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通天下

 

明末清初時,「錢莊」、「銀號」才開始陸續出現,特別是分佈在長江下游的沿海一帶,商品貿易特別發達地區。但早期的錢莊經營,仍舊以存款業務為主,再擴大到匯兌業務,接受客戶的現今存款,發出莊票和錢票證明,這時候,已經進步到可以不具名,見票付款,這樣形式已經很類似於現代的現金支票了。最後,家族經營錢莊的規模逐漸壯大,各地錢莊往往相互通氣,這等於是開設各地的分行,方便金錢的提存、信貸、抵押,市場才漸漸活絡起來,也算是中國銀行業的源頭。

山西晉商的資本運作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代,晉南就開始發展了 "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贊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的商業交易活動。大時代憂患歷史的推波助瀾之下,近代中國擁有晉商的誠信厚實,宛如近代猶太人在歐洲嶄露頭角,我們提起山西的錢莊、票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眾所周知,晉商錢莊大多集中在晉南、晉商票號主要集中在晉中先有錢莊後有票號,而且錢莊比票號的產生要早得多。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富可敵國,曾經一度壟斷中國票號金錢匯兌業,事實上,山西省在明清大部分時間都是最富裕的省份。

早期經營票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山西商人,又稱山西幫。由於晉商的信譽卓著,又很團結,商業金融業務一再擴大,包括貿易交易、開設標局、當鋪等金錢業務,康熙時期,全國的二萬多家當鋪中,由山西商人開設的就超過 4 千家。根據史料統計,清代全國排名前 16 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僅僅江山西幾個縣裡的富戶家產加在一起,其財富就超過一億兩白銀,這個數目甚至比當時朝廷國庫的存銀還要多很多,確實是稱得上「富可敵國」了。

我們可以從《中國實業志•山西卷》的記載:「今襄汾縣汾城鎮永德泰錢莊,創建于明萬曆 44 年( 1616 年)」,是最早經營金融資本的商號,相較於山西平遙日升昌票號創建于清朝道光四年( 1824 年)還要早了 208 年。有關資料也說明,晉商錢莊稱雄明清兩個朝代及民國時期長達五百年之久,從清代到民國初年是晉商鼎盛時期,晉商錢莊在中國金融業非常的活躍。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年)僅僅在蘇州這個地方就有晉南錢莊 81 家。

中國錢莊和票號金融功能大致相同,但是錢莊無論在資金規模大、總體數量之多 , 還是運營時間之長 , 都是票號遠遠無法相提並論的,金錢業的資本化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了。當時,晉商錢莊票號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市場,更進一步國際化,將事業推進到了俄羅斯、印度、朝鮮和日本等國,創造了中國貨幣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蹟。

當時晉商與官府關係密切,因此,山西票號不僅承作民間金錢業務,同時,也受政府委託進行金融業務活動。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最終清朝與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喪權辱國,付出極大的賠款,史稱「庚子賠款」。當時朝廷支付各國戰爭賠款,共計 4 5 千萬兩白銀(關平銀,類似一種虛擬銀兩或賠償債務,必須以簽約當時的足色銀價,兌換成列強國家的貨幣,分期 39 年,分別支付),其價值約合當時 7,161 萬英鎊、或是 3.33 億美元等。這項賠償款項也主要是由山西票號匯解(做外匯兌換),由票號把這筆錢匯到英國的匯豐銀行,再由匯豐銀行分別轉交給各國政府。雖然這是不平等條約的恥辱賠款,但也由此可見,票號發展進入國際化業務,亦是達到鼎盛的時期了。

不僅如此,光緒二十年( 1894 年),清朝和大日本帝國,由於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因而爆發了一場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當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清廷海軍的戰備落後以及清廷的賣國投降,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戰爭過後,清廷開始走向衰敗的結局。

然而,我們不可不知的是,其實早在 1840 年鴉片戰爭時期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的經濟生產總值( GDP )占有全球的 33% ,即便是當時最令人敬畏的強權大國:大英帝國,其經濟生產總值( GDP )也不過占有全球的 5% 罷了。雖然我們從歷史可知,經濟大國並不等同於經濟強國,但時至甲午戰爭前中國確實是全世界經濟產值第一的經濟大國,佔有全球 1/3 的經濟生產總值。

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迫不得已和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朝就是在這一次的敗戰條約中割地賠款,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有了庚子賠款的先例,日本食髓知味又要求中國向日本支付 2.3 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然而,中國當時的清朝政府,因為喜愛金、銀,而怕外國人通過海上貿易把中國的金銀運走,這完全是一種守財奴的心理,所以國內經濟呆滯不前。或許這是因為中國金、銀礦產並不是特別豐富,連銅料的挖掘也不夠用,那種珍惜稀有金屬又有恐懼的心理,還可理解,但當歐洲的白銀透過海外貿易不斷的進入中國時,明、清政府也從未思考貨幣改革,放任白銀在民間流通,最後,當船堅砲利的西方海洋艦隊打進中國時,歐洲列強要求的賠款,卻連白銀都不希罕,還要中國轉換成英鎊支付,可見得當時對於中國對於貨幣金錢的概念有多麼貧乏。

更令人扼腕的是,清朝末期,錢莊和票號已是累積實力、逐漸資本化、國際化了,但因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戰亂與軍閥割據,使金融業務就此停滯而倒閉,倖存者亦被後來的銀行所陸續取代。從十五世紀開始,貨幣發展就逐漸的由東風轉向西風了。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話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