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博聞財經團隊原創作品,文/東南偏北

  強者恆強,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又一城市,將“馬太效應”展現的淋漓盡致。

  01

  今天(4月1日),每經網的一則報道,讓深圳又火了一把。

  據報道,連接深圳與中山的“深中通道”目前已處在建設中,有望2023年竣工,較此前規劃提前了一年。

  通道將採用“東隧西橋”(在深圳側,工程以隧道方式入海;在中山側,以橋樑方式登陸。)的方式,通車後,從深圳到中山的往來將縮小至20分鐘。

  建設“深中通道”並不是啥爆炸性消息,關注粵港澳區發展趨勢的人,對這一消息估計早已瞭如指掌。

  那爲何現當媒體再次爆出此消息時,還能引發熱議?歸根結底,還是該工程難度係數太高了,其難度係數不亞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所以當消息出來後,不少媒體把該工程稱之爲——震撼世界的超級工程。

  雖然該項目全長僅24公里,但該項目是集“橋、島、隧道、水下互動”爲一身,其中6.8公里的隧道部分,還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雙向八車道超寬混凝土的一項工程,整體的難度係數極大。

  在修建“深中通道”之前,其實也有各方面的代表對深中通道的建設,提出過不同意見。

  在2018年1月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期間,陳建華以廣東省人大代表身份,領銜提出調整深中通道建設方案的建議。在這份書面建議中,陳建華指出:

  東隧西橋方案沒有汲取世界知名航道因限高留下的教訓,不能滿足伶仃航道未來的通航要求。他還指出,海底隧道可全天候運營,橋樑對惡劣天氣適應性差,且橋隧轉換將導致路面後期維護成本高。陳建華希望調整深中通道建設方案,爲廣州的發展留足空間。

  但不久後,陳建華的擔憂被交通廳予以否認,交通廳強調東隧西橋方案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一致認可,不存在重大缺陷,在論證過程中,廣州市意見也得到了充分聽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深中通道”仍採用的是“東隧西橋”的建設模式。

  該來的還是來了,到2023年,又一震撼世界的工程,將在深圳誕生了!

  02

  可能有些人納悶了,怎麼各種大利好都讓深圳給佔了,事實真是這樣嗎?

  當初粵港澳大橋修建時,有媒體評價道:“香港、深圳經濟極有可能迎來再次騰飛”,在粵港澳大橋修建以後,深圳欲修建的“深中通道”和“深珠通道”也先後獲批,至此,深圳的交通格局開始有大幅提高的趨勢。

  而這一切,本質上也只不過是深圳把該得到的,拿回來了而已。

  我們知道,在珠三角有兩大核心城市,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深圳,在國家印發的“十三五”交通規劃中,廣州和深圳同屬珠三角地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交通級別是屬於同一級別的。

  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廣東交通基本還是以廣州爲核心,所以相對來說,深圳跟廣州相比,深圳在交通上是存在明顯“短板”的,而現在,就是到了“補短板”的時候了。

  如果說“十三五”交通規劃使得深圳交通補短板變得名正言順(交通地位上和廣州處在同一級別),那麼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無疑加速了深圳“補短板”的進程。

  在該綱要中,明確提到:

  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爲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爲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文件,算得上我國最高規格的指示了。這份文件對大灣區交通建設的表述意味着:以廣州爲交通單中心的時代結束了,未來十年大灣區交通建設的重點,在“深圳、珠海與港澳”之間,以及“深圳和中山、珠海之間”。

  國家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在1小時通達,連通港澳以及珠江口岸,深圳作爲香港的門戶、連接香港與內地的必經之路,這個優勢將會逐步突出。

  深中通道建成以後,深圳對珠江西岸的經濟建設會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很多人在深圳買不起房子,等深中通道修成後,中山到深圳的通勤時間將縮短至20分鐘,那些在深圳買不起房子的人,將會開始考慮中山以及珠江西岸的其他城市的房子,這無疑對這個區域的經濟會有較大拉動。

  在以前,基本上珠江西岸的經濟,有依賴廣州“老大哥”的心理,甚至有些網友也爲廣州鳴不平,認爲廣州一邊要顧及自己的經濟發展,還要把一半的財政交到省裏來支援周邊的小弟,這對廣州挺不公平的。

  現在深中通道建成後,很明顯,這一“政治任務”也將分到一些給深圳,從國家層面來看,顯然更希望看到廣州和深圳一起去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03

  發達的交通,從來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之所以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很大程度就是爲了實現不同體質下的區域的融合發展,從目前粵港澳地區的交通格局來看,不難看出,深圳和香港已經成爲兩個核心地區,香港是對外的中心,而深圳是連接香港與內地的必經之路。

  隨着深中通道建成以後,粵港澳大橋、深中通道、深珠跨海城軌等重大基建項目,將會成爲成爲珠江海岸東西兩邊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至此,將形成以廣州爲“犄角”,珠海-澳門-香港爲對外節點,中山、東莞、深圳爲連接節點的兩大發展軸線。

  總的來說,隨着珠三角的這些大基建項目逐漸完成,這些城市之間的聯繫必將日益深入,能夠更好的發展自身優勢,最終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力。

  但相對來說,個人認爲最受益的還是這三個城市:深圳、中山和東莞。對深圳來說,補齊了交通地位的“短板”,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對中山來說,相比香港、深圳和廣州,以前廣州對中山的影響屬於“天高皇帝遠”,現在深中通道連接以後,中山、珠海與深圳、香港的連接自然會更密切,中山可以更大可能的得到“輻射”。

  另一個受益的城市將是東莞,東莞本質上可以看做是深圳的一個“後花園”,從汽車保有量來看,在珠江東岸,東莞的汽車保有量是僅次於深圳的,等各基建完成後,粵港澳大灣區的流動性將會加強,通往東莞的人流、資金也會有所加強。

  當然,個人認爲,上述提到的幾個城市中,獲得最大收益的應該還是當屬深圳。除了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粵港澳大橋外,深圳還規劃了蓮塘口岸、大鏟灣海口港岸、廣深港客運專線口岸等6個口岸,我相信,這絕對不會是偶然。

  深圳,這是準備下一盤大棋呀,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