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版:綜合
  •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編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8日 08 版)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汝信

      近一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壯大了教學和研究隊伍,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等等,這些成績令人欣喜,應予充分肯定。但喜中有憂,一是成果雖多,但真正具有重大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作品較少;二是在某些領域還存在一些思想混亂的現象;三是存在學風不正的問題。

      根本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和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關鍵在於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抱什麼態度,歸根到底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誰服務的問題。

      在當今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會受到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這些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以複雜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宣傳、教育以至開展必要的鬥爭,才能牢固佔領並堅守哲學社會科學陣地。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要抓黨的「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需要組織力量展開討論和爭鳴,加強對學術著作的評論,鼓勵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批評,活躍學術空氣,促進學術研究。

      中國作為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僅要有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而且要在國際學術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在人力、物力、資源配置方面要有支持重點,使某些優勢學科能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佔有領先地位。需要把重要的基礎理論研究(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對策性研究,作為重點,力爭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以理論創新繁榮哲學社會科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奇蹟式增長,從一個人均GDP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1/3的貧窮落後國家,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但是,國內有不少人只看到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體制、機制問題,對我國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

      在巨大成績面前出現上述認識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缺乏能夠解釋我國社會經濟現象的自主理論創新有關。國內有人常常以西方主流理論作為參照系,來認識出現在我國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照搬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休克療法」,實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而是以雙軌漸進的務實方式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理論認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必須按「休克療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種扭曲。受此理論的影響,知識界不少人把社會經濟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於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改革所致。不過,按照西方主流理論進行轉型的國家大多出現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少數在轉型中取得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國家,推行的卻都是被西方主流理論認為是最糟的雙軌漸進的改革。

      在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進口替代戰略,少數幾個經濟發展成功的如日本和東亞經濟體推行的則是出口導向戰略,這種戰略當時被認為是錯誤的。

      根據西方主流的轉型和發展理論來進行轉型和發展的國家不成功,而少數成功國家的轉型和發展道路卻違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論,原因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不同、條件不一樣,總結於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現象並以發達國家的基礎和條件為暗含前提的西方主流理論,拿到發展中國家來用,常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缺憾。發展中國家有較為相同的條件、挑戰和機遇。來自我國的理論創新不僅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貢獻,也將有助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願景。

        

      立志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鍾君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指明瞭人類社會必然走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大道的必然規律。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鑰匙。今年是馬克思誕辰198週年,兩個世紀快過去了,一些人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證明馬克思「已過時」。馬克思主義不斷「被過時」,恰恰證明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境界,譜寫了科學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新篇章,彰顯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年輕一代學人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信心和決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系統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的深刻論述、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正確認識、「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新發展理念等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深深紮根於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對、走得好。

      青年學人要立志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努力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研究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做忠實的信仰者,就要信「馬」信「共」,使從事的馬克思主義專業成為神聖事業。做篤定的研究者,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努力做到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做創新的傳播者,就要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肩負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大眾化的重任。做執著的踐行者,就要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實踐當作看家本領,保持定力,砥礪前行。

            

      推動敦煌學發展,為「一帶一路」做貢獻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樊錦詩

      敦煌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敦煌學研究一度發展比較緩慢,國際上曾流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一批著名學者的影響帶動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經過30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學在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從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研究來說,已經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的新階段。目前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採集、存貯、展示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信息,有效地緩解了文物保護與開放利用的矛盾。從敦煌學研究機構和隊伍來說,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水平較高的敦煌學專業人才隊伍,保證了我國敦煌學研究事業後繼有人。從敦煌學研究成果來說,我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諸如語言文學、歷史、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等眾多學科推出大量研究論著,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上述一系列顯著成就,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現在連外國學者也公開承認中國是國際敦煌學的中心。不過我們不能就此滿足,中國學者要主導國際敦煌學的發展,並讓敦煌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傳播、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引起國內外的熱烈反響。這不僅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大戰略,也為敦煌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敦煌文化藝術遺產資源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機遇。敦煌文化藝術遺產有著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背景,是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中亞文化等世界幾大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薈萃的產物,體現了絲綢之路沿線許多國家共有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最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敦煌學作為深化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樑,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關於理論創新、話語建構和新型智庫建設的一些思考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張維為

      中國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發展,震撼了世界。要把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關鍵在於理論創新和話語建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包括以建構中國話語為己任的新型智庫,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樹立信心。中國的發展早已超越了西方理論和話語的詮釋能力。過去30多年,西方對中國政治的預測幾乎都是錯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的誤判除了有意識形態的偏見,還有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顏色革命褪色、「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歐洲難民危機等也進一步打擊了西方的制度自信和話語自信。在這個意義上,推動理論創新,超越西方話語,建構中國話語正逢大好時代。

      第二,明確目標。要建立一套中國本位的、本土的、學術的、同時也是國際化的政治話語敘述,並用中國人的標準和話語對西方和世界事務進行評判。

      第三,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的創新是中國話語建設成功的關鍵。以政治學為例,正因為我們在基礎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所以比較敢於也比較善於與西方理論和西方話語碰撞。

      中國的理論創新、話語創新,從來沒有面臨過如此好的歷史機遇。時代呼喚中國學人的原創性貢獻,也呼喚中國產生具有原創力的學者大師。

          

      進一步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普及與傳播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

      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蘊藏著極其鮮活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和價值追求,如何立足當代,創新發展古代優秀的思想文化,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研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師古而不能泥古,既要回首歷史、積極傳承,又要與時俱進、面向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推動傳統文化走向創新,才能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激發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勇氣和動力。

      傳統文化研究週期長、產出成果慢。但只要沉下心來,「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研究成果就一定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歷史檢驗。為此,應當大力倡導「十年磨一劍」的學術風氣。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會」,以百人團現場競賽的創新形式,調動全國億萬觀眾重溫古典詩詞魅力,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根植在傳統文化和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詩詞大會的成功就在於激活了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精神基因,並從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吸取智慧,增強了中華文明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文化的普及是一門大學問。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問題往往也是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真正優秀的研究者往往也是優秀的普及者和傳播者。需要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走出書齋、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加入傳統文化普及的隊伍,弘揚民族正能量,激發傳統文化內在活力。

      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中,新興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不能簡單用新興媒體取代傳統媒介。傳統媒介與新興媒體各有所長,應當彼此互補、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起適應時代變化的傳播話語體系,準確、快捷、廣泛地傳播傳統文化正能量。

        

      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繁榮法學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懷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發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一理論繼承了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經驗,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寶庫,是黨和國家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法學界應當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意義,認真研究這一理論的科學內涵、基本原則、主要特徵和根本要求,並將其貫徹到法學各專業,推動法學理論創新。

      長期以來,法學界以繁榮法學研究、推動法治建設為己任,把握正確方向,立足中國實際,破解現實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研究成果。但是,也應該看到,法學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照搬西方法學理論話語的傾向。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學界應當增強理論自信,從中國實際出發,研究解決當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問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關係問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問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問題;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內在要求、基本原則、發展方向,等等。法學界有責任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對這些重要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面對日益複雜的法律問題和鮮活的法治實踐,法學學科自身已經很難滿足實踐需要。為此,應當消除學科壁壘,培育新興學科、發展交叉學科,鼓勵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聯合攻關,爭取在重大問題上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壯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給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以巨大鼓舞,指明瞭前進方向。全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體系計劃等陸續啟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教材先後兩次進行全面修訂,教學一線的老師們積極創新形式,用心用情地開展教育教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得到加強、取得明顯成效。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在大學生頭腦裏進行思想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久久為功。加強和改進的落腳點是提高吸引力和實效性,關鍵在內容創新與方法創新並重。從內容角度講,要善於把教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講授與學生的思想關注點有效對接,回應熱點、講透難點、化解疑點。從方法角度講,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把大道理、硬道理講細、講活,做到娓娓論道、循循善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注重引導學生由事實得出結論,從感性走向理性,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立場。一個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既要心中有「真經」,又要教學有「高招」,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領」。其中,內容為王,更具有根本性。只有自己把「真經」讀透了,理解深了,教學纔可能遊刃有餘、出神入化,才能讓學生感到茅塞頓開、醍醐灌頂。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育者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研究,堅定信仰,練好內功。

        

      深化新形勢下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研究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

      深化新形勢下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研究,要充分考慮過往研究所基於的形勢和條件已發生重大改變。一是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國防與軍隊建設走出了長期低水平徘徊的困境,迎來了建設的黃金時期。建設一支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武裝力量,已經成為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二是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變化導致安全結構變化,軍隊肩負的歷史使命也發生重大變化。三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安全空間由三維向多維拓展,信息、網路、太空、電磁頻譜成為國家安全的新領域。

      目前我軍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變革。為深化新形勢下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研究,要重視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加快彌補軍隊正規化建設這塊短板,從習慣於文件管理、會議管理,轉變到遵循法規管理、條令管理的模式上來。二是改革傳統的幹部選拔方式,建立完善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擔當大任的機制,注重到軍事鬥爭準備第一線、從各類重大軍事行動中去尋找、識別、選拔「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三是弘揚中國軍事哲學和戰略文化,締造中國「非對稱」優勢。不能照別人的葫蘆畫自己的瓢,而要通過變革實現自我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形成非對稱,只有非對稱才能形成優勢,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四是注重通過個案推動總體,在戰略約束中積極穩步地完成能量釋放,表現戰略定力。

         

      新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探索與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文

      出生在80年代的新一批青年學者,正在成長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隊伍的一支生力軍。這一代人的特點是,成長、求學、思想成熟的歷程與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高速發展的進程同步。當我們這一代人開始登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舞臺時,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發展的經驗。「80後」學者是中國第一代無需背負「落後國家」心理包袱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事業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視世界同輩。

      新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仍然要虛心學習、研究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基於別國經驗的學術成果,也不能接受西方意識形態下居高臨下的學理說教,更不能數典忘祖。關鍵還是要紮根實踐,下苦功夫,求真學問,以服務於大眾、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家為目標,在生活中尋求真正的研究選題,讓研究工作回歸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來。

      我們以親身的經歷越來越感受到,當代中國實踐是偉大的,對人類文明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獨特的經驗與財富。這正是新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輩、超越西方的現實根基,也是堅定信念、紮根本土的時代源泉。

      如此偉大的成就,新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應研究好、總結好、發揚好,讓中國的經驗影響全世界。青年學人擁有自身優勢,如果能夠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把握時代的潮流,更加有定力、有底氣、有思想,用中國自己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闡釋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以及背後的制度安排,那一定能夠構建中國的學術軟實力。我們已經解決了「捱打」「挨餓」的問題,在一代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持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根本解決「挨罵」的問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