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和花道到底有什麼不同?插花就是花藝?剛剛接觸這個行業的新人們經常不明白花藝、插花、花道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今天的這篇文章就來為你揭開這個疑惑。

花藝」,是花卉藝術的簡稱。花藝指通過一定技術手法,花材的排列組合讓花變得更加的賞心悅目,表現一種思想,體現自然與人的完美結合,形成花的獨特語言,讓欣賞者解讀與感悟。

「插花」,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

「花道」,指適當地截取樹木花草的枝、葉、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術,並能給人以藝術和美的享受。

花 藝

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是人們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在人類文化發歷史長河中,插花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但由於它的創作和欣賞都屬即時性的,在攝影和錄像等技術發明之前,只是短暫的藝術表現,所以傳世作品極少,對其始源的考證,只能藉助於地下出土文物或各類史料支言片語的記載。

加之過去極少有人進行考證,故今天要得出確切的結論是有困難的。這裡只把幾種有關起源的論說作一簡介,以供參考。目前,關於插花藝術起源的論述有兩個方面,一是從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來說,另一方面是從插花藝術的起源地來說。

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

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源自供花,另一種則源自民間風俗。

日本插花界認為,日本的插花藝術是從佛前供花發展而來,經過供花→宮庭插花→民間插花這一歷程發展成今日的插花。

花供養是佛教六種供養中的第一位可見佛教供花是非常注重的。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種形式:皿花、拈花和散花。

源於民間風俗這是從廣義的範疇來定義插花,認為插原始形式是從不使從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身(頭)上的花。

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物,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很早就與花為伴。花使人產生信賴、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溝通,人們把花(葉)作為護身符,戴在身上,是可以驅魔祛邪,得以平安。

後逐漸展為一種裝飾,表現自己的美麗迷人,互相贈送以示愛慕和思念。這是一種自發的行為,雖然其中滲有一些迷信色彩,但非因某一種宗教而起,只是人們對冥冥宇宙的不解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晉人陸凱的梅花詩:「折花逢驛使,寄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將友人相贈的花枝,插於盛水器皿中,這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正是插花藝術的起源。而這些都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已有的。

佛教傳入中國較晚,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始聞有浮屠之教(即佛屠),至東漢,天竺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應漢使者的邀請(公元)67年來到洛陽,明帝為他們建築了白馬寺,請他們翻譯經典,才開始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所以,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不能說是源自佛教供花,佛教供花只是插花中一種形式而已。

插 花

「插花」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中國插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於古代漢族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

「花藝」創作在選材、構思、造型等方面,都比插花更加廣泛自由,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覽和比賽場合,它被廣泛應用,造型趨於大型化,很有氣勢,這是插花無法與之相比的。

花 道

「花道」就是適當地截取樹木花草的枝、葉、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術,並能給人以藝術和美的享受。簡而言之即插花藝術。日語中的「生け花(いけばな)」指的就是花道。

與茶道舞道一樣,日本的花道也是源自古中國,並在千百年間融合了本土文化發展至今。傳承到今天,中國的花道藝術簡化成了插瓶花,而日本花道卻發揚成超越自然的美好藝術。

日本地處溫帶,雖然狹長的國土的南端和北端氣溫有很大的差別,但總的說來,氣候溫暖宜人,一年四季的變化十分明顯,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推移,每月都有幾種代表的花卉。這種自然環境培育了日本人民對大自然的對話,是他們的人生觀的反映,也有一定的道理。

花道的由來可以從觀賞及宗教兩方面看。據文獻,平安時代就有室內擺設櫻花的記載。到了十四世紀室町時代的前期還有舉行花會的記載。花會是由公卿貴族,僧侶等分成兩組將自己的插花擺出,評定優劣,進行比賽的一種娛樂性聚會。在評比花的同時,所使用的珍奇的花器也是眾所關心的對象。這種花會到了十五世紀逐漸成為公開的展覽會,是今天日本花道展覽會的雛形。

另一方面,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傳入了「供花」的習慣。鎌倉時代作為佛前的裝飾物有五件器皿叫「五具足」,指香爐及一對蠟台和一對花瓶。到了室町時代簡略為三件,稱為"三具足",即香爐、蠟台及花瓶。古代這種花瓶中端端正正地插著三枝代表佛法、僧的花就"三尊式"這種供花後來逐漸脫離宗教,成了室內的擺設,並發展成為「立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