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發現:境外志願軍烈士遺骸何所在何時歸

軍史趣聞解放軍報2013-08-07 08:55編輯:劉哲

0

金達萊盛開的土地上,處處埋有志願軍的忠骨

60年前在朝鮮半島上燃起的硝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雙方投入戰爭兵力高達300多萬。在武器裝備水平對比極為懸殊的條件下,雙方對抗激烈,戰爭異常殘酷。

據1953年8月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的統計,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志願軍共斃傷俘敵71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餘人,其中陣亡11.57萬餘人、戰傷22.1萬餘人、失蹤和被俘2.9萬人。

這些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除了少數團以上幹部和部分特級、一級戰鬥英雄被運回國內,安葬在瀋陽、丹東的烈士陵園外,絕大多數長眠在了他們戰鬥並用鮮血浸染的朝鮮大地上。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戰場情況異常複雜、作戰地域不斷改變,要把烈士遺骸送回國內安葬,困難是非常大的。因此,烈士的遺骸基本上是在作戰地區附近安葬的,墓地分佈也極其分散。

戰爭結束後,志願軍烈士遺骸沒能回葬國內,一是因為戰爭期間大量烈士遺體的運回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在「聯合國軍」掌握制空權的情形下也不現實;另外,不回葬國內也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為了使分散在朝鮮各地的志願軍烈士得到妥善安葬,從1953年9月開始,志願軍各部隊陸續啟動犧牲烈士的搬運與烈士陵園修建工作。

1954年5月,志願軍總部專門成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我國政府撥出建設專款,並從國內選派了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人員和雕塑家到朝鮮直接參加陵園的建設。

根據「原掩埋分佈情況就地選擇地址,適當集中修建」的原則,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在朝鮮境內共建起8處中心烈士陵園,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雲山志願軍烈士陵園、價川志願軍烈士陵園、長津湖志願軍烈士陵園、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金城志願軍烈士陵園、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其中,位於平壤以東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目前朝鮮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志願軍烈士陵園。陵園始建於1953年8月,1955年秋初步建成。同年10月,即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五週年紀念日,舉行了陵園落成典禮。此後陵園又進行了擴建,包括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在內的134名志願軍烈士長眠於此。

但是,由於朝鮮地理條件特殊,志願軍作戰地域狹長,最遠時曾推進到漢城和三七線上的平澤地區,以上8處烈士陵園不可能將志願軍烈士全部安葬,仍有很多分葬在朝鮮各地。

1970年,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20週年,根據金日成的指示,並徵得中國政府同意,朝鮮方面補助專款,在平壤兄弟山為志願軍修建了合葬墓。其後,朝鮮還修建了60多個烈士陵園、200多個志願軍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願軍烈士集中安葬。時至今日,仍有新發現的志願軍烈士的遺骨被運往合葬墓,只是名字已經無從考證。

1954年板門店附近,志願軍烈士遺骸首次移交

從1951年7月開始,戰爭雙方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陣地攻防戰。相當一部分志願軍戰士就犧牲在三八線以南的原敵佔區。僅第四、第五次戰役,中朝兩軍的作戰傷亡人數就達到13萬。犧牲烈士的遺體一般就地掩埋,以便戰後妥善安葬。

1953年7月,根據《朝鮮停戰協定》第二條甲項巳款 「在埋葬地點見於記載並查明墳墓確實存在的情況下,準許對方的墓地註冊人員在本停戰協定生效後的一定期限內進入其軍事控制下的朝鮮地區,以便前往此等墳墓的所在地,掘出並運走該方已死的軍事人員,包括已死的戰俘的屍體。進行上述工作的具體辦法與期限由軍事停戰委員會決定之」,戰死者遺骸交接和失蹤人員統計提上各方日程。同年9月,志願軍政治部和軍事停戰委員會向各部隊下達了進入我方非軍事區及敵方非軍事區搬運烈士遺骸的指示。

1954年4月,軍事停戰委員會成立了墓地註冊委員會,專門負責接運與掩埋從敵佔區歸還的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陣亡人員遺骸。時任第38軍副軍長的李際泰受命主持這項工作。

1954年9月1日,交戰雙方陣亡人員遺體的首次交換在板門店附近的東場裏非軍事區進行。中朝按照協議將200具對方陣亡人員的遺骸移交給對方。我方共收到600具遺骸,其中100具是志願軍烈士遺骸。

志願軍老戰士孫佑武曾參與了當年的遺骸接收工作。2006年,他撰文回憶了當時的場景:「整個交接工作都是在寧靜肅穆的氣氛下進行的,既沒有一年前交接戰俘時的那種喧囂與現場控訴的場面,也少見蜂擁而來的記者採訪。出於禮貌,我方還為對方運送屍體的工作人員與卡車司機設置了一個休息帳篷,裡面擺了香煙和飲料。」

他說:「對照我方處理遺骸的做法,敵方有好幾處是不如我們的。例如:裝運屍體的袋子,我方是用防水的軍用雨布作成的,而對方用的卻是紙袋。這一比較,就彷彿是一種無聲的抗議,讓對方感到自愧不如。因此,從第二天的交接工作開始,對方也仿效我們的做法,將其裝屍袋改為膠布袋子。」

「這些歸還的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遺骸,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志願軍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原敵佔區作戰時犧牲的戰友。這部分烈士的遺體已完全腐爛,只剩得一具骨骸。第二類,1953年7月中下旬志願軍發起金城反擊戰後,一舉突破敵25公里的堅固陣地,突入縱深最遠達18公里。在我完成戰役任務撤退時,將犧牲的戰友就地進行了掩埋。這部分人的屍體比較完整,屍肉尚在,但已充水腫脹。上述兩部分人在接收時,大多沒有辨別其身份的材料,在移交名單上僅僅登記為『UNKNOWN』(姓名不詳)。第三類,志願軍戰俘烈士。他們是在『聯合國軍』戰俘營死亡的志願軍被俘人員。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還有敵方早先交來的被俘人員死亡名單可以印證。」

這場大規模的雙方軍事人員屍體交接工作持續了近1個月,於當年9月底告一段落。「聯合國軍」方面送還的志願軍遺體共1萬餘具,當時都掩埋在了位於開城松嶽山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巨大地下墓穴中。此後,陸續又發現了少量志願軍烈士遺骸,都通過軍事停戰委員會移交給我方。

烈士遙望故土,祖國不忘英魂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的傷亡在「聯合國軍」中是最慘重的,共陣亡54246人,另外尚有8100餘人失蹤。美國國防部推測,這些失蹤的美國士兵,估計約5500人埋在朝鮮境內,其餘的在韓國。因此,美國於1996年開始與朝鮮、韓國合作,搜尋並挖掘在朝鮮戰爭中陣亡、失蹤的美軍士兵遺骸。

韓國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國,自然要配合和推動這項工作。2000年4月,韓國國防部開始在非軍事區以南挖掘朝鮮戰爭陣亡者的遺骸。久而久之,在挖掘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等各國軍隊士兵的遺骸。

據韓國媒體報道,2005年,在京畿道加平郡北面花嶽山一帶,共挖掘出朝鮮戰爭期間遺骸52具,其中22具屬中國人民志願軍。2008年3月至6月,在慶尚南道鹹安和京畿道加平等15個地區挖掘出了519具遺骸,其中69具屬中國人民志願軍。截至2012年下半年,韓國共挖掘朝鮮戰爭戰死者遺骸7009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有385具。

為了處理挖掘出的「敵軍」遺骸,韓國政府根據日內瓦協定,於1996年6月在韓國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面沓谷建成朝鮮中國軍人墓地。起初墓地安葬的中朝兩國軍人的遺骸僅為100多具。現在墓地面積已發展到6000平方米。墓地分為1墓區和2墓區。第1墓區安葬著朝鮮人民軍的遺骸,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安葬在第2墓區,有360具。按照韓國的傳統,墓地一般向南安放。而在這裡,烈士的墓地全部朝著北方,據說是韓方特意讓這些客死他鄉的軍人們能夠遙望自己的故鄉。

此次韓國總統朴槿惠提議送還安葬在朝鮮中國軍人墓地的這360具志願軍遺體,並不是韓國政府首次歸還志願軍遺骸。此前,韓國政府還通過朝鮮交還過志願軍烈士遺骸,後於1997年中斷。據統計,1981年至1997年,曾有43具志願軍遺骸通過軍事停戰委員會和板門店將軍級會談經朝鮮交給中國。

新華社駐韓國的一位記者回憶,早在1981年的時候,他就參加過一次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安葬儀式。當時的儀式很隆重。這位烈士的遺骸是美方於朝鮮軍事分界線南側的美軍營地發現的。在遺骸附近還發現「解放華北」「解放西北」紀念章兩枚,私人圖章兩個,分別刻有「南生華」和「羨義」的字樣。

1986年6月,駐韓國「聯合國軍」方面在京畿道楊平發現一具志願軍烈士遺骸。同時出土的還有3枚圖章,其中兩枚骨質,均刻有楷書體「蔣立早」3字,一枚水晶質,刻有篆書體「孫敬夏」3字;哨子兩個,一為電木質,標有「上海製造」字樣,另一枚為鐵質,有「GHYKYAN」字樣;鐵捲尺1條,有「中商出品」字樣;藥瓶1個,有「四野衛」字樣,並有五星圖案。另有武裝帶、銅紐扣、鑰匙環等25件物品。「聯合國軍」方面將遺骨和遺物交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駐開城聯絡處。烈士的遺骨被安葬在開城烈士陵園的合葬墓中,遺物則由抗美援朝紀念館收藏。

1989年5月12日,新華社電告,新近發現的19具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在朝鮮開城的志願軍烈士陵園。這些遺骸是幾位來自美國的歷史學家在韓國砥平裏鄉間發現的。遺骸四周的凍土裡還散埋著志願軍烈士用過的子彈、水壺、牙刷、膠鞋等上百件遺物。新華社在當時的電文中寫道:「這是自朝鮮停戰以來,在南朝鮮境內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骨最多的一次。」

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在從事犧牲軍人遺骸返還和境外墓地維修等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工作。2011年4月,國家民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墓地設施考察和祭掃代表團,赴朝進行了為期8天的訪問。這次訪問為境外中國烈士陵園管理保護和修繕做了前期調查摸底工作,也為出臺我國境外烈士陵園管理實施意見提供了資料。

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程,積極穩妥推進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保護管理長效機制。

緬懷為國捐軀的烈士並負責到底,是一個國家不容推卸的責任!未來的日子裡,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軍烈士魂歸故里,落葉歸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