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管弦樂團聯盟2010-2011的統計稱,這期間音樂會演出頻率最高的作曲家依次是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拉威爾、德沃夏克、西貝柳斯、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

演出頻率最高的作品依次是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七交響曲》、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柏遼茲《幻想交響曲》、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兩個名單相比,莫扎特、拉威爾、德沃夏克、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儘管演出頻率進入前10,並沒有作品成為最受歡迎的選項。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作曲家有更廣泛的作品在音樂廳被演奏,說明平均創作質量高。反過來講,穆索爾斯基、柏遼茲和李斯特雖然有作品最受歡迎,但是就那麼幾部常演,大部分票房不佳。

當然,上述只是美國的一個情況,但足以參考。首先19世紀作曲家和作品是我們今天無論在音樂廳還是個人聽得最多的,更接近現代人的感情世界,巴赫等巴洛克及早期音樂不會排在前列。其次少於40分鐘的管弦樂作品是聽得最多的,馬勒、布魯克納等創作的超長作品也靠邊站了。第三,和諧、浪漫、陽光的音樂是聽得最多的,排除了肖斯塔科維奇、興德米特、巴托克……更別說完全不和諧的那些作品。

歌劇、室內樂、鋼琴、合唱作品需要另說,原則是一樣的。


一個交響音樂會的節目單往往由舉辦方和投資贊助方提出,然後再與擔任演奏的交響樂團的指揮進行磋商,從而最終決定所演奏的曲目。一般來說,無論是維也納金色大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還是中國國家大劇院舉行的慶典音樂會,所演奏交響樂基本上都是國際上傳統的經典保留曲目。如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第三田園交響曲》和《第五命運交響曲》以及《第九合唱交響曲(歡樂頌)》;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勃拉姆斯的《學院慶典序曲》;約翰-施特勞斯的系列圓舞曲,如《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金銀圓舞曲》、《閑聊波爾卡》、《啤酒桶波爾卡》;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一八一二序曲》;蕭斯塔科維奇的《列寧格勒交響曲》;哈恰圖良的《馬刀進行曲》;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德與狼》;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圖畫展覽會》;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肖邦的《軍隊進行曲》和《土耳其進行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和《第九交響曲》;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比才的《阿萊城的姑娘》;威爾第的歌劇《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晴朗的一天》;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的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眠》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