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生态良好

做有机农业5年,前前后后投资1600多万元,股东换了一个又一个,仍收效甚微,但赤壁这家企业依然坚守不言弃。

艰难中前行,做有机农业有希望吗?3月20日,记者走进赤壁畅健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探讨这家企业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辞去公职,投身有机

邱桂生是公司总经理,萌生做有机农产品的念头,是在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原因,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有机农业,于是辞去公职,做起了有机蔬菜种植和贸易。由于保鲜、存储等难题无法有效解决,生意做得不尽如人意。

蔬菜需要高标准的保鲜技术,那为何不经营耐储存的品种呢?邱桂生把目标转向有机稻米。2014年,邱桂生选定了赤壁市黄盖湖农场一片2000亩的土地,种植有机稻。

做有机农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障,邱桂生开始寻找合作伙伴。与郑少钦的结识,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郑少钦是广东潮汕人,在当地做教育投资,他一直想寻找一块生态良好的基地,为他投资的学校供应“安全大米”。

因为有着共同的理念,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畅健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郑少钦任董事长,负责资金保障;邱桂生任总经理,全面负责生产。

亏了1000多万元,股东换了一个又一个

有机农产品,品质是根本。公司花了100多万元进行土壤改良,调节酸碱度,添加微量元素。借鉴外省经验,采用水稻和莲藕轮作的方式,降低病虫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除虫全靠人工。

公司将土地以7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过来,平整后,划成多个区域,按每亩380元反租给当地农户,实行种子、生物肥料、植保、收割、加工、销售“六统一”。

一些农户尝到了甜头,纷纷把土地流转给公司,2016年,公司流转土地达到一万余亩。

坚守初心,努力就有回报。在邱桂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权威机构的认证报告,报告显示,2000亩水稻和2000亩莲子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农业农村部名特优产品”“14届武汉农博会金奖”等奖状挂满墙壁;基地里,一块巨大的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区公示牌赫然矗立。每每看到这些,邱桂生就倍感欣慰。

谈起有机种植,邱桂生滔滔不绝。然而,一提及收益,他却露出沮丧的神情。他无奈地告诉记者,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有机农产品市场诚信度不高,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远没有得到体现。

按照公司规划,基础设施还需完善,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加工设备必须更新换代,这意味着要继续投入足够的资金。

眼看投资大、回报小,合作伙伴中有人守不住了,相继选择离开,公司的股东换了又换。

“哪怕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所幸的是,作为公司董事长的郑少钦一直鼓励邱桂生,专注做好产品,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有机大米检测

有人闻香识大米,转机出现

去年的武汉农博会上,应当地农业部门推荐,邱桂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展会。

展会上,没有经验的邱桂生静静坐在展台边,看看来来往往的人流。他唯一宣传的手段,就是用电饭煲煮了一锅有机大米,供人免费品尝。

不料,独特的香味引来了有心人。广东知名电商平台“点筹严选”的一位负责人,正在展会上寻觅优良产品。闻到米香,这位负责人眼前一亮,一番询问后,果断决定前往赤壁基地考察。

邱桂生也多次应邀到广东商谈合作事宜。经深入洽谈,双方初步敲定,线上全面推广。邱桂生告诉记者,如果销售情况好,签定合作协议,基地的大米可全部消化。

希望的曙光终于到来,让邱桂生信心倍增。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邱桂生对国家扶持有机产业充满期待。几年前,他曾到多地考察,发现不止是湖北,其他省份的有机企业普遍也做得很艰难。“希望国家进一步重视有机农业发展,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