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有無真知灼見?中國問題過度西化?
www.sinonet.net 2010-03-23北京晨報跟貼 0 條[ 複製鏈接]
  不久前,作為作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的殷謙在博客上撰文表示,「中國知識分子一輩子沒有真知灼見」,並批評中國的文化和文學以及相關的學者和作家。  他在文章中寫到的幾個觀點,比如「很多知識分子的學術生涯沒有意義」、「知識分子最求盈利學術」、「中國文學缺乏信仰」等等,這些觀點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爭論。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夏業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殷謙的這些論點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他一開始就蒙頭蓋臉地批評了所有的知識分子,那麼他的立場何在?他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其實這樣的文章和觀點只是一個純粹的情緒發泄,類似的聲音也一直都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需要更多的具有世界性價值觀的知識分子。」夏業良說。   中國的問題不是過度西化  殷謙在其博客中寫道:「令人難以容忍的是中國這個文化大國如今已經萎縮成文化小國了,並且如此徹底的『媚西』……我想,如果再過幾十年或更久一點兒,中國的傳統文化大概就不存在了。」  對此,夏業良說:「這個觀點是不成立的。中國的問題不是過度西化,而是在過去一百多年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能否學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其實,胡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過全盤西化,後來有人問他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他回答說這是矯枉要過正,實際效果根本達不到。在學習西方上,日本是一個範例,當初日本在文化、學術等方面學習西方,甚至提出過『脫亞入歐』的口號,當時有很多日本人覺得這是在賣國,但事實卻是日本在強大後,日本的傳統文化也傳播到全世界。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中國到底有多少東西是可以拿出來讓世界學習的?」  「真知灼見」一直都存在  在文化之外,殷謙對知識分子也有同樣的批評,他寫道:中國很多「媚西」的知識分子的學術生涯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們的學術還都停留在很淺的地方,一味地「媚西」……也許他們是知識分子,但他們一輩子都沒有真知灼見。  夏業良表示:「我想他所說的知識分子可能是指當代知識分子,至少應該是六十年來的。不可否認,這六十年來,我們的知識分子中肯定存在有著錚錚鐵骨、能夠發出真知灼見的人。和文化思想一樣,知識分子的問題也是西化不夠,不僅是程度不夠,人數比例也不夠,真正奉行世界化價值觀的人還是比較少。馬克思說自己是世界公民,我們知道基本的世界觀是不分國界的。如果說有一些知識分子獨善其身,這個我完全贊同,但是說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這樣,肯定是不對的,雖然能堅持發出自己聲音的人並不是全部,但這種聲音一直都存在,這毋庸置疑。」  其實這六十年來,我們的知識分子中肯定存在有著錚錚鐵骨、能夠發出真知灼見的人。  知識分子的使命從未改變  殷謙批評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利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說:「中國的母體很大,但我們的知識分子都不願去觸摸她的脈搏,也無興趣甚至無視於其中的意義,很多知識分子走的是利己主義道路。」  夏業良表示,在改變社會的問題上,並非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迴避,實際上很多人都做了很好的事情,「說這種話是不負責任的。知識分子的使命就是,看到社會存在某些問題後,為社會進步提出更好、更科學、更有效的建議。我們討論知識分子,需要明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語境之下,特別是這兩年來,不少知識分子都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意見。他們希望通過知識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來改變社會。而提出意見的形式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比如通過文學作品反映或寫文章呼籲等。要改變社會並使其進步,需要每個人踏踏實實地去做,而不是述而不做,哪怕你僅僅是影響身邊的幾個人,也比光否定別人要好得多。」  一部作品好=所有作品都好  作為作家和文藝批評家,殷謙對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也態度嚴苛,他說:我們時代的「作家」是古往今來最多的,也是最高產的,甚至有些還是最有「名」的,但我們時代的「作家」是最無知的,最悲哀的。缺乏意義感是我們時代的作家最嚴重的問題。……當今的文學,作家似乎只記得金錢,而忘卻了藝術。  關於殷謙對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的評定,夏業良表示,六十年來,我們的文學可圈可點的雖然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一些的。有人說中國最好的作家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莫言,我不贊同。我覺得莫言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特別是善於講鄉村故事,但是要和託爾斯泰這樣的文學巨匠相比,他還是有些差距的。  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家,夏業良說:「有一個作家叫李肇正,我很喜歡,他寫都市生活寫得非常好,另外像池莉、王安憶、餘華等,也曾寫過一些好的作品。不過國內的追捧現象太嚴重,一部作品出名後,這個作者的所有作品都被追捧,這是不對的。現在我比較看好網路作家,特別是沒有名氣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束縛,可以寫出很自由、很清新的作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