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殺掉一人便可挽救全體人類的性命,該不該殺這個人?

漢四百之張子房電瓶車橫穿馬路,大車過路口沒減速,遇難人沒在非機動車道駕駛。只有那個黑色轎車沒任何責任,純是倒黴。

這是事故現場起始的畫面。此文概據網友發布的事故錄象剪制。本文開始引用部分的第一句話是錄象發布的話題。下面的是網友對事故原因及責任的分析,看起來很專業,就轉過來做為此文分析所依據的基礎。

其次說明,遇難者在畫面上的位置至出事前始終未動。

這個畫面看起來一切正常。

問題出現。注意畫面右上:一輛運木材的大卡車,似乎並未減速,正在行駛中。有一個騎著電瓶車的人模過馬路……。另外運木材的卡車開著大燈,應該是天已幕色吧?

注意畫面右上。

右上,卡車沒有減速,避讓,車身開始傾斜。

帶小孩的女子離開電瓶車緊急跳避,且沒顧上電瓶車後座上的孩子。

該畫面中傾倒的大卡車下似乎有火光,或許是由於緊急自動造成的,可見卡車的慣性與自動之間力的作用差之強度。

這裡我好象看到騎電瓶的女人被散開的元木打出去了,但孩子則被埋進了元木下。

此時,卡車似乎是停此了移動,但散開來的元木似乎還未停止運動。注意右上角,騎電瓶車的人,也就是卡車避讓的那個人車子似乎起動要橫過馬路了。

這裡卡車上的元木散開的動力用盡,已經靜止。注意右上那個騎電瓶車的人開始模過馬路離開現場。

假如殺掉一人便可挽救全體人類的性命,該不該殺這個人?

漢四百之張子房電瓶車橫穿馬路,大車過路口沒減速,遇難人沒在非機動車道駕駛。只有那個黑色轎車沒任何責任,純是倒黴。

這裡我們為了分析的方便,將文前的引文移到這裡。

「假如殺掉一人便可挽救全體人類的性命,該不該殺這個人?」顯然是一個「電車難題」。我喜歡稱此類為悖論,以下就依悖論這個用語。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注意此處我沒用「應該」這個詞,而所用的是「可以」的概念。

若依照所謂的電車悖論的思路,大概人們多會傾向於寧殺死那個騎電瓶車模過馬路的那個人,而保住另一個電瓶車上的孩子和那個女人。這種要求可以說是符合人類的情感。電車悖論之所以成之為悖論是因為其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我們在這裡當然也是沒則。或許還好,我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話題探討。

這另外一個話題想必人們已經瞭解了,就是這個電車悖論相關人的思維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說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說完,說複雜,那我們的話題才剛剛開始。

可以說我已經可以斷定,人同時只能進行兩個維度的思維。也就是說人在處理同時發生的多個維度的問題時的能力是有限的(參見:《人的思維同時只能進行兩個維度。文科生白喫,理科生未必不是稱砣!》)。其或許也可以做為電車悖論之所以成為難道的一個拫據。其或正如這個事故一樣。我在此算是給電車難題一個理論的依據吧。(頁此面無法直接輸入,緊急收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