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 高芳堃

世界範圍內,百歲老人的數量近年來與日俱增。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美國CDC)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自本世紀以來,美國超過100歲的老年人數量增長近44%。中國老年學學會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健在百歲老人比2013年同期增長近10%。面對日趨龐大的老人群體,如何讓他們活得長並活得好,已成為各國重點研究的新課題。

百歲老人增速明顯   

有統計稱,目前全球百歲老人總人數已超過34萬。美國是百歲老人最多的國家,其次為日本、法國、瑞典、義大利等。   

美國CDC最新報告披露的數字顯示,2014年,美國百歲老人的數量從2000年的50281人增至72197人,其中超過80%是女性。雖然百歲老人的死亡率在2000年到2008年間有所上升,但該數字從2008年開始出現拐點,百歲老人預計將在35年後達到約38.7萬。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年公布的數據則顯示,日本百歲以上老人已達61568人,比2014年增加2748人,實現了連續45年遞增。   

在我國,老壽星的人數同樣穩步上升。中國老年學學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健在的百歲老人已達58789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4623人。與美國相同,我國百歲老人也是女性居多,佔總數的3/4,且居住在鄉村的明顯多於城鎮,佔總數的七成。目前,百歲老人最多的三個省份是海南、廣西、安徽。

高齡老人疾病譜發生改變   

美國北岸醫療集團老年與姑息醫學部門負責人瑪利亞·托羅耶·卡尼認為,在19世紀,公眾健康致力於完善凈水及衛生系統,並著力研究疫苗;進入新世紀後,除疫苗研究外,預防意外傷害、提高人類預期壽命等問題都被提上了日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戒煙、環境空氣也漸有改善。所有這些都是長壽老人明顯增多的重要原因。美國杜克大學老年中心高級研究員、美國老年醫學會海瑟·惠特森博士則表示,愈加專業化的疾病預防和保健護理服務,有效延長了老年人以及很多病患的預期壽命。   

上述論文作者、美國健康數據中心徐家全博士(音譯)指出,隨著老人壽命的延長,他們的主要死因也發生了改變。2000年,心臟病、中風、流感、肺炎、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是導致高齡老人死亡的五大原因。到了2014年,心臟病仍是頭號殺手,但死於心臟病的老人比2000年減少了24%;阿爾茨海默病一躍成為美國百歲老人的第二大死因,報告顯示,死於該病的老人比2000年增加了124%;之後的主要死因排位為中風、癌症、流感和肺炎。   

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堃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阿爾茨海默病躍升為高齡老人的第二大死因,有其必然性。因為這種疾病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老年病,年輕人一般不會得。所以,老人年齡越來越大,腦部老化越來越嚴重,患病人數自然也就越來越多。「目前,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是導致我國高齡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隨著我國高齡老人的日益增多,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會越來越高,到時我們也將面臨和美國同樣的問題。對此,我們應當引起重視,未雨綢繆。」

既健康又長壽是終極目標   

「壽命增長了,但活得是否健康呢?」在卡尼博士看來,如何在延長壽命的同時提高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將成為未來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高芳堃表示,從現在起,人們就應當強化「健康壽命」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有質量的健康生存時間盡量長,失去生活能力、卧床的時間盡量短。而做到這一點,應當從胎兒的宮內發育開始,預防疾病、保健工作千萬不能等老了以後再做。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長壽的解讀。   

防阿爾茨海默病,從胎兒期開始。孕婦在孕期就要注意合理補充營養,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等,以免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的發育。青少年時期要多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每天喝杯牛奶。有研究發現,每天喝牛奶的人,認知損害的風險是不喝牛奶者的64%。壯年期則要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呵護好心理健康,學會處理壓力,注意預防慢性病。研究顯示,腦血管病患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是無腦血管病者的1.85倍。中老年時期,要多動腦,勤活動,讀書寫字、養花種草都能降低患病風險。   

防心腦血管病,中年必須警惕。戒煙限酒,40歲以上的人每年都應做一次體檢。日常應多吃熱量較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穀物、高纖維食物、魚、瘦肉和無脂或低脂乳製品等。研究表明,每周進行5天或5天以上的體力活動,每天活動時間不少於30分鐘可以幫助我們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防癌症,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世界衛生組織癌症委員會明確指出,2/3的癌症能預防和治癒,關鍵是通過體檢早發現。不過,常規體檢不易查出癌症,應根據家族史以及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去專科醫院進行檢查。此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有充分證據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口腔、咽喉、食管、肺、胃、結直腸等癌症的風險,應適量多吃。▲ (生命時報記者 李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