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發佈了亞太區小微企業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增長放緩大背景下,中國內地小微企業仍對未來抱有信心,逾七成企業預計2019年將實現業務增長。

該調查於去年11-12月進行,隨機抽訪僱員少於20名的小微企業主或經理人,從亞太區10個主要市場收回3607份問卷,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北京、重慶、廣州、上海、深圳5個城市的764名受訪者參與了調查。

調查顯示,71%內地小微企業預計2019年將取得增長,比去年同期降低了8個百分點,但是高於亞太地區平均值,且高於新西蘭、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內地受訪者中,74%表示2018年的業務已經取得了增長,雖然比前一年減少了6個百分點,但高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成熟市場。

“這反映了內地小微企業具備了能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他們的穩健和持續盈利能力在2018年不明朗的環境下,給經濟帶來了穩定性。”澳洲會計師公會華北區委員會委員吳嘉源表示。

內地企業保持樂觀

超過一半(51%)的中國內地小微企業預計將在2019年增加僱員人數,遠高於澳大利亞的14%和新加坡的32%,但是低於越南的73%、印尼的67%和菲律賓的62%。這三個國家受訪小微企業中,預期2019年業務增長的均超過90%。

“菲律賓、越南、印尼等新興市場的樂觀,反映出過去8到10年,很多生產工廠從中國內地挪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好的溢出效果。”吳嘉源表示。他建議內地小微企業走出國門,和新興市場合作以獲得增長機會。

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不確定性增多影響,除了越南、馬來西亞和新西蘭,其他5個市場的小企業主對2019年宏觀經濟前景的信心全部出現下降。中國內地企業對今年的信心指數爲64,低於去年的77,正好介於發展中市場和發達市場之間。

調查顯示,對未來最爲低落的是香港地區和澳大利亞,信心指數分別只有29和35。全球貿易摩擦是影響企業信心的重要因素,52%的香港地區小微企業相信貿易摩擦將對他們的發展帶來不利,臺灣地區、新加坡和越南的企業都表達出對貿易摩擦的擔憂。

稅收方面,只有11%的中國內地小微企業將稅負作爲影響其發展的制約因素,僅高於香港和臺灣地區,遠遠低於其他市場。該比例在菲律賓和越南分別高達33%和24%,在澳大利亞也達到19%。

對此,吳嘉源解釋稱,這與近年來政府減稅降費方面的努力有關,產生效果。“大陸小微企業在亞太地區算比較幸運,有積極的利好政策環境,能夠減輕小微企業的成本,增加他們的競爭能力。”

據2019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全年,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約1.3萬億元,今年政府還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預期融資容易比例最高

該調查顯示,隨着宏觀政策的調整,中國內地小微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融資、稅收等方面營商環境的改善。

和其他新興市場一樣,中國內地的小微企業對融資一直有着強勁的需求,80%的受訪企業在2018年曾尋求過外部融資,預期在2019年需要融資的企業比例高達92%。

“這說明中國內地和新興市場保持了增長態勢,並對未來抱有信心。”澳洲會計師公會華北區委員會會長陳得強表示,“中國近年來加大政策力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強了小微企業獲得外部融資的信心。”

有34%的受訪內地小微企業預期2019年的融資會較爲容易,這一比例高於受調查的其他全部市場。另外,35%的內地小微企業表示在2018年已經能夠容易地獲得融資,該比例僅低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針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去年人民銀行先後4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融資成本上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在今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清理規範銀行及中介服務收費。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覈機制,激勵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綜合融資成本必須有明顯降低。”

值得關注的是,內地小微企業以直接投資爲主要融資來源的比例達到20%,在各個受訪市場中居於領先。此外,內地小微企業通過P2P、衆籌等金融科技平臺融資的比例高達15%,在各市場中遙遙領先。

在科技應用方面,中國內地企業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其中通過線上銷售賺取超過10%收入的內地小微企業佔比81%、通過移動支付技術賺取超過10%收入的佔87%,都大大超過受訪亞太各市場的平均水平。

陳得強建議,可以利用內地小微企業線上銷售普及率高等特點,通過金融科技、大數據等技術分析和評估小微企業的信譽,幫助小微企業獲得融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