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觀點認為,發動百團大故的決策依據不足,從後果看也沒有達到瑣期目的.因此沒有必要舉行這一故役。而首先是對形勢估計有誤.日軍要進攻西北之說純屬遙言。

其實,發動百團大戰的主要依側只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要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其二是要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和誘降陰謀,制止國內出現的妥協投降傾內.爭取時局好轉。關於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是八路軍領導人最早、最直接的感受.所以早在1940年春天就己基本確定下來要打這一場戰役。聶榮臻在回憶錄中也明確指出:「就是這一次,商定了對正太路進行大規模破襲戰的問題」。這就證明,打破「囚籠政策」,是發動這次戰役決策的最直接的背景和最主要的依據。

關於後一個依據,即全國抗日形勢出現嚴重危機問題,當時中共中央指出的「空前的投降危險」並非危言聳聽。5月以來,日空軍連續三個月對重慶施行猛烈轟炸、宜昌失守(6月12日)、法國戰敗投降(6月22日)、英國屈服於日本的壓力開始封鎖滇緬路(7月18日),國際軍援物資的運輸通道被切斷,這一連串事態使蔣介石頗為恐慌。六七月間,日本侵華派遣軍的代表與重慶政府的代表在香港、澳門進行的「和談」進入緊鑼密鼓階段,並就舉行蔣介石、汪精衛、板垣徵四郎(日本侵略軍總參謀長)三人會談一事達成了初步一致的意見,隨後,日蔣雙方還為板垣赴長沙與蔣商談「停戰」問題交換了備忘錄。後來,日本方面是這樣評論這一段日蔣關係歷史的:「這樣,在1940年6月中旬以後約一個月的期間,曾經是事變行將解決,日中兩國最接近的一剎那。」「中共察覺到日中進行和談的危機,突然發動了『百團大戰』。」(以上引自日本防衛廳戰史室著《中國事變陸軍作戰》)這些事實,難道還不足以說明當時妥協投降傾向已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嗎?

以上所述的兩個方面,是戰役決策的兩個基本點,是決策的主要依據。至於敵人進攻西安的傳聞,沒有成為事實。前總下達戰役預備命令時雖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但也只是從屬於制止投降、力爭時局好轉這一方針的,並非是發動戰役的主要依據。而且,這一情報是來源於延安和重慶(直至9月中央發出的指示中仍在強調),前總在命令中談到形勢時也只是說有這種可能而已。

由此可見,前總組織大破襲戰役的決策依據是正確的,其主要方面是符合實際的。

輝煌的戰績,巨大的影響

1940年8月20日晚,震驚中外的華北大破襲戰拉開了序幕。按照前總的部署,三個參戰集團在任務上作了分工。在重點交通線正太路上,晉察冀軍區負責東段(平定縣以東);一二九師負責西段,一二O師以部分兵力直接配合。在這一重點方向上,前總命令中規定應不少於22個團,其他各線的破襲則由上述三個作戰集團自行組織兵力同時進行,以配合正太線的作戰。其中包括北寧線、津浦路北段、平漢線北段、同蒲路北段、德石路、白晉路、臨屯公路、汾離公路等。由於對正太路以外的各線作戰任務,前總授權由各集團自行部署,因此計劃中的兵力總數當然要大大超過22個團了。這一點,前總的命令中講得很清楚,有的批評說原定22或23個團,一下子變成了百團大戰,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全面的,

百團大戰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是對正太鐵路及其他交通線實行總破襲戰。由於我軍行動突然而迅速,作戰英勇頑強,敵人倉促應戰,損失慘重。正太路的各項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西段陷於癱瘓,其他交通線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我軍還一度攻克了娘子關和井徑煤礦,徹底破壞了一部分礦井設施。戰役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主要任務是繼續擴大對交通破襲的戰果,重點是襲擊交通線兩側的敵人及摧毀深人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取得了重大戰績。這階段中也一度不適當地發動了對幾個縣城及堅固據點的強攻,或久攻不下,或得而復失,給我軍造成一些損失。

經過兩個階段的作戰,使敵人遭到沉重的打擊。從10月6日起,日寇調集重兵先後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報復,我太行區、太嶽區、晉察冀邊區和晉西北根據地隨即展開了英勇的反「掃蕩」作戰,最後至晉西北反「掃蕩」結束,前後歷時三個多月。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抗日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八路軍和決死隊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零6百餘人,偽軍5100餘人,日偽軍被俘1800人,投誠與反正1900人;破壞鐵路474公里,攻奪據點293處;繳獲各種火炮53門,輕重機槍224挺,長短槍5759支,擊毀敵機6架,坦克和裝甲車18輛,火車頭34輛,車廂449節,破壞公路1500餘公里和大小橋樑、隧道、車站、煤礦、倉庫等近300處;解放縣城40餘座(最後鞏固26座)。當然,我軍也做出了重大的犧牲。據統計,我軍陣亡5495人,負傷者約1. 1萬人,失蹤746人,還有幾千人次在戰場中毒.由於敵人在報復「掃蕩」中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使解放區人民的生命財產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百團大戰的巨大勝利,在海內外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的威力。連日寇也驚嘆:所到之處,空室清野,不見居民蹤影,但他們卻在積極幫助八路軍;日軍的作戰動向,都統統報告給八路軍,而日軍對八路軍的情況,卻兩眼漆黑。這是瘋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軍無可奈何的供狀。

當時,八路軍的輝煌戰績和軍民一致的感人事蹟,曾被蔣管區和海外的報刊電臺廣為報道,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政治影響和威望。百團大戰的勝利極大地振奮了人心,使籠罩在大後方的悲觀情緒、失敗情緒和絕望情緒也大為減輕。

當時國民黨當局對百團大戰態度的變化,也頗能說明一些問題。9月4日,蔣介石向朱德、彭德懷發出了嘉獎電.衛立煌在8月26日、28日兩次致電朱德,對八路軍的英勇作戰「至深佩慰」,盛讚:「貴部發動百團大戰,不惟予敵寇以致命之打擊.且予友軍以精神上之鼓舞.」從9月6日至25日的20天中,衛立煌採取了積極行動,命令所部從南線向同蒲路南段之敵進攻.配合八路軍對日作戰.這是從第一次反共高潮結束以來,國共兩軍首次出現的團結抗敵的良好勢頭。可惜.這種局部性的配合作戰行動也因蔣介石的幹預而中止了。蔣介石發現百團大戰的影響非同小可,不久就由喜變憂.不但停止了軍事上的配合,而且於10月20日嚴令國民黨戰時新聞檢查局,以後絕對禁止各種報刊登載『百團大戰」這一名詞及有關新聞,同時他還加緊了在華中反共的步伐.

毛澤東對百團大戰感到興奮,提出還應組織類似的戰役

林彪在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指責彭憾懷說:『百團大戰是大戰現念.」意思很清造.說彭德懷是反對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的。這裡.需要回答的是.」大仗」就一次也不能打嗎?

我認為,從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中肩負的偉大歷史資任來看,發動這次戰役是完全必要的。在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經過三年的廣泛遊擊故爭.已逐步成為華北敵後的抗日主力軍.華北解放以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敵後抗日戰場;迅猛發展的敵後抗日形勢說明.人民遊擊戰爭在擾戰中的地位和作川十分龜要。然而,由於國民黨當局一貫歪曲和貶低中共領導的遊擊戰爭,由於在故爭問題上傳統觀唸的影響,大後方人民和海內外各界人士對於人民遊擊戰爭的特殊地位並不甚瞭解,甚至存有某些偏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八路軍抓住適當時扭發動百團大戰,就不僅僅是個單純的軍事問題了.它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以至對人民的教育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八路軍以實際行勸打破了國民竟當局散佈的共產黨「遊而不擊』」的欺騙宣傳.使全國各界都受到了極大鼓舞.對共產黨八路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直至今日,包括某些站在臺灣當局立場的歷史學家.也不能不承認百團大戰是一次予敵重創的重大戰役,是對抗戰作出了較大貢獻與犧牲的。

第二,人路軍在華北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不久,就組織了打擊日寇的百團大戰,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是為抗日才反摩擦的。這種『擊敵和友」的實際行動.與國民黨的積極反共形成了鮮明對比.不似有利於爭取廣大的中間勢力和國民競軍隊中的愛國官兵.而且有利於制約國民竟當局對抗日的動搖。

第三,百團大戰本身也有力地證明瞭人民遊擊故爭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如果沒有幾年遊擊戰爭的發展基礎.就不可能有組織百團大故的能力,另方面.人民軍隊也不能長期停留在遊擊戰爭的水平上,而應當在實故中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軍政素質.積百力童.提高部隊的運動戰和攻堅戰的能力.以適應未來對敵進行戰略反攻的要求,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待久戰>等著作中講得很清楚:由於抗日戰爭是長期而殘酷的,遊擊戰只有向運動戰發展才能適應這樣的戰爭.也才能解決戰爭的命運。

第四,從總體上講,發動百團大戰並不違背中央制定的『草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在抗戰進入第四年的情況下,戰爭形勢有了新的發展,有利條件下運動戰已經不應當成為種忌諱了,我們從三年來八路軍作戰的些數字來比較,在發動百團大故之前.八路軍在華北共作戰9600餘次.消滅日偽軍(包括斃,傷,俘和投誠)22.67萬餘人(日軍佔13 . 06萬餘人).基本上都是遊擊戰爭取得的戰績.百團大戰雖然戰績輝煌.但遠遠不能與上述遊擊戰爭的總成果相比較.再者.從百團大戰的性質看.它只是一次規模比較大的遊擊戰爭性質的戰役進攻。它投入兵力雖多,但不是集中在一個戰場上,而是跨了幾個省區,分佈在眾多的點線上遍地開花。其中,有相對集中兵力的運動戰,但更多的仍然是採取隱蔽突襲、破路攻堡、伏擊援敵等遊擊戰術,雖然也組織過幾次不適當的對堅固據點的攻堅,但不屬於全局性的問題。如果硬說百團大戰是搞戰略進攻,是不客觀的。1940年9月11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曾指出:不要說百團大戰是大規模的戰役進攻,現在還只是遊擊性的反攻。他實際上是強調了百團大戰的遊擊戰爭性質。

毛澤東是敵後遊擊戰戰略方針的主要倡導者和中共中央軍委的主要負責人,他在百團大戰期間和戰役結束後從來沒有批評過這次戰役,相反,他給彭德懷發電時還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組織一兩次?" 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還向前方各戰略區發出指示:「應仿照華北百團大戰先例,在山東及華中組織一次至幾次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對敵進攻行動,在華北則應擴大百團戰役行動到那些尚未遭受打擊的敵人方面去。」這說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當時對百團大戰是持完全肯定態度的。

百團大戰是「引火燒身」,還是為戰勝必然要到來的嚴重困難準備了條件

長期以來,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即百團大戰過早地暴露了我軍的實力,引起了敵人的重視,從而導致了日軍對解放區實行更殘酷的「三光政策」和更瘋狂的「掃蕩」,造成了1941年至1942年我抗日根據地急劇縮小的空前困難的局面。

這種看法有一定的根據,但引出的結論則有失於偏頗。

首先,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敵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戰績。借用經濟學的辭彙來說,這叫「有形資產」。然而,百團大戰獲得的「無形資產」也是極其寶貴的,這就是華北解放區軍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八路軍戰鬥力的大大提高。

進入相持階段後,華北八路軍在戰爭中得到了迅速發展。1938年底發展到15萬餘人,1939年底增加到27萬人,至1940年百團大戰時發展到近40萬人,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主力軍。連日本軍方也承認:1939年和1940年「為中共擴大勢力的高峯期」.然而,由於部隊中新成分大量增加,與抗日形勢的發展要求就有些不相適應。經過百團大戰,在複雜的戰役準備和戰役實施過程中,各級指揮員都普遍增長了經驗,提高了組織指揮能力。部隊在持續的戰鬥中經受了嚴峻的鍛煉與考驗,政治、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由於在戰役中繳獲多,部隊的武器裝備也得到了改善。地方黨、政、羣各級組織在保證、配合戰役過程中也相應地得到了鞏固與提高.百團大戰之後,人民戰爭的作戰形式又有了新的發展(如地道戰、地雷戰等),集軍事、政治、羣眾、敵工等各項任務於一身的敵後武工隊也迅速發展起來。雖然經過百團大戰部隊在數量上有些減少,但質量是明顯提高了。所有這一切,就為華北敵後軍民克服即將到來的嚴重困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應當指出,1941、1942年抗日根據地嚴重困難局面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說,是相持階段到來,日本侵略者把戰略重心轉向華北敵後,鞏固佔領區這一方針的延續,這也是它堅持貫徹「滿州獨立」,分割華北的既定國策及實施南進戰略的需要。華北資源豐富(特別是日本極缺的煤炭資源),是日本侵略者實行「以戰養戰」的沃土,而且其地理位置介於東北與華中之間,東可控制渤海灣,南可揮師中原取華中,西可圖大西北,在國際上,也是北對蘇聯、南對英、美的戰略要地,因此,日本侵略者是不可能對華北局勢予以忽視的。日軍對華北不斷實施掃蕩和1940年後對其佔領實施愈來愈殘酷的「治安肅正」,也證明瞭這一點。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百團大戰引起了敵人的重視,這也是華北敵後鬥爭進人更艱苦階段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正如上述,這不是根本原因。而且,彭德懷9月25日在北方局高幹會上的報告中,已正確估計到百團大戰勝利的影響可能會使華北的鬥爭更趨於嚴重。他說,「這雖然將增加我們的困難,但可減輕敵人對我大後方的壓力,減少投降的危機。今天的小犧牲,可以免掉將來大的困難」。他還告誡大家「要防止驕傲輕敵」。這一番話表達出一位高級指揮員的預見性、民族正氣和全局觀點,深為感人。1944年4月,毛澤東在總結相持階段以來抗戰的情況時曾指出:「幾年內,我黨開闢了一個廣大的解放區戰場,以至於能夠停止日寇主力向國民黨戰場作戰略進攻至五年半之久,將日軍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圍,挽救了國民黨戰場的危機,支持了長期的抗戰。」彭德懷上述講話和毛澤東這番話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充分說明瞭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抗戰中的重大作用。百團大戰確實是「刺激」了敵人,但刺激也好,不刺激也好,敵人是不會對中國人民發善心的,殘酷的「掃蕩」、「蠶食」、「囚籠政策」、「三光政策」照樣會加到華北軍民的頭上。當然,對敵人的「刺激」也要講點策略,還應有預防手段,這是另一回事。

總之,應當理直氣壯地充分肯定百團大戰。關於這次戰役,並不存在該打不該打的問題,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打得更好,這方面是有一些教訓應當吸取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