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miko親莎

問題:該如何學戒?持戒怎樣對戒律發起好樂心?

妙祥法師:如何學戒?對戒律我們的認識應該提高。作為出家人,有戒你就是出家人,沒有戒你就不是出家人,就是俗人,並不在乎你受戒沒受戒。我們有了戒律才能成為佛子,沒有戒律就是魔子。所以說,戒律就是僧人的生命。我們應該如何學戒?就應該以生命來換取戒律。時時提醒自己,隨時為戒律去犧牲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的物資,甚至自己的身體、骨髓、皮肉,隨時都要布施出去。沒有這種決心不算是學戒。有的說:「我能持戒,我不犯。」那只是暫時的,並不是從內心裡去對戒律認可,而且你沒有用生命去換。認為戒律比生命還要重要,這才可以。

為什麼這麼講?佛經有很多持戒的大德為什麼能成就?關鍵就是用生命換取戒律。我們都知道其中有個飲水的例子。因為水裡有蟲,兩個人其中一個人就不喝,有個人就喝了。喝的理由是想見佛,不喝的理由是我得先持戒。其中沒有喝水的渴死了以後生到天上,當喝水的見到佛的時候,佛就故意問他:「你怎麼就一個人來啊?」他說:「兩個人。」佛說:「那個人呢?為什麼沒來?」後來他就講了這個因緣。

佛就呵斥他說:「你雖然見我面如同沒見。不持我戒,在我身邊如同萬里之外。」佛就跟他講,那個持戒的他來了,因為他持戒的功德,死了以後馬上升天變成天人。馬上就來到佛所了,佛給他講法,當時就證了阿羅漢果了。你看看這個因緣。不光是這個,南傳佛教就現在也是這樣,很多很小的一個事情能夠去嚴格持戒去,最後有的臨終的時候就證到初果阿羅漢。

所以我們知道戒律是成就最好的因緣,最直接的,是最殊勝的因緣,也是我們的福報因緣。我們有戒律,不光是正法住世的問題,更主要的,我們能不能成就,就看我們持戒如何。有的說:「不能那麼執著。」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執著不是佛法,持戒不是執著;持戒是破執著,不持戒才是執著。」這四句話希望大家能記住。我再給大家念一遍:「執著不是佛法,持戒不是執著;持戒是破執著,不持戒是執著。」

現在有很多的人就把佛法給顛倒了。用一種不正確的語言來誹謗戒律和持戒的行為,使很多人轉不過彎來,迷在其中。我們修行就是去執著,只有戒律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去破執著。戒律是破執著最好的一個辦法,最直接的。因為我們很多的貪戀,包括財、色、名、食、睡,那都是我們的執著,都是我們的束縛。只有戒律才能把它破除,所以戒律是破執著。不持戒表面是自由、隨便,實際上他是貪戀著享受和貪慾,放不下財、色、名、食、睡。那就是執著,所以不持戒是執著。

這個問題也是很困擾人。原先咱們寶林寺是誰?我閉關前的時候她上山去過,就問過這個問題,她說:「師父,什麼是執著?」我說:「執著不是佛法。」她聽完這一句就走了,第二句也不想聽,回去就跑了。她那時候反對寺院持戒。我說:「執著不是佛法。」第二句還沒說她就跑了。第二句就是說「持戒不是執著」。所以說,光聽到頭一句,她認為找到理論根據了,就不聽人管理,就跑了。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把戒律看成生命,用生命去換戒律。有人說:「我們沒有危險的時候,用不用這麼想?」我們天天都應該這麼想。你天天這麼想,反而就不見得讓你用命去換去了;你要天天不想,有時候還真得讓你拿命去換,因為你必然要接受考驗。你要天天想,實際上你天天在接受考驗,反而不見得讓你真用命去換;你越不想,將來非有一天考驗你不可。一旦考驗你的時候,你就失敗了。所以說,戒律必須用命去換。

「持戒怎樣對戒律發起好樂心?」只有你發願用生命去換戒,我們對戒就會生起極大的快樂,它是一種解脫。因為你不用生命去換戒,你不會從束縛中衝出來,只有你拼了命,才能得到自由。就像一個人關在監獄裡,你想從這兒出去,就是豁出命也要擠出去,不管皮膚受傷,還是損失點衣服,還是皮肉之苦。你拚命鑽出去,你才獲得自由。這個也是這樣。如果你以死來護持戒律、去學戒律、去持戒,這樣戒律就會真正地往心裡扎,而且它會站在主導地位而支配一切,我們就會得到戒律所帶來的清凈。因為戒律是無上菩提之本。

什麼是菩提?那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想得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就得用戒律把自我的「我」字要克服掉。只有克服掉「我」字,你才能和「無人相」相結合,才會生起那種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也就是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生起來的時候,那就是天上天下最清凈的,沒有比它再清凈的。生命在他眼裡已經不成為一個焦點或一個重點,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它只是一種幻境。我們所得到的就是那個無相的菩提心。這種歡樂那不是人間所能有的,只有修行人嚴持戒律,能夠把自己布施出去,而且不再有「我」了,才會有這種歡樂,這種清凈。

不是做不到,只要我們大家能夠常常地以死來護持戒律而不犯,這樣我們就會得到這種歡樂。這種歡樂也就叫菩提心,也叫長遠心。因為這種歡樂它不會退道。我們平時說那個願,實際上就是牙疼咒,說一說,對別人講一講,一轉身就給忘了。有時就想不忘,他也不做主,自己也不做主。只有在戒律的基礎上,我們去發起那個願才是真正的願。那時候我們心裡清凈到一定程度了,願力就會自動發起,他會把自己像虛空一樣布施給所有的眾生。不會說:「我將來給我親屬、給我朋友、給我認識的人、給擁護我的人。」他不會那麼想。不管是誰,只要需要他都可以布施,他那種布施心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說,只有持戒才是我們的根本,大家對戒律應該生起極大的信心。只有持戒才是佛子,不持戒就是魔。

(本文轉載於溯源網站二〇〇六年為寶林寺尼眾開示中第四個問題 http://www.suyuan.org/fbyd/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74四、為何要用生命護持戒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