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舊新社會交替時,多番舉措提升中國在世界科學界的地位。

疫症是自人類文明出現已經伴隨,在歷史上出現多次瘟疫,多都與動物有關,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鼠疫皆屬之,疫症流行除了造成死亡,嚴重的可以瓦解文明,可見其威力。

至於中國疫症史,我們可從殷墟甲骨文中看到,當時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記載。先秦的《尚書》、《山海經》和《左傳》,都會見到「癘」字,據孔穎達《周易註疏》:「癘疫謂害氣流行,歲多疾病。」

伍連德 (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代抗疫鬥爭中,醫生總在前線治病救人。慢慢發展出隔離措施、檢疫管理、注意飲食及改善環境衛生等去減低疫情擴散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抗疫同時亦造就不少名醫。今次要講的晚清著名醫學家、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就是中國檢疫與防疫事業的先驅。

事情要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講起,中國東北部爆發史上最大鼠疫,先後波及了69個縣市,死亡人數達六萬多人。疫情僅發生一個多月就有近二萬人死亡,並繼續擴散,屍橫遍野。

東北肺鼠疫屍體堆積如山 (網上圖片)

據《東三省疫事報告》記載,追溯鼠疫源頭,是一名在俄國西伯利亞工作的中國男子,染上當地由旱獺傳染的鼠疫,再傳入中國境內。沙俄方面為進一步控制疫情實拖隔離,卻驅趕大批華工出境,導致疫情迅速散播。一時間,長春、奉天、大連、天津、北京、濟南等鐵路、海陸交匯處均遭鼠疫肆虐。

如何控止疫情,成為當時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一道「生死命題」。於是,當時31歲的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被力薦擔負防控鼠疫的重任。伍連德祖籍廣東台山,出生於馬來亞,是首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哈爾濱重災區,疫症嚴重得索性燒掉房屋 (網上圖片)

在伍連德等專家建議下,政府對疫情採取科學的防疫措施。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實施交通管制。跨疫區者必須申請特別批准,民眾甚至軍官都不許隨便走動。伍連德全權接手哈爾濱防疫局,設檢疫所、隔離所及消毒所等部門。各病院中設醫官、庶務、司藥生、看護、巡長等職務。治療不同病情病人,避免交叉感染。伍連德的措施成為了表率,隨後奉天、長春、黑龍江紛紛仿照,建立防疫體系。

在長春採取的隔離措施 (網上圖片)

正在聽取疫症報告的伍連德(右一) (網上圖片)

伍連德又對鼠疫死者解剖檢取病體樣本,經臨牀與細菌學檢驗,提出「肺鼠疫」病理學說,並針對疫情向清廷電函,詳細闡明建立防疫組織的重要性,提出一些重點:包括集中監控流動人口;嚴格管制西伯利亞邊境重鎮滿洲裏與哈爾濱鐵路;提供更多房舍闢設急性病患醫院,建立隔離場所;敦促當地官員提供足夠的經費以為防控之需等等。

在實驗室研究的伍連德 (網上圖片)

伍連德的建議成為了防疫重要方針,通過與鄰近國家交涉取得合作,為最終撲滅疫情創造有利環境。在實行隔離的同時,許多地方開展獎勵捕鼠活動。凡捕一鼠持之警局,給銅圓兩枚,死鼠給銅圓一枚。

在徵得朝廷及地方官紳同意後,伍連德率領防疫部門將轄區內數千具染疫屍體全部火葬,徹底杜絕鼠疫傳染,這在守舊的中國是很難做到。由於各種防疫措施處理得當,不到4個月就成功撲滅這場死亡達6萬、震驚世界的烈性傳染病,指揮這次防疫的伍連德,也因此名揚世界。

清政府高度重視疫情,為了迅速控制疫情,當局不得不提出火葬。長春府太守何子彰親率官員在火葬現場督導 (網上圖片)

為防止鼠疫再度暴發,伍連德在東三省總督贊助建立東北防疫處,平日應診,疫時防治,之後伍連德駐守中國東北防疫、抗疫一線20餘年。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組織召開為期數星期的「萬國鼠疫研究會」,有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的34位醫學代表出席,伍連德當選為會長。各國專家對東北抗鼠疫行動給予極高評價,伍連德更是被冠以「鼠疫鬥士」稱號。

伍連德 (網上圖片)

這次鼠疫防治是中國近代首次最具科學性的衛生舉措,初步確立中國防疫制度,防疫事業也逐步興起。同時催生了中國近代第一部全國性防疫法規誕生,並建立中國首個鼠疫研究所,創建近代中國第一所防疫醫院—濱江醫院,此時,中國防疫水平超過俄、日兩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