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德利筆下哈佛和美國高等教育的困境,和中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布萊德利指出,美國人認為,大學校長的使命不僅是教育學生,而且要讓社會變得更好。這似乎也是中國社會對大學校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期許。

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曾公開對學生們說,他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找錢」,他百般不願,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

布萊德利在哈佛觀察到了相似的情況:「找人家要錢對大學校長來說是個要命的工作。募集資金就意味著無休止地閑談,要去拍那些『大款』校友的馬屁。一再獻殷勤、低聲下氣、甜言蜜語、連哄帶騙、曲意逢迎,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伸手向他們討錢。」

他接著寫道:「任何一位可以在支票上寫下七八位數捐款的捐款人,都不屑於與資金籌措辦公室裏的中低層職員打交道,他們只想見校長……捐款的樂趣不僅僅在於你能進入一座刻有你名字的大樓,或是接見一個依靠你提供的獎學金求學的學生。捐款是一項意義非凡的事業,也可以讓你體驗到,哈佛最有權勢的人物不顧顏面來討你歡心的那種令人興奮的感覺。」

對哈佛來說,這些錢帶來了不安、懷疑和衝突。「金錢正在改變哈佛作為一所大學的本質與身份。哈佛如此富有,怎麼還能教導學生,精神生活比對金錢無止境的追求更重要?」這個結論在中國一些高校中同樣適用。

《哈佛,誰說了算》披露了哈佛的種種弊端,但字裡行間難掩作者對哈佛的認同和驕傲。比如,布萊德利在描繪勞倫斯·薩默斯的就職典禮時寫道:「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哈佛把這一儀式稱作『就任』(installation)而不是『就職』(inauguration)。美國總統可以使用『就職』,哈佛校長的歷史比美國總統要悠久,所以應該使用一個早期術語。」

這本書講述了哈佛大學不為外人熟知的一面,它剝去了哈佛校長的神聖面紗,打破了人們對哈佛的盲目崇拜,因此甫一問世,就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但是,這本書無法阻擋美國內外的學生、學者繼續對哈佛大學心存渴望。薩默斯離開之後,哈佛是否恢復了往日的榮光,是否找回了道德與學術精神,只有哈佛人才能給出答案。

這本書似乎也說明,大學的圍牆無法阻隔時代的特質,無論其是好是壞,都會對大學校園的氛圍帶來影響。因為大學的教授、職員和學生也是社會人,而學校高層與政商界之間只有一扇旋轉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