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堯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紫砂是陶土的一種,世界上產陶土的地方數不勝數,但是紫砂就中國宜興有。紫砂區別於其它陶土的是無論什麼泥,使用中都會隱約有些紫光。而且由於紫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附性,是泡茶最好的選擇。但是現在有不少用化工泥,手拉坯等等冒充紫砂,這些東西做成的杯或壺,不僅不能更好的泡出茶香,而且還對身體有害。

紫砂壺是反映時代風尚的產物,某個時代的品味,規範了它的造型及紋飾。縱觀紫砂壺的歷史演變,一般都表現為由粗趨精、由大趨小、由簡趨繁,復又返璞歸真從簡行事,經歷了古樸、華麗、淡雅的三個階段。它泡的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即使是盛暑時節,所泡之茶仍不易餿。由於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滲入陶質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小編就為大家整理瞭如何從外觀鑒別紫砂壺好壞的方法;

顏色

紫砂的泥主要有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紫泥應紫裏泛青、泛紅,紅泥應紅而不艷,本山綠泥應黃裏發青。由於泥料的配比不同,還可以得到硃砂紫、栗色、海棠紅等,故而紫砂泥也稱「五色土」。純正紫砂的顏色,不論紫色、黃色、紅色或者是兩者之間的顏色都應有玉石般的韻味,其光質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樣,越擦越潤,不能上臘,不能拋光,可參考老玉石的材質效果,材質越稀有、越有價值,因為資源有限。

肌理效果

由於紫砂壺一般不施釉,全靠素麵素心溝通茶人,那麼肌理效果就成了選的外觀標準之一。有的細膩得猶如嬰兒的皮膚,撫之頓生憐愛之情;有的則在生料中拌進熟料,燒成後在壺的表面出現橘皮的效果,稚出可愛。最忌的是那些表面打上人工包漿蠟質顏料的壺。壺內塗了墨汁充茶垢。

造型藝術

紫砂壺的造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非常講究其點、線、面的美感。講究壺體整體的設計完美、新穎,要求製作人員以人為本,加以人性設計。壺體講究氣度,講究合理的壺咀、壺把、壺鈕的功能搭配協調。對於愛壺者而言,首先分清壺的製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壺,觀觀察壺體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構搭配是否協調,這是關鍵,如果是光貨表面是否平滑,咀把過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細、乾淨、利落。

亮色

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汕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蠟打磨上去的。

文字

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劃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聲音

紫砂壺是陶之上品,所以壺的聲音是陶的聲音。一般有兩種鑒別方式:1.一般泡茶以後,聲音沙、啞、沉,不能象金屬聲或者瓷器那麼脆聲,聲音沙啞說明材質透氣性好,內部不結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變味。2.判斷燒制的火候,火候不到位或者有些過的壺,聲音或悶或木,均非上品。

手感

紫砂壺的手感應具光滑圓潤、舒坦,雖有顆粒但很圓潤,紫砂顆粒一般以32目-60目為適宜,通過傳統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機器加工出來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看不夠?點擊頭部紫砂學堂關注我。

看不過癮?那就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zishacourse每天有不一樣的紫砂和茶知識。

歡迎紫砂壺、茶和養生愛好者加我的私人微信號:yihuwang3013(長按可複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