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千禧世代,活在電腦、網路世界的數位原住民,有投資能力、會享受生活、樂於接觸新事物,職涯潛力不斷攀升的金融界新秀。美國華爾街稱他們為「亨利族」(HENRY,High Earner,Not Rich Yet. 指高薪但尚不富裕),靈活、彈性、數位化,就是吸引他們的關鍵字!

 

想當高薪高收入的「亨利族」,是大多臺灣年輕人的夢想!為瞭解亨利族除了上班時間努力提升收入外,到底還偷偷做了哪些理財動作?是如何把高收入轉換成未來的高資產?《遠見雜誌》與「玉山銀行」、「東方線上研究集團」、「遠見研究調查」合作的「2016數位原住民金融力大調查」,也進一步分析高收入年輕族羣怎麼運用他們的收入。

 

收入在前25%的受訪者平均月收在4萬元以上。以此為界線,將前收入前25%者定義為這次調查的「亨利族」,後75%則為「小資族」「青貧族」,並分析高收入族羣,與中、低收入族羣相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特別不同的金融行為。

 

調查發現,亨利族平均每人每年上網投資金額17.4萬元,小資族及青貧族平均數字則為4.9萬元,前者是後者的3倍以上。

 

亨利族對理財的投入,明顯反映在過去一年各項金融動作使用率上。有4成多的亨利族過去1年曾經投資股票,相較之下小資族及青貧族還不到兩成。基金方面過去1年有兩成多亨利族曾經投資,小資族及青貧族僅1成。黃金投資則分別為12%與5%。

 

各類金融動作的數位化程度(意即只使用數位工具從事該項金融動作),兩者差距更明顯。包含轉帳、帳務查詢等基礎性理財,以及股票、基金、外匯等投資理財,亨利族的數位化程度都高出10到20的百分點不等。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亨利族相較於小資族及青貧族,更注意自身的理財與投資,例如股票、基金、黃金與外匯等。同時也有更多消費,例如使用信用卡、或是因國外旅遊而進行外匯兌換等。這些都顯示,亨利族隨著職涯與生涯向上發展,逐漸進入收入高峯期,會牽動各類金融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