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

  16

  文 |張歆

  雖然如今的商業銀行“躺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但是其雄厚的利潤體量還是支撐其在2018年樓市中繼續“買買買”。

  據《證券日報》記者獨家統計,從目前披露出來的18份A股上市銀行年報來看,截至去年年底,相關上市銀行的自有“涉房固定資產”(含房屋及建築物、在建工程以及房屋裝修)原值接近9000億元,淨值超過6000億元。

  考慮到尚有逾10家銀行尚未披露年報,根據2017年年報來看,這些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產”原值很可能逾在700億元-1000億元之間。也就是說,全部A股上市銀行合計的“涉房固定資產”原值迫近萬億元,而市值保守估計在8萬億元以上。

  上市銀行繼續“囤房” 去年新購置逾150億元

  去年,全國多地樓市“冷清”,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不存在局部的“升溫”數據。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利潤指標多以億元,甚至是千億元爲計量單位的商業銀行,在2018年還是在憑藉雄厚的現金流“囤房”,而且是自用的固定資產。

  《證券日報》記者研讀已經披露的18份A股上市銀行年報注意到,絕大多數銀行在2018年都有新增加的房屋及建築物,合計的購置規模超過150億元;僅2家銀行資產原值未發生變化,部分銀行還有投資性房地產的轉入(或轉出)。其中,有1家國有大行僅新增的資產規模超過54億元;另1家國有大行新增資產超過35億元;有5家銀行新增資產超過10億元。

  除了新增的房屋及建築物,多數銀行去年還有大量的涉房類在建工程。某股份制銀行2018年年報顯示,該行去年在建工程同時包括6座分行新大樓,截至年底大部分在建工程已經轉入房屋及建築物類別的固定資產。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也表示,該行長期資產預付款由2017年年底的105億元升至108億元,該款項“主要是本集團爲購置或建造辦公大樓預先支付的款項”。

  當然,並非所有銀行都執着於“囤房”,部分銀行的選擇是“有進有出”。

  某國有大行2018年購置房屋及建築物35.32億元,出售(處置)同類別資產31.01億元。換句話說,其涉房固定資產雖然有所增加,但更像是一種優化。

  折舊率約爲30% “樓齡”平均超10年

  如上所述,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產近萬億元的原值與7000億元左右的賬面淨值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爲按照相關規定,絕大多數銀行涉房固定資產都是以成本作爲初始價值,並按照一定的速度進行折舊,普遍的每年折舊率在2%-7%之間,其中4%左右的折舊速度爲更多銀行所接受。當然,也有少數銀行將年折舊率上限設定的十分寬泛——接近20%,如果按照上限折舊,上市銀行的固定資產5年時間就可以在賬面上“消失”。

  以某國有大行爲例,截至2018年年末,該行房屋建築物的原值爲1511億元,累計折舊609億元。該行對於房屋建築物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設定爲1.94%-20%,累計折舊率接近40%。

  需要說明的是,工農中建四大行的房產入賬方法有些與衆不同,因爲其上市之前經歷了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和注資,因此其部分固定資產是按照重組時的評估值入賬。例如,多家國有大行2018年年報中做出類似表示,“固定資產按成本並考慮預計棄置費用因素的影響進行初始計量。爲本行股份制改組而評估的固定資產,按其經財政部確認後的評估值作爲入賬價值。固定資產從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次月起,採用年限平均法在使用壽命內計提折舊”。不過,即便是按照較晚上市的農業銀行上市時間計算,四大行固定資產評估入賬後至今也已經超過了9年。

  再以某股份制銀行爲例,截至2018年年末,該行房屋建築物的成本或評估值爲219億元,在建工程近13億元,累計折舊52億元。該行對於房屋建築物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設定爲3%上下,累計折舊率約爲24%,考慮到資產持續增加以及近年來房價走勢影響,該行大部分資產顯然配置於10年以前。

  從記者統計來看,多家大中型上市銀行的累計折舊率(累計折舊/最新一期的成本)在30%左右,其中,個別上市銀行的累計折舊率甚至超過50%,在老牌上市銀行中,即便是折舊率較低的上市銀行,目前賬面涉房固定資產的價值也較原值打了八折;而近年來新上市的城商行目前折舊率較低,但是由於其體量較小,對於行業均值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即便是按照較爲常見的30%以上的累計折舊率估算,相關資產普遍的折舊年限已經有10年以上。

  保守市價約爲8萬億元?“變現”時間窗開啓

  即便是萬億元的原值,當然也遠遠不是這些涉房固定資產目前的全部價值。2016年,曾有上市公司靠賣兩套學區房保殼——買房12年狂賺16倍。

  近年來,監管部門加強了樓市宏觀調控,強調了“房住不炒”原則。但是,在之前10多年時間內,房價已經在經濟快速發展、供需關係轉換、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增長了數倍。因此,即便是今後房價進入穩定期甚至是小幅震盪區間,上市銀行涉房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已經數倍於原值。如果按照10年增長10倍計算,其市值很可能達到10萬億元;即便是保守估計樓市價格漲幅,其合計市值也能突破8萬億元。

  當然,對於上市銀行來說,買樓絕大多數都是爲了自用,或者可以理解爲“另類剛需”。“我們銀行買樓是爲了自用,而且當時銀行內部對於買樓也存在很大爭議,沒想到房價在10年間漲了不止15倍”,某上市銀行原董事長曾對包括《證券日報》在內的多位媒體坦言,而此位資深銀行家個人也一直拒絕進行樓市投資。另據《證券日報》記者此前獨家統計,上市銀行購置固定資產增速最大的年份爲2008年和2009年,這兩年恰逢國際金融危機,國內房價出現過階段性下降。

  由於上市銀行固定資產具有自用非投資屬性,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法只是在固定資產轉爲投資性房產時才能發力。在2017年之前,上市銀行追求的是規模效應和網點擴張,固定資產“變現”的可能性非常低。近年來,上市銀行選擇了收縮人員與物理網點,同時對原有網點進行智能化轉型,銀行物理網點的數量和單店規模有望迎來“雙降”。也就是說,銀行固定資產的轉型與變現迎來新的契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