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博聞財經團隊原創作品,文/東南偏北

  誰也沒想到,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加速洗牌的時代,正在到來!

  01

  3月27日,各大財經網站都被刷屏了。

  昨天,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公佈了新一輪的補貼退坡政策。

  查閱補貼標準文件可發現,新能源車補貼即將出現斷崖式下跌,補貼退坡幅度高達50%。

  此舉意味着,新能源產業即將走出溫室時代,一些批依賴新能源補貼卻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離被淘汰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從2009年開始,中央財政就開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對購買新能源車的車主,給與各種補貼。

  按之前的政策計算的話,車主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最高可以獲得4~5萬的補貼,而新政實施後,不同里程的新能源車,補貼幾乎全面下降,平均退坡在50%以上。

  該政策從2019年3月26日開始實施,其中3月26日到6月25日爲過渡期,在過渡期內最多按2018年對應標準的0.6倍進行補貼。

  除此之外,據媒體報道,目前中國官方已經制定出了新能源車補貼退出時間表,對於新能源車的補貼,最遲將在2020年全面結束。

  對於那些想購買新能源汽車、或想置換新能汽車的人來說,現在就有了兩個重要時間窗口:2019年6月25日和2020年。

  也就是說,在2019年6月25日前購買新能源車,還能夠拿到還算不錯的補貼。等到2020年後,再購買新能源車,就沒有任何補貼了。

  在新政發佈後,來自新能源汽車銷售圈的反應明顯,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他們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不少新能源銷售人士紛紛喊出了“不買就要漲價”的口號,爲了蹭熱點,他們也是夠拼的!

  02

  誰率先走到行業前沿,誰就更具話語權。

  這也是我國要在2009年時,要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補貼的重要原因。

  當然,不光中國,目前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都出臺了相關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

  比如在法國購買新能源車可以獲得電力補助,在日本購買新能源車可以免除新車100%的重量稅和取得稅,甚至個別車輛還有50%自動車稅的見面,還有額外的補助金.....

  你可以說,大家都扶持新能源,那是爲了推動全球環境保護。但根本原因,大夥都心知肚明:

  誰的市場先起來,誰就可以參與更多的行業標準制定,另外,一個行業的崛起,對國家經濟的助推也不容小覷,就好比前幾年的電商,都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中國在這個時間節點,減小對新能源產業的補助,也一定有自己的考量:

  1、我國從2009年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到現在也有了1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對新能源汽車政策扶持,歸根到底是希望在國際上具備競爭力,但長久的讓其在溫室裏成長,也不是個事。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休行看個人”,中國自新能源汽車政策啓動以來,年均增長率高達216%,這個速度已經可以說是極快了。

  但這些,都是在政策扶持的背景下實現的,如果沒有政策補貼了這些企業還混的下去嗎?現在特斯拉已經殺到家門口了,剛好是檢驗國內各大新能源企業的時候了。

  2、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總銷量達到125萬輛,銷量相較去年77萬臺大幅增長。另外根據汽車行業的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的時候,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將突破200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是上去了,但如果相關的基礎配套沒跟上的話,那也只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此次《通知》中,也提到,在未來幾年將陸續補齊國內新能源“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

  除此之外,新能源企業的技術、質量、安全也已成爲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對象,也就是說,現在新能源行業,在國內開始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了。

  削弱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補貼是大趨勢,但這並不能說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不重視了,恰恰相反,唯有讓這個行業走自己的路,纔能有未來。

  03

  呵護,成長,崛起.....

  行業的故事,總是與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有着天然相似。

  老鷹在小鷹孵化出生後,母鷹都會按時叼回小城、肉食細心地餵養和呵護小鷹。但只要等小鷹開始慢慢長大、羽毛漸豐後,就會將小鷹驅逐出暖窩,小鷹也只能被迫離巢單飛。

  正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就像那隻被迫單飛的小鷹。

  現在政府斷了對新能源行業的補助,從短時間內看,會使新能源車企的業績承壓,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會顯著提高新能源企業的競爭。

  顯然,目前國內的新能源行業,仍處在成長階段,前陣子,上海引進的特斯拉更像是國家找來的一個“能打的對手”。未來,國內的車企將像許褚鬥馬超一樣赤膊上陣,真刀真槍與外國企汽車企業過招。

  可以肯定的是,以後絕對會有本土的新能源企業與之相抗衡,這對大衆來說,也是一次絕佳的投資機遇,就像當年“互聯網行業”那般廝殺,最終,造就了現在我國互聯網的盛況,一大波互聯網企業開始崛起。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們希望看到國產汽車企業,在競爭面前,苦煉內功,研發核心技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祝福中國企業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