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nfinance

  主持人的話

  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的中小企業發展很具有代表性。以東莞爲例,該市把重點放在了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上。而廣東省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探索一條深具特色的“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服務了珠三角區域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本期一線話題着重關注廣東省近年來的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做法,約請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李思敏、中國建設銀行東莞市分行副行長鮑傑漢以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所所長任志宏研究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作者|《中國金融》記者 植鳳寅 賈瑛瑛

  來源|《中國金融》2019年第5期

  記者:東莞曾被譽爲“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同時創造了全球矚目的“東莞奇蹟”。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銀行東莞市分行在構建特色產品體系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鮑傑漢:2008年後,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成爲東莞發展的主旋律。東莞很適應這種迅速的轉型升級,因爲在這裏,行業門類、產業配套都很齊全,政府也很支持。東莞原來只是“製造”,現在真的是“創造”。因爲單單靠“代工”,沒有創新、自主研發的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的代工廠會逐步失去市場的生存能力,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截至目前,東莞擁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4077家,居全省第一,相當於平均每天誕生高新技術企業5.6家;國家級孵化器98家,引進的省級創新團隊36個,均位列全省首位。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作爲全省普惠性科技金融唯一試點合作銀行,聯合廣東省科技廳在廣州、東莞、佛山、珠海、汕頭、湛江、清遠共7個地市啓動普惠性科技金融試點工作。作爲7個試點城市行之一,東莞市分行於2017年初與市科技局攜手啓動試點工作,同年8月與市科技局簽署普惠性科技金融合作協議,成爲全省首個落實普惠性科技金融合作、首個落地普惠性科技金融專項資金池的試點城市行。建行廣東省分行對接省委、省政府科技創新系列政策和措施,創新推出國內領先的“FIT粵”科技金融綜合服務方案,從融信、融創、融資、融智、融惠、融通六個維度,推出“政府+、創業+、企業+、資本+、私享+、金管+”六大系列產品與服務,並根據政策變化、市場需求更新產品與服務,持續升級推出“FIT粵”2.0、“FIT粵”3.0、“FIT粵”4.0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記者:以東莞爲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哪些特點?融資難的癥結在哪裏?

  鮑傑漢:從我們接觸的企業案例來看,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遇到過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難和貴主要體現在,小微企業抵押資產缺乏導致的申貸困難、銀行貸款審批流程長導致的貸款資金到位節點與借款人實際需求節點不匹配、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惜貸行爲等一系列問題。而融資慢就是,在很多時候,即使銀行想作爲,也面臨着效率問題。舉例來說,一位客戶經理在2011年到2016年服務了13戶客戶。根據我們的測算,一個客戶經理在職期間最多能服務70個企業。而整個東莞市分行,僅有200名客戶經理。面對多如繁星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銀行服務的速度沒有趕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李思敏:在推進“三融合”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尤爲突出。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中介組織之間信息難以高效地整合,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阻礙了三融合工作的推進和深化。一方面,金融機構不熟悉高新科技企業的技術以及應用前景,金融資本控制風險較爲嚴格;另一方面,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含量高,以新能源、新服務、新材料、新商業模式等新興產業爲主,“輕資產、重技術”的特點使其在融資等金融需求上面臨困境,而緊貼科技型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徵的金融服務也相應滯後。

  目前,針對此情況,廣東省級層面建立了三類金融信息服務平臺致力於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但平臺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信息碎片化且滯後,企業納稅、知識產權、科技實力等相關信息散落在不同部門,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掌握、批量獲取相關信息;信息共享頻度較低,存在明顯滯後現象。二是部分信息渠道不暢,科技型企業的資質、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等能夠多維度反映企業科技實力的信息難以獲取,不利於金融機構針對企業特點研發專屬金融產品。三是部分信息需支付獲取成本,一定程度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

  記者:當前廣東省正在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那麼“三融合”能夠分別給銀行、企業帶來什麼樣的積極效用?

  任志宏:建設創新型廣東必須發揮金融、科技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紐帶和催化作用,通過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實現要素重新組合,形成要素組合的新優勢,全要素生產率得到充分提升,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供給制度性支持基礎。

  “三融合”大大提升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並提高經營效益。2018年廣東全省金融業完成增加值7300億元,佔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爲7.5%;實現金融稅收2774億元,佔全部稅收總額的11.74%;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2.01萬億元,同比增長16.9%,比上年高出2.1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3.4個百分點。廣東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功能逐步顯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18年,廣東培育輔導備案及待審發行企業達到255家,推動47家廣東企業在境內外上市,位居全國首位。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超過6200家、管理基金規模2.3萬億元,科技支行達到95家、總行級科技金融中心3家,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

  “三融合”還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截至2018年年末,廣東企業及其他單位本外幣貸款餘額7.93萬億元,其中可喜的變化是製造業貸款投向最爲集中,餘額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6.3%,比上年同期回升3.6個百分點。同時企業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直接融資進一步擴大,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47家、居全國第一,境內IPO融資額佔全國的35%,企業直接融資總額1.16萬億元、同比增長40%。爲了助力民企跨越融資“高山”,廣東一方面大力健全和完善信貸風險補償、融資擔保、貼息等扶持措施,爲中小企業增信,引導正規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民營銀行、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建設,多措並舉幫助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截至2018年年末,廣東民營企業貸款餘額超過3.89萬億元,比年初新增4718億元,佔企業貸款增量比重高達61.8%,提前實現銀保監會提出的“銀行業對民企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目標,爲廣東民企發展注入了金融動力。

  記者:如何在“三融合”過程中把握好科技、金融、產業三者的內在關係?

  李思敏:科技孕育生命,金融助推發展,產業支撐未來。準確把握三者之間的關係,重點要以創新爲紐帶,充分發揮科技驅動和資本驅動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強大動力,實現科技、金融、產業的有效融合。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引導金融機構主動作爲,搶佔制高點、抓住關鍵點、找準結合點、站穩落腳點,不斷創新金融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和路徑,有效服務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不斷加強指導,先後制定《關於科技和金融結合促進創新創業的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廣州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信貸工作支持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配合政府部門出臺《關於金融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發展普惠性科技金融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加強統籌規劃,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8年12月末,廣東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貸款餘額1053.7億元,同比增長27.7%,較年初增加229.5億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貸款餘額419.6億元,同比增長15.9%。

  另一方面,積極構建“工具引導、評估督導、市場輔導”三項機制,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供給。一是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支持。加強定向降準資金投向考覈,推進再貸款再貼現資金增量擴面,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型中小企業。2018年發放再貸款再貼現479億元,同比增長73%。運用再貼現資金帶動小微、民營企業票據融資成本分別下降約32個、37個基點。二是健全信貸政策導向評估督導機制。通過將評估結果納入宏觀審慎管理、金融債發行輔導、政府部門獎補政策等工作,有效發揮信貸政策導向評估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和督導作用。如,廣東省科技廳根據金融機構向科技領域企業投放普惠性小微貸款情況,並以科技信貸政策導向評估結果作爲分配調整係數依據,發放風險補償。三是通過加強市場輔導發揮債券市場功能。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等專項金融債券,拓寬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截至2018年末,廣東省(不含深圳,下同)金融機構已發行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310億元。江門新會農商行在全國首批發行10億元創業創新金融債,目前已發放貸款5.4億元,投向創業創新主體71家。

  任志宏:一言以蔽之,產業是基礎,科技是動力,金融是血液。科技、金融、產業實現高度融合才能加快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三者互動互促才能構成穩定的三角關係。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一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創新鏈,破解“技術孤島”困境。幫助當前科技創新活動擺脫碎片化、孤島化,使科技創新活動與經濟活動脫鉤。使創新成果相互銜接、集成,支撐產業鏈整體發展創新,提升產業鏈的整體創新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二是增強創新鏈完善資金鍊,破解“產業旱地”困境。進一步提升技術進步的外溢行和正外部性,迅速扭轉當前產業發展的產業利潤被擠佔和擠壓的發展趨勢。在產業鏈、創新鏈的不同環節上精準合理地投入創新資金,提高創新資金的使用效率,完善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機制。三是修正資金鍊充實產業鏈,破解“資金泡沫”困境。應以調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關係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引流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一方面抑制資產泡沫,另一方面扶持實體經濟繁榮。

  記者:在推進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的過程中,廣東在銀政合作模式方面有哪些創新?

  李思敏:在推進“三融合”的過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積極聯合相關部門深化銀政合作,發揮“幾家擡”合力,推進科技金融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創新銀政合作模式。加強金融機構與地方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擔保機構合作,完善“八專機制”(即單獨的審批機制、單獨的機構團隊、單獨的准入機制、單獨的考覈機制、單獨的風險容忍政策、單獨的協同政策、單獨的撥備政策以及開發科技信貸產品)的科技信貸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便利企業融資。2018年,廣東運用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撬動金融資源,促成企業融資125億元,通過擔保機構幫扶企業融資226億元。二是開展政銀保合作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例如,珠海市設立4000萬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採用“風險補償基金+銀行+保險”按照4∶2∶4比例分擔風險的合作模式,已爲12家科技型小微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1.9億元。三是深化政銀企對接。例如,人民銀行珠海中支聯合珠海市政府相關部門舉辦5期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洽談會,依託中國銀行珠海分行“中銀科創企業投貸聯動直通車”服務平臺,爲110家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股、貸、債”三位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最終74家企業獲得近7億元融資。

  鮑傑漢:過去建設銀行幹部到市政府掛職鍛鍊大多是在金融局,2017年,東莞市分行首次派遣幹部到東莞市科技局掛職,並建立了日常對接機制,形成了人員互往、信息互通、合作互贏的良好局面。由此積極推進科技創新與金融的結合,累計與東莞市政府、東莞市科技局、東莞市財政局等各級政府及相關管理機構簽署多達5份科技金融業務合作協議,聯合東莞市財政局、東莞市科技局等搭建首個“東莞市科技型企業代償平臺”,合作開展創新型“助保貸”業務,並創造性地提出定義制和事後確認制,縮短了科創企業等候納入政府白名單以及政府事前出具確認享受優惠政策回執的時間。至2018年9月底,東莞市分行納入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池項目1050筆,共計企業691家,合計33億元;2017年以來,共爲589家企業申請貼息4033萬元,實際獲得補貼超過2500萬元,支持企業情況在全市簽約銀行中居於首位。

  記者:從金融科技的角度來看,廣東金融系統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提高對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

  李思敏:近年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以搭建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爲切入點,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提高金融服務產業發展能效。一是推動建設以“數據庫+服務網”爲核心的“廣東省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臺”(“粵信融”)。該平臺通過整合共享全省43個省直部門、21個地級市約1.78億條信息,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準確分析企業信息,刻畫企業信用“面貌”,方便銀行清晰全面準確地瞭解企業信用情況。同時,通過向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政策諮詢、產品展示、融資輔導、供求信息發佈、網上對接等多元化服務,以“信息流”引導“資金流”,充分發揮信用信息價值,有效破解企業融資難題。通過該平臺,絕大部分金融機構最快可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信貸流程,可節約40%左右的時間,大大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2018年,“粵信融”新增銀企融資對接1.38萬筆、金額2256.93億元。

  二是聯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國率先建設推廣廣東省銀政信息e路通系統。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歸集多項企業信息,結合銀行企業賬戶信息,創新銀政信息共享機制,保障信息數據安全傳輸,實現全省20個地市、214家銀行、近2萬個銀行網點100%零成本、短時間便捷接入。截至2018年末,廣東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e路通系統查詢企業工商註冊基本信息及經營情況53.5萬次,系統受理企業賬戶業務申請28.5萬條,其中成功開立企業賬戶27.4萬戶。

  三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該平臺全程在線爲中小微企業辦理應收賬款融資,實現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數字化,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目前,廣東省共有製造業、農業等65條規模供應鏈加入平臺,涉及上下游企業400家,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規模穩步增長。2018年,平臺新增註冊用戶數1160家,新增融資1815筆、金額368.6億元。

  記者: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很大的困難,而其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可能是雙重的,對此怎麼看?

  李思敏:在2018年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穩中有進。截至2018年末,預計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7%,預計“小升規”工業企業8400餘家,穩居全國第一。其中,東莞持續推進“倍增計劃”,廣州、佛山、汕頭開展強企增效試點,發揮系列政策紅利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不過,當前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仍面臨內外部環境壓力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直接融資佔比較低、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等問題。有關部門應主動擔當,積極作爲,着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用足用活稅收扶持政策;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等直接融資,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着力健全政策服務體系,幫助企業擺脫知識產權保護困境;加強政策宣傳與落實,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切實爲科技型中小企業減負增效、升級轉型營造良好環境。

  任志宏:當前經濟形勢低迷,中小企業尤其是科型技中小企業生存異常艱難,一個是面臨着較高的財務投資風險,這是所有中小企業的風險共性;另一個就是極大的科技創新風險,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個性。對於財務投資風險,初創階段的高死亡率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斷裂都會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失敗。而技術創新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於科技創新風險,需要構建收益和風險高度對稱運行的動力機製做支撐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整體氛圍。

  記者:爲推進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

  任志宏:在有效推進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過程中,政府應該發揮有爲政府的角色,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實際探索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方式新路徑,即充分利用創新資源、產業資源,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凝聚社會資本,積極引導市場主體來參與,用各種手段爲科技企業提供技術和資金幫助,發揮好金融資本和技術創新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形成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具體可以在以下方面實現突破和創新。

  一是制度和機制創新。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設計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融合創新發展的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二是優化科技金融服務環境。如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完善科技保險機制、加大保險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投保科技保險的積極性等。2019年初剛剛出臺的廣東“科創12條”有多項突破性政策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其中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政策方面都非常有針對性,如建立企業創新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創投機構信息對接機制,向金融機構、創投機構開放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承擔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企業融資需求相關信息。鼓勵銀行開展科技信貸特色服務,創新外部投貸聯動服務模式,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省財政按其實際投放金額予以一定獎補。省財政與有條件的地級市聯動設立當地科技風險準備金池,對金融機構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投融資業務發生的損失,給予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促進解決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記者: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進口博覽會上宣佈將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科創板的設立又會對三融合產生怎樣的作用?

  李思敏:科創板的設立,顯示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決心,有利於新經濟的發展和新產業的培育。對金融業而言,科創板的設立有助於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豐富金融服務路徑,幫助優質的科創類企業直接對接資本市場,改善企業資本環境,獲得更高效的金融資源。對科創類企業來說,科創板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更完善的金融市場,既有助於加速形成新經濟的產業龍頭,同時也讓企業面臨更嚴格的優勝劣汰過程。科技、金融和產業三者融合發展,離不開諸如科創板此類金融服務平臺的推出和壯大,通過提供更精準有效的金融服務,有助於緊密科技、金融和產業之間的聯繫,完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新路徑,引導金融資源切實流向實體經濟,助推優質的科創類企業發展,並最終實現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任志宏:呼之欲出的科創板旨在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是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作出更爲妥善的差異化安排,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這些根本性變革將對中國的科技創新企業帶來實質性制度性利好,也爲中國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提供製度創新空間和沃土。一是可以提供科技創新所急需的“耐心資本”。當前國內一線創投機構的投資週期一般爲7年以上,部分基礎性產業領域所需投資週期往往更長。如大科學裝置、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芯片等領域。由於研發投入大、週期長、風險也大,國內大多數創投資本的投資意願較小。科創板設立後,可引導長期意願資本投入其中,同時也爲資本市場投資高科技開闢了退出渠道,也會激發資本的投資動力。二是增加資本“黏性”。當前中國創新資金“彈性”有餘而“黏性”不足。在創新的征途中,修成正果需要資本的不離不棄。當前不少創投企業傾向於投資中後期企業,對早期企業的支持明顯不足。科創板對實現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更加深度融合提供了機制性解決方案,會極大提升三鏈融合的實踐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