只有中國廠家成本的二分之一。事實就是,中國雖然打贏了二戰,但他還是一個邊緣化國家,工業化和他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

-

為此,一大批民族資本家在這個時候開始轉向支持共產黨。在農業、工業、商業中,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就是工業,他們手裡有軍工產業,有資本,掌握產業工人隊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會放棄實業救國的理想!!!

-

那就放棄委員長吧。

-

-

3、中國工業化簡史之計劃經濟。

-

上一段講了中國工業化在黃金十年遇到的問題,還講了現代工業在中國的擴張,中國最先進的那些精英已經意識到了國防工業的極端重要性。中國內部本身並不具備產生技術和管理的條件,這裡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資本主義精神。歐美日的工業化形成了對中國製造業的代差,他們利用這種代差吊打中國。而伴隨著二戰中國戰勝日本,中國佔有了日本人在華資產,形成了世界經濟輕工業的一級。

-

49年以後,中國開始嘗試以俄為師。西方技術封鎖我們這是事實,但中國人自己不學習這也是事實。西方向我們輸出資本這是事實,但中國根本沒有資本生存的土壤這也是事實。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中國是一個非正常國家,也就是我們說的中國特色。

-

1950年,劉少奇指出:中國的工業化應該是建立我們自己的重工業,並發展重工業,直到輕工、農業生產完全機械化。69年過去了,農業機械化還是一紙空文,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的人太多了,中國還沒有資本積累的意識。用一個概念形容中國工業化,就是無因無果。資本主義產生的所有必要條件中國都沒有,中國只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工業化策略。這種模式下,你打敗多少次日本,你最後都註定了覆滅的命運。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下,中國製造業根本不能和歐美日形成的工業化代差競爭。

-

1949年,標誌著中國工業化開始走入新的歷史階段,那就是國家掌控的新經濟。為了體現國家意志在經濟中的作用,新的政府組織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簡稱中財委,中財委下設五個部門開始布局經濟。這五個部門分別是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食品工業部。

-

這裡為了大家便於理解中國工業化,講幾個問題。

-

一個就是工業化代差的問題。

-

mp.weixin.qq.com/s?

-

村長講工業設計

-

-

英國的工業革命向法國擴張,法國向德國擴張,德國向蘇聯擴張的這條線中,中國的工業化意志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他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技術從那來的問題。你像日本,他有技術獨立發源的特徵。你像美國他和歐洲保持高度的互動。你像中國,他買進來的戰列艦是8000噸的鐵甲艦,他生產的戰列艦是一千噸的木頭船,這就導致你只能不斷的買進西方國家的落後技術。你說你買日本人的,日本和你本身就是競爭對手。

-

計劃經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技術轉移的路線問題。你問我英國技術轉移法國會不會留一手?法國技術轉移德國會不會留一手?德國技術轉移俄國會不會留一手?俄國技術轉移中國會不會留一手?這不用問肯定會留一手。中國鋼材可以生產9000種,蘇聯可以生產14000種,蘇聯比起西方來差距更大。

-

第二個問題就是工商管理者的問題,他們身穿西裝,腳踩皮鞋,喝著xo,但靈魂深處還是一個中國人。他們並不懂西方的現代管理技術,他們還在沿用落後的管理體系來管理他的喬家大院和大宅門。這就導致在很多中國人佔優勢的領域,敗給了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美國人、日本人、比利時人。同樣的技術和設備,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只有比利時的五分之一,比利時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比你低質量比你好。最近質監總局的局長講了一個笑話,他說中國生產的日本馬桶用了幾次就壞了,日本生產的日本馬桶就一直沒壞,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假如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註定了亡國滅種的命運。

-

第三個問題。那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反工業化的問題。工業化必然導致農業機械化,工業化必然導致機器生產機器,這就會使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失業。這個問題在日本和西方很激烈,但在中國,中國有推恩令,導致他的人口規模超過正常值太多。每一個工廠的開門,都意味著一次小的暴動。計劃經濟把這些手工業者轉化為國企職工,順道也解決機器與就業的問題。

-

第四個問題就是工業化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在西方資本推翻了政府,在日本、德國資本替代了政府,在中國資本是整體無意識的,所以就存在個一元的問題。政府為什麼那麼積極的反對工業化?為什麼對暴民衝擊工廠選擇性無視?就是因為工業化和他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公私合營解決了中國工業化一元的問題,從西方的資本家主導或者說資本主導轉變為國家主導。伴隨著戰後經濟的恢復,以及公私合營的推進,中國計劃經濟事實上條件已經成熟。中國開始大規模的採集數據,開始制定責任制,開始預備計劃經濟。

-

公私合營的比值問題。1949年,國有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35%,公私合營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2%,私營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63%。1955年,國有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68%,公私合營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16%,私營企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例為16%。事實上,中國在形成一個封閉的市場環境,保留部分私營企業是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的。但中國選擇了走的更遠,那就是政府控制原材料的生產,控制政府採購,更多的涉及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當私營企業與原材料、市場割裂開以後,私營企業的末路已經成為事實。

-

斯大林在評述計劃經濟的時候,有很多著名的論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認為重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之機械工業(機器製造機器),機械工業之軍事工業是一個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基礎。

-

斯大林: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中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如果國內不能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如果停留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既不得不使國民經濟受制於那些生產並輸出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階段,就不看保持經濟上的獨立,停留在這個階段就等於讓自己隸屬於世界資本。

-

斯大林:彼得大帝在接觸西方較發達的國家以後,就狂熱的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這也就是一想跳出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但是只有在勝利的社會主義建設基礎上,才能消滅我國曆來的落後性。

-

1953年,周恩來:我們要發展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

-

政治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接著就是抗美援朝,你不能不假設有些人想通過外部的戰爭,構思和改變中國的工業布局。中國的計劃經濟第一個問題是散的問題。蘇聯的計劃經濟高度集中,而中國的計劃經濟遍布三北地區。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計劃經濟的建設重點問題。蘇聯在執行計劃經濟前,他農業的騾馬化是100%。中國在執行計劃經濟以前,他農業的騾馬化近乎於零。最為關鍵的是中國投入的拖拉機廠只有一個,那就是洛陽拖拉機廠,就是這個洛陽拖拉機廠還遠離原材料產地。洛陽的基礎工業近乎於零,中國人就敢在這投建洛陽拖拉機廠。一五計劃投入了七百億,有313.2億投入了工業化建設,其中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佔了88.8%的比例。

-

1950年1月,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成立,總部設在巴黎的美國駐法大使館內,簡稱巴統。巴統明文規定,如有必要,各成員國可以否認參與這個組織。他們明確自己的成立目的就是為了對國產黨中國進行貿易管制,尤其是要阻礙其戰爭潛力的增長,阻止其工業化的推進。中國輕工業在世界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中國輕工業在補足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之後,發展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事實上,面對中國人自己不適應工業化,以及西方國家的不對稱競爭,中國的資本積累非常困難。只有在一戰那樣的特殊環境下才能得到發展,與巴統形成前的局面對比,無非就是一個是經濟阻礙中國工業化,一個政治層面阻礙中國工業化。中國的一五計劃,用村長的評述就是非常的失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業機械化和化肥工業推進的非常慢,即使是騾馬化也行啊,但這一點我們也沒做到。

-

其二,煤炭和鋼鐵領域的投入非常之巨大,但在村長看來,還是比例過低。由於前期的投入不足和比例不合理,這也為後面的大躍進鋪平了道路。中國人就是這樣,解決一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再犯一個錯誤。中國把大頭留給了軍事工業,中國人想的是一步走完蘇聯三十年走過的路程。蘇聯人教中國人是無私的,但中國人是有小心思的,那就是他的國防工業就是為了防禦蘇聯。你們想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要把唯一的拖拉機廠修在洛陽?中國對空軍、海軍的超常規建設導致了中國軍重民輕的結局。中國搞一五計劃不是為了發展經濟,不是為了搞推進工業化,說白了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台灣。

-

1957年,中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000萬噸,與之對應的是,1942年,中國的鋼鐵產量7萬噸。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的上海通用機器有限公司,主要生產一些小型機械,1953年,該企業更名為上海汽輪機廠,開始生產6000千瓦的汽輪機。1957年,相對1952年,中國鐵路建設增加29862公里。1957年,相對1952年,中國公路建設增加130000公里。1957年,相對1952年,民航飛機增加73架。

-

上面的經濟制定者不以推進工業化為第一目的,下面更是亂作一團。某部試製的59個產品,26個未試製,19個試製計劃取消。石油部向二級部提交化驗樣品,檢驗用了一個月,提交報告用了三個月。國有企業中,蘇聯專家提交的汽車鋼板生產工藝,企業不願意生產,簡單的回復:技術指標達不到。蘇聯專家問:沒有試生產,怎麼就知道技術指標達不到?

-

因為沒有市場競爭,在國有企業中生產積極性非常之差,所以只能通過一個個群眾運動來倒推企業生產。中國鋼鐵產量達到700萬噸的同時,美國鋼鐵產量10617萬噸,蘇聯鋼鐵產量4527萬噸,英國鋼鐵產量2010萬噸。中國鋼鐵工人的人均產量只有美國工人的15%,只有蘇聯工人的50%。由於計劃經濟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以及中國對計劃經濟的理解和認識都不到位,最後導致了大躍進的出現。

-

在中國有一個很搞笑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在宋朝的時候鋼鐵產量就超過了一百萬噸,為什麼到了1942年,中國的鋼鐵產量反倒成了7萬噸。這個一百萬噸指的是所謂的手工鋼,也就是我們說的土鋼。而這個1942年的七萬噸和這個計劃經濟的700萬噸指的是標準鋼,也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出來的鋼材。中國僅四川,就有大量的土鋼生產,規模約在四萬噸左右,他們主要的作用就是打造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

當時的中國,或者大躍進的發動者,想的就是把這部分產能收編,成為中國工業化的一部分。發動者想的就是,原來是一個土爐子,我現在給你升級成一個土高爐,這樣產能不就上去了?假如一地可以這樣搞,那全國都可以這樣搞,那產量不就一下上去了。中國當時搞了超過24萬座的小高爐,然後開始砸鍋造鐵。這種非常規的發展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鋼材產量不但沒有上去,反而下降了。消費就那麼多,你用了這種劣質的鋼材,你就不會再去用工廠生產出來的鋼材,這就導致了市場需求不足。這種地條鋼、手工鋼、土鋼的成本是工廠鋼的六倍,而質量卻參差不齊。這種小高爐的投入非常的高,但壽命卻很短,遇到一次事故,這種土高爐就算是徹底報廢。最關鍵的是他們生產出來的鋼材根本不能用,也不敢用。

-

土高爐僅僅是一項,還有其他小土工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四小。就是小鋼鐵、小建材、小化肥、小煤窯。這樣的四小企業,我們一共搞了多少?我們搞了31.4萬個,其中汽車生產的配套企業我們一共搞了二十四萬家。這些東西到後面就成了鄉鎮企業的前身。不管是四小、五小,還有後面的六小,他們都是反工業化的,這就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

中國工業產品在大躍進時期都有劇增,但這都是違反工業規模經濟規律的,用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成本去生產工業產品,你生產他幹什麼,這本身就違背了產品的價值規律。

-

-

4、中國工業化簡史之三線建設。

-

上文講了大躍進,大意就是中國的手工業鳥槍換炮,完成了中國手工業的產業升級、更新迭代。但你們要懂的,中國的工業化任重道遠,他從一開始就是喝狼奶長大,中國現代化的目標不是土爐子升級小高爐,而是規模化和集中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大躍進是對中國社會生產的一次更新迭代,自此以後中國再也回不到鐵鎚敲鐵鋤的時代。中國的土鋼產量驚人,但這並不會計入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

-

中國還在嘗試托拉斯,也就是煙草、鹽業、醫藥、橡膠、鋁業、汽車、紡織、採礦業、拖拉機的壟斷經營,這種對新型計劃經濟的嘗試,事實上也已失敗告終。只不過今天,鹽業和煙草還是國家壟斷的行業。中國的計劃經濟,你說他是沒有成績的,那肯定是假的,你說他是有成績的,你要看從那論。從歷史的角度講,你前面鋼鐵產量最高七萬噸,現在七百萬噸、一千萬噸、一千八百萬噸,這肯定是進步的。與此同時,你還要看到,由於中國違反了很多工業設計和布局的理論,導致他產能、效率低下,這個時候的美國鋼鐵產量一億噸,蘇聯的鋼鐵產量超過五千萬噸。

-

中國的問題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兩步並作一步走,現在的問題是三步並作一步走,以後還會出現四步並作一步走的尷尬局面。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毫無建樹,他們一定要用主觀的意志治神經病,結果可想而知。大躍進最經典的是把中國的知識分子送進夾邊溝去開荒,然後讓一群紅衛兵充斥在戰鬥機研製第一線,研究雙萬戰鬥機。所謂雙萬就是航程過萬、升限過萬的戰鬥機,你們是不是沒聽過這種玩意?就是J-8,那麼技術指標有沒有一項達到呢?鬼才知道。直到J-20,你問我支持不支持?我肯定說支持啊。至於水平到底怎麼樣,自己呵呵呵就好了。

-

中國的大躍進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損失,赫魯曉夫很委婉的批評了毛,於是中蘇鬧翻了。黨內的劉、彭委婉的批評了毛澤東,於是中國熱鬧了。伴隨著中蘇交惡,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三線建設繼承了中國人一貫的反工業化的思想,很多潛水艇、魚雷艇、海軍艦艇被布局到貴州、四川、雲南,而這些武器的發動機生產卻在東北、上海,你問他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人家根本就沒想過。

-

1968年,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成功試製轟-6轟炸機。蘇聯一度想緩和中蘇之間的關係,給了中國一大堆的圖紙、技術,但中蘇之間的武力對抗卻不可避免了。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蘇聯不打你,但蘇聯不知道你打不打蘇聯啊,於是蘇聯被迫在遠東部署大量的軍隊用於積極防禦。事實上,當時的蘇聯在漠河對岸有戰略轟炸機基地,可以開到廣州上空實施轟炸,並撤回。

-

-

通常我們理解的三線指的是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這其實是不正確的。三線他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國自為戰,一個是省自為戰。國自為戰,他的三線是陝甘川滇貴。省自為戰的意思是,福建省的內陸、浙江省的內陸就是你的三線地區。整個三線建設,共佔用了三個五年計劃,投入了2050億的資金和幾百萬的從業人員,計划了幾千個戰備項目。根據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西南投資的經驗,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市場銷售受限,原材料分散,運輸困難,經濟效益極差,伴隨著三線建設的結束,這些工廠最後都倒閉了。

-

三線當年的工業化投資已經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配套工人1129.5萬,建成了8046公里的鐵路,22萬公里的公路。你像攀枝花、十堰、六盤水就是在山溝、荒地里建設城市,配套的生活設施基本沒有,根據優先生產的原則,事實上就沒有打算設計配套設施。在設計中,某些設計人員突發奇想,把一個軍工廠拆解成若干廠區,為避免敵軍轟炸,每個廠區之間的距離在五到十公里。繼而每個廠區都要設計鍋爐、給水設施、變電站、化糞池、生活設施等,毫無必要的增加了生產成本,這也是三線建設最後無疾而終的主要原因。某些工廠,利用原有的自然山洞設廠,後來發現地質災害頻發,滲水、垮塌、水淹等問題不斷。一些經濟點的選址實在是奇葩,某軍工廠,打洞五年,最後國家都放棄三線建設了,洞還沒有打好。這些軍工廠、經濟點、遠離城市,沒有配套的生活設施,沒有託兒所、小學、中學,導致這裡的幹部職工,活的慘不忍睹。

-

伴隨著反工業發展理論的大躍進和三線建設,中國事實上發展工業的資本金已經耗竭,在外部以蘇聯、美國為首的東西方陣營圍堵我們,在內部我們公私合營啟動工業化的資本金已經耗盡。

-

此時,中國還有一支奇兵沒有用,這支奇兵就是二戰後收編的日本紡織和公私合營收編的民營紡織企業。當時的中國無非兩個選擇,一個是向蘇聯靠攏,一個是向美國靠攏。向蘇聯靠攏,蘇聯能給我們的東西已經很少了,無非就是戰略轟炸機、核電技術。另外一個是向美國靠攏,美國可以給我們黑鷹直升機、國際市場、計算機、安全保證等。中蘇交惡,中國和蘇聯的貿易直線下降,而傳統的中日貿易則直線上升,這也為中國向西方世界靠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中國出口的大宗還是當年清朝的那些商品,茶葉、瓷器、絲綢、原油、機械。伴隨著中國接入西方世界的全球貿易體系和出口產品的構成,說明中國還是輕工業較強,重工業毫無競爭力可言。

-

你們想一個片段,中國採買定遠、鎮遠軍艦的時候,英國已經開始生產一萬兩千噸的鐵甲艦,而定遠、鎮遠軍艦隻有八千噸,中國自造的木鐵混合軍艦隻有一千噸。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技術的代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你都是無法敉平的。中國關起門 來培養了三十年的重工業,最後打開門時,還是沒有出口的商品。一方面蘇聯不給我們,即使蘇聯無償的給我們,蘇聯能給我們的技術已經不多。

-

在國際上有很多極左,他們到現在都想不通中國為什麼可以在全國一片左的情況下和美國建交。在國內有很多極左,他們到現在都想不通中國為什麼可以在全國一片左的情況下和美國建交。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美國人手裡有我們急需的技術,而蘇聯人手裡沒有,這就是中國人的實用主義。

-

中國開始重啟與西方的貿易往來,有一點可以說明中國是主動的,那就是中國的原油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日貿易都留在停滯的階段,伴隨著中蘇交惡,中國開始向日本出口石油,要知道作為貧油國的中國,石油也是工業化極度匱乏的資源,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打石油這張牌。通過出口傳統的貿易商品和石油,中國換回了外匯,緩解了因為大躍進和三線建設導致的工業發展資本金匱乏問題。

-

中國開始執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前身是一個叫四三計劃的方案,中國開始向西方大規模採買機械設備和技術專利。其中有11套化肥設施,有4套合成纖維設施,此後中國又增加了六套化肥設施,三套合成纖維設施,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和穿衣問題,為我國的計劃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開展鋪平了道路。

-

新時代開啟了。

-

-

5、中國工業化簡史之改革開放。

-

上段講了中國的計劃經濟經過大躍進以後,又迎來了三線建設,最後導致中國的流動性被耗盡。中國事實上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了,那就是重新融入國際市場。

-

在此之前,伴隨著中國計劃經濟的執行,美國被迫在中國周邊留下一些工業據點,用以支撐他的軍事據點,這些東西就被我們稱為四小龍。對於這些據點,美國人給了很低的評價,認為他們發展動力並不是通過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而是單純的調動資源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本進行投入,而這種所謂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但他忘了一點,那就是雁行理論的雁頭是日本,日本人連珍珠港都干偷襲,還有什麼他們不敢幹的事情?

-

日本的傳統勢力認為日本只適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適合發展資本密集型的汽車產業,但對於日本通商省的官員而言,他們才不信什麼狗屁經濟理論,他們要做的就是去嘗試,試錯的結果就是誕生了日本汽車。日本汽車從追隨美國,到趕超美國,最終成為世界汽車業的一霸,以至於今天的小鬼子完全吊打歐洲和美國汽車製造業。儘管美國有廣場協議救場,但日本汽車製造業一直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資本流動性,保證這個國家長期存在。

-

伴隨著日本的產業升級,對於中國紡織業也是重大利好,中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有人說中國是襪子換飛機,問題是沒有襪子你用什麼去換?當時的情況是香港和台灣的GDP加起來就可以和大陸匹敵,你就知道當時的中國到底有多落後了。

-

改革開放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德國大眾和中國的合資企業。德國人第一見到了中國所謂的工業成就,那就是鐵鎚造汽車,廠房髒亂差,工人無紀律,薪酬大鍋飯。第一個拿中國人開刀的是外國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廢止薪酬平均制,廠長、工程師、工人、清潔工的工資被拉開。根據外國管理層的觀察,中國工人每天遲來十五分鐘,早走半小時,工作應付差事,故工人的工資改為計件工資,請假扣工資。中國工人當然不吃那一套,很快洋大人就學會了中國特色的說理,那就是毛、鄧、江(上海市市長)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如何。德國人說,中國人幾乎是一天之內就達到了世界水平。

-

在清朝有一個招商局,一直保留到了1949年以後,招商局向中央提出在靠近香港的地區利用香港的資金、技術、人員、土地,搞外向型經濟,為國家創收外匯。這個靠近香港的地方就是蛇口工業區,就是寶安縣,就是現在的深圳市。1985年,蛇口工業區工業產值7.6億,出口5.5億。

-

1979年,北京東風電視機廠有工人2000人,生產了4.4萬台電視機,生產的電視機供不應求,但最後卻虧損1563萬元。在當時,有一種扯淡的共識,那就是開工廠虧本那是正常的事情,你不虧本,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人民的工廠不以賺錢為第一目的。當時東風廠的廠長想到了給日本人生產電視元器件換點外匯,結果卻意外的遇到日本三洋集團淘汰落後產能,一條黑白電視機生產線。於是東風廠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了這條生產線,結果兩個月生產了2萬台電視,每月賺5800萬元,一年就補平了建廠以來造成的虧損。

-

中國一五建設的重點就是軍工產業,此後的大躍進、三線建設,重點還是軍工,伴隨著援越戰爭的結束,中國的軍工企業突然間就沒有了訂單。很多軍工企業為了求存,開始生產鍋碗瓢盆,有些職工甚至開始養豬、養羊、編籮、編筐,這個時候鄧小平做出了軍轉民的指示。大量的軍工企業開始軍轉民,尤其是三線地區的軍工企業,軍工企業到1990年產值已經達到155億元。船舶行業為祖國對外貿易製造了大量的運輸船,並在此後一路高升,上方無壓力式發展,到今天只有韓國企業還能和中國造船企業拼一拼。

-

改革開放最大的利好,不是上海大眾,也不是深圳蛇口,而是給了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以自由,伴隨著這些企業的發展,為整個中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活力。截止1990年,鄉鎮企業發展到732萬家(前數32萬家),從業人員5571萬,產值7097億,營業收入5679億。1991年8月,朱鎔基講話中提到:中國紡織工業、機械工業產能過剩三分之一。中國自此從投資不足,徹底變成了產能過剩。

-

中國企業經營理念的改變,從原來的思維變為賺錢為第一目的。邯鄲鋼鐵公司、雙星集團、常柴、寶鋼等企業迅速完成了戰略調整,實現了企業轉型。1938年,朱鎔基指出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有三:1、重複建設。2、盲目建設。3、人員膨脹。1998年-2000年,中國下崗了2550萬工人。1999年,中國正式以指令的形式,要求關閉五小企業,也就是村長前面講到的四小、五小、六小企業,為國有企業的產能過剩騰出發展空間。

-

1997年,美國人保羅克魯格曼預言的亞洲經濟發展模式勢必垮塌的預言成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成真了。中國在此前完成了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國企的工人下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開放,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有大量的美元外儲,此時的中國已經從沙土壩變成了不畏風浪的海堤。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東南亞、四小龍的外資開始大量進入中國避險,導致中國持續十年的經濟繁榮。1997年,東南亞哀鴻遍野,中國製造業出口增長22.9%。

-

世界製造中一個新的醜小鴨正在慢慢蛻變,終有一天他會變成天鵝翱翔天空。

-

-

6、中國工業化簡史之重回世貿

-

第一個講中美貿易的特質。

-

中國經歷了很多曲折,走到了今天的發展道路上,今天的經濟和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並無本質的區別。中國的農業還是不能產生資本,甚至連騾馬化也無法實現。中國的工業還是不能產生資本,他處在一個很低的維度。他的商業還是大量的行政壟斷,鹽政、路政連年虧損,反倒是銀行系統因為特殊的金融政策,成為賺錢的利器。

-

中國只能通過與外部貿易,不斷的吸取資金,為這個帝國打氣。用美國人的描述,那就是這個經濟體不是用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辦法來產生財富,而是用大量投入自然資源、人力、財力的辦法維持經濟的增長,而這種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

這裡講一下,中國與美國的貿易發展模式,那就是中國需要美國的資本,有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可以創造資本,事實上創造不了。有了美國的資本,我們就可以不斷的印錢,不斷的擴張經濟的邊界。對於美國而言,他用了很多扭曲價值規律的辦法,進口了很多廉價工業產品,來實現或達到美國壓低美國通脹和變相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目的。比如說美國農業只有一百萬農民,社會生產效率獨步天下,即使如此美國還有大量的農業補貼,進一步壓低他的農產品價格。

-

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美國的通貨膨脹問題,物質守恆,子彈打在美國人臉上他也掛。所以美國人需要一個貿易秩序輸出通脹,輸入通縮。這個輸出通脹,就是把錢轉移到其他國家,比如說中國的超大規模外儲。這個輸入通縮就是中國製造以極低的價格向美國出口,這樣美元就可以保持每年以極低的水平貶值,這個極低的標準是2%。假如沒有中美貿易,美國是不敢大規模擴張貨幣信用的。

-

在2005年,美國就爆發一場抵制中國貨的運動。其中有家人寫了一本書,大意就是抵制中國貨,最後的結論是中國無法抵制。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假設中美貿易突然失控,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有那些?當然是美國本身。計算機價格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增長50%,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你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計算機。其他商品和大宗的價格都會飆漲20%以上,因為市場的成本和企業的利潤需要重新制定價格。而對美出口的加拿大、墨西哥、東南亞將會獲得更多的議價權。聞到味道的投機資本會大量進入食品領域和大宗領域,希望從中分一杯羹,美元神話說不定就算徹底結束了。

-

第二個問題是世貿組織。

-

一戰為什麼打起來?

-

二戰為什麼打起來?

-

都是因為資源的稀缺和分布不均。

-

當時的日本控制了中國經濟,英法有自己的殖民地,美俄發展空間廣闊,最搞笑的就是德國,他要原材料沒有原材料,要市場沒有市場,就一條交通線,蘇伊士運河還控制在英法手中。對於德國而言,除了打仗,沒有其他可以生存的辦法,這就是德國發動世界戰爭的邏輯。為避免世界戰爭的再次爆發,美國人在程序設計上搞了一個自由貿易秩序,這就是世貿組織。

-

中國是最早加入世貿組織的一批國家,就是前面講到的中美之間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7年,中國就參加了世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對了就是讓民國白銀大量外流,最終導致民國經濟崩潰的那個組織。一直到了1995年1月1日,第一版的世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廢止,第二版的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

這一版的自由貿易,說複雜就很複雜,說簡單也就很簡單。

-

1、國民待遇。大意就是外國企業和本地企業一視同仁。

-

2、最惠國待遇。給於一國的特殊優惠,要平等的給於其他所有國家。

-

3、自由貿易。就是無條件的擴大市場准入。

-

4、公平競爭原則。要求成員國不得採取不正當的方法進行市場競爭。

-

5、透明原則。成員國要及時公布政策、法律、市場變化通報世貿組織。

-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單位。美國急需輸出通脹,此時的中國已不是當年1947年的中國,此時的中國產能嚴重過剩,急需國際市場輸出產能過剩。在此後十幾年的時間,中國從中國過剩升級成為世界過剩,中國的鋼鐵產能對於世界需求而言都是嚴重過剩。具體的有溫總理的報告,都是800~1200%的產能過剩。

-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遇到最為強大的敵人就是美國。美國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求中國把汽車關稅降到10%,中國最後把關稅控制到了25%,即使這樣中國國內的汽車都要比美國貴三到四倍的價格。第二個是中國加入了信息技術協定,按照要求取消了信息產品的關稅,但爭取到了五年的緩衝期。第三個是化工產品。美國要求原材料關稅為零,中間體關稅為5.5%,成品關稅為6.5%。中國最後爭取到了協調關稅水平,且爭取到了較長的實施期。第四個問題是農產品。農產品是一個大頭,不管是日本、歐洲、俄羅斯,全世界沒有可以和美國農業相抗衡的國家和組織。而中國的農業是最落後的,比非洲、拉美還要落後。這是中美貿易談判最主要的戰場,一個是關稅,一個是配額,中國最後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第五個問題,總體關稅問題。美國的目標是把中國的關稅定在7%,中國的目標是把中國的關稅定在10%,最後中國把關稅定在了10%,還爭取到了五年的緩衝期。

-

加入世貿組織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在此前的中日貿易中,日本可隨意對中國出口的商品進行制裁,中國隨之進行貿易報復,最後誰贏了?雙方連托帶耗,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雙輸,有了世貿組織,貿易就有了規則,你不能隨意進行干預。

-

可以說,沒有世貿組織就沒有中國製造。中國一直在講調結構,一直講擴內需,1980年,中國外貿占經濟5%,1986年已經提升到了10.4%,1994年達到了21.4%,從2004開始每年都保持在30%以上的比重,2006年一度達到35.4%的峰值。

-

自2009年開始,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出口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980年0.9%,2000年已經提升到了3.9%,2006年達到了8.0%,2010年10.3%,2015年13.8%,2016年13.1%。

-

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產能得到極大的釋放,中國事實上開始了自洋務運動、一五計劃經濟以來的第三輪重化工業化。在這一時期,中國的鐵路從6.8萬公里增長到了12.1萬公里,公路從167萬公里增長到了457萬公里,內陸航運11.9萬公里增長到了12.7萬公里,航班裡程從150萬公里增長到了531萬公里,輸油管道從2.47萬公里增長到了10.87萬公里,萬噸碼頭增長至1723個,煤炭產量增至39.74億噸。

-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口號,最後世貿組織幫中國圓夢。中國從上海、北京、廣州嚴重缺電,到火電裝機容量92363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30486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2008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9657萬千瓦,光電裝機容量2486萬千瓦,中國發電產量達到了57944億千瓦時的峰值。

-

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人發現了很多特徵,一個就是金融推動的工業化發展。現在有一個段子,講的是煙草每年給國家上繳一萬億的利潤云云。其實你把金融行業想像成一個實體,他創造的利潤數倍於中國煙草。中國過去的目標是通過市場換技術,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技術給你了,你根本不會用。很多外資進入中國本身就帶有壟斷市場和惡意收購的目的,在一些領域內,外資事實上已經完成了控制和壟斷。2009年,中國出口信息產品4572億,其中外國獨資企業就佔了3015億。

-

2006年2月13日,國務院以國發〔2006〕8號印發《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分明確目標原則,加快振興步伐;確定主要任務,實現重點突破;制定振興措施,明確工作方向;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政策支持;加強領導協調,發揮協會作用5部分20條。

-

選擇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有重要影響,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顯著效果,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帶動作用,能夠儘快擴大自主裝備市場佔有率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作為重點,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

-

1、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包括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水電站機組、大型空冷電站機組及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等新型能源裝備,滿足電力建設需要。

-

2、開展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的研製,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製造技術。

-

3、以一批大型乙烯項目為國產化依託工程,通過引進關鍵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開發,實現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對二甲苯(PX)、對苯二甲酸(PTA)、聚脂成套設備國產化。

-

4、進行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的研製開發,滿足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需要。

-

5、研製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塗鍍層加工成套設備,實現成套設備國產化,滿足汽車工業和家電等行業發展需要。

-

6、發展大型煤炭井下綜合採掘、提升和洗選設備以及大型露天礦設備,實現大型綜采、提升和洗選設備國產化。

-

7、開發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30萬噸礦石和原油運輸船、海上浮動生產儲油輪(FPSO)、10000箱以上集裝箱船、LNG運輸船等大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機等配套裝備。

-

8、以鐵路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為依託,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使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9、發展大氣治理、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大型環保裝備,以及海水淡化、報廢汽車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設備,提高環保設備研發製造水平。

-

10、滿足鐵路、水利工程、城市軌道交通等建設項目的需要,加快大斷面岩石掘進機等大型施工機械的研製,儘快掌握關鍵設備製造技術。

-

11、發展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滿足重點建設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

12、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改變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滿足機械、航空航天等工業發展的需要。

-

13、發展新型紡織機械,重點對日產200噸以上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高速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高效現代化成套棉紡設備、機電一體化劍桿織機和噴氣織機等新型成套關鍵設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促進紡織行業技術升級。

-

14、發展新型、大馬力農業裝備,提高大馬力拖拉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采棉機等國產化水平和技術檔次,改變目前125馬力以上拖拉機、新型農業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的狀況。

-

15、發展集成電路關鍵設備、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生產設備、電子元器件生產設備、無鉛工藝的整機裝聯設備、數字化醫療影像設備、生物工程和醫藥生產專用設備等,促進裝備製造業全面升級。

-

16、發展民用飛機及發動機、機載設備。

-

在外國人賣給中國的高檔機床上都有這樣一句話:該機器受政府管制,不得用於航空航天、軍事國防工業。這種機床帶有GPS定位,你買來放在什麼位置,生產什麼東西,都是有人監控的。雖然面對外部的嚴密封鎖,但資本家賣絞索的事每天都在發生,中國製造正在茁壯成長。

-

當前中國進口的最主要的兩種商品,一個是石油,一個是晶元。在晶元領域,中國人的辦法就是美國人批評的投資驅動策略,大量的資本被投入晶元行業,大有趕超日韓的趨勢,以至於美國終於坐不住了。

-

這種資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但不可否認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