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善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比如孔乙己,他沒有知識嗎?有,他懂得茴字的好幾種寫法,懂得禮節,但是,他並沒有把擁有的知識用起來,比如說,幫人寫寫家書,這對他來說應該是輕則易舉的,但他並沒有做。

那些懷纔不遇的人,其實,只是不會使用自己的才華而已,倒不是說他們沒有才華。

以前蘇軾曾經寫過《賈誼論》,說賈誼這個人,空負才學,卻不懂得自用其才,漢文帝是難得的明主了,而賈誼曾經被賞識,最終卻無法施展抱負,這隻能怪罪於漢文帝不識人才和一幫大臣們的嫉妒嗎?

顯然並不是。蘇軾舉例說,賈誼當時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卻想要使漢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的規章制度,採用他的新主張,也太困難了。當時手握大權的臣子中,周勃曾經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經聯合數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裡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又為什麼不去聯合他們,非要和他們對著幹呢?

因為上疏不被採用,所以賈誼鬱積在心,過屈子祠而痛哭,這樣的事情傳到皇帝耳中,難道會是好事嗎?一時不被採用,未必終生不被採用,但自暴自棄,則道路斷絕。所以蘇軾評價賈誼說,「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餘而見識不足。」這並不算是冤枉他。雖然才子是真才子,同情他的命運,但是客觀地剖析,也纔能夠明白問題的癥結。

當今世上仍然有這樣的人,學習了大量知識,但是機械地不知如何運用,「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說起來也並不神奇,因為道理是道理,人生是人生,如果知識不過是從書本轉移到了頭腦,而並沒有促發行動,並沒有去使用,那麼知識的力量,就發揮不出來。

知識改變命運,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很多人相信了,也去實踐,然而他們只是輸入,並沒有輸出和應用,於是,命運依然是那樣。

在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特別快速,如果不持續學習,原有的知識也會過期,派不上用場。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廣為流傳,說的是深圳的一位中年失業男,有二套房,生了二胎,卻遭遇失業,他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其實很簡單,他雖然很勤奮很努力,但是所學的知識卻只限於本企業內部使用,沒有跟上外部社會的發展,所以,也是不能善用知識從而陷入了命運的僵局。


先說說我的觀點:知識無法改變命運。

01.你的知識和能力能應對失業危機嗎?

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春節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則消息,說2017年大學畢業生將近795萬,就業難度又增加。雖然就業那一年容易,但是你有想過為什麼嗎?

過去大學生是稀缺資源,現在大學生是過剩資源。你比搬磚的多了一些知識,有了一張大學文憑,並不能讓你走向人生巔峯,搞不好你的工資還沒有搬磚的人高。

案例二:前段時間,華為裁員事件沸沸揚揚,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則開始幾種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

注意,是清退不退休。

退休還有退休金和養老金,清退是一無所有,想要養老金,自掏腰包。否則中斷,國家不承認,你以後就沒有退休金了。

看到這則消息,你有想過這個問題:你的知識和能力能應對失業危機嗎?

學歷不是優勢,年齡不是資本,知識不是稀缺。我們到底怎麼辦?拼什麼才能在這個殘酷的社會生存下來?

真正要拼的是知識深度,構建知識體系,你纔有可能突出重圍,改變你的命運。

02.你的知識存在什麼問題?

問題一:知識分散,獨立

看到公眾號「與客戶見面之前,要先對鏡子的自己做一個增強信心的手勢」有用,收藏。

刷知乎時,看到「與客戶溝通時,要多提問題,多聽對方說」很不錯,趕緊記下來。

聽同事說「在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時候,要多說這個產生有多好,這樣顧客才願意買」。有道理,寫下來。

翻來你的筆記,你的公眾號,微博,知乎收藏夾,堆積著幾百甚至幾千條知識,你不斷的收集知識,一段時間後,你突然發現,怎麼會有這麼多注意點,學不完。我們絕大數人認為:只要我點了「收藏」按鈕,我就把這個知識點收入囊中了,成為自己的知識了。

事實上,你收集這麼多零碎的知識點,覺得什麼都很新鮮,只不過是因為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罷了。

其實,顧客願意來買你的產品,願意跟貴公司合作,無非看中三點:能力,信心,匹配。顧客覺得你們有能力生產出好的產品;這個好的產生值得信賴;這個產生符合我的要求。

我們人為劃分了很多學科,物理、化學、市場營銷、地理、中文學、藝術、心理學、物流管理、會計······覺得每個專業都是獨立存在,相互沒有關係。就這樣,看起來我們腦子裡有一堆的知識,看起來很專業,但是進入工作,真正上手時,你反而不知道如何用。

在海量的信息時代,你擔心知識會爆炸,覺得自己無法記住這麼多知識,純屬多慮。研究表明,大腦的長期記憶容量其實是無限的。只是你的零散信息太多。無法對信息做出分類,對知識無法進行調用,你才會覺得知識太多,學不完。

你要記住:

爆炸的是數據不是知識,

知識是結構化信息,

知識永遠都不會爆炸。

問題二:天天追求價值觀

「有趣纔是人生最大地財富」、「當一個正能量的人」、「學會寬容」、「做一個遇而安的女子」,「你還沒有成功,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這些文章之所以受歡迎,甚至引發無數人轉發,只是因為它滿足人內心的渴望,渴望成功。

但是,你看了這麼多篇,轉發了這麼多篇文章,並沒有什麼卵用,你還是老樣子,讀完後熱血沸騰,睡一覺接著走老路。因為這些道理都是別人給的,跟你沒有半毛錢關係。就像小時候你還沒有長牙,你媽先把飯菜嚼碎再讓你喫罷了。

如果你覺得「有趣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你就應該想想如何成為有趣的人;如果你覺得「你沒有成功,是因為還不夠努力」,你就應該想想到底該怎麼努力纔有價值,你的努力有沒有問題。

這些文章也許表達了你的價值觀,但是價值觀,人生感悟是根據你的經驗而改變的。沒有能力,只會談價值觀,就跟空中樓閣一樣。沒什麼經歷,談什麼認識?哪來的深刻?裝什麼逼。少點雞湯,多點實幹。少談人生,多點技能。你聽了這麼多道理,讀了這麼多篇文章,還不如去想想這個問題有多少種解決方案來的靠譜。

天天探索價值觀,這是一種病,得治!

問題三:無聊又低水平的摘抄

讀書時,我最討厭語文老師佈置摘抄好詞好句好段作業。直至今天,我都覺得這個作業就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為了完成這個作業,我當時還特意去新華書店買了10多本專門是好詞好句好段的書,然後每次臨時抱佛腳摘抄,一邊抄一邊罵老師:「這抄了有什麼用?老師不會看,我也抄完就忘」。事實也確實如此,每次都寫一個「閱」字。

上大學後,剛開始我也用這種方式閱讀,看到好的句子劃線,做摘抄。然而,一個星期過去,我就完全忘記上週看了什麼書,書裏講了什麼內容,有時候甚至都忘記書名叫什麼。(直到現在我仍舊看到很多人看書就是做摘抄,抄完寫幾句無痛無癢的話,然後沒了。)

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忍無可忍了,狠下心對自己說:「一定要找到原因在哪裡,解決這種低水平的摘抄」。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看書記不住內容甚至記不住書名,看完後腦子一片空白。我發現,從上學開始,老師教我們的學習方法就是:「把一本書從頭到尾,遇到有啟發句子劃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老師說這叫積累素材。

可是這種「閱讀+劃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這種方法引導下,我們讀書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我們們大腦不擅長把記憶孤立的,毫無聯繫的知識。

讀書,讀書,讀進腦子裡,用在現實裏才叫讀書,不然就是繡花枕頭。

03.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如何避免上面所講的問題,在碎片化環境中保持深度思考。答案只有一個:建立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是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找出相關聯繫,並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做出快速反應,提供解決方案,將知識內化成能力。

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放慢速度學習

你買很多書,我也買了很多書;你做了摘抄,我也做了摘抄,但是為什麼你讀完後就是沒有效果,而我可以長久記憶甚至用到現實生活中呢?原因很簡單,我摘抄的不僅僅是名人名言,更多的是讀完後的啟發。

我在看一本書,不是從頭看到尾,有些書我甚至只看了兩―三章節。但是,我仍舊收穫滿滿。因為在看書之前,會先看序言,再看目錄,然後選擇最好興趣或者最需要的先看,最後從頭讀一遍。

看序言,是因為它能告訴我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一個作者出了書,卻無法用1000字左右的文章來表達:這本書到底講什麼內容。一個作者講不清楚自己寫的東西,讀者也不會看懂,這本書不看也罷。

序言看完以後,看目錄。目錄是整本書的框架體系,目錄可以告訴你這本書是如何設計的,作者如何一步步講清楚精華的內容。然後挑自己最需要的或者最感興趣的開始閱讀。

比如春節期間,我約了《認識電影》書評,這本書五百多頁,如果我從頭到尾開始讀,讀一年我可能也不讀不完,甚至邊看邊忘。但是,我通過看《西遊降伏》和《乘風破浪》這兩部影片後,為了能寫出影評,我看了《認識電影》中的故事,表演,構圖這方面的內容,邊看邊回憶電影裏的內容,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相關的圖片,劇照,然後分析。

通過這兩部影片,我知道了電影的故事可以分為:古典模式、現實主義敘事、形式主義敘事、非劇情敘事、神話。。瞭解一部電影裏的構圖分為:覆蓋最強區域還有對比次強區域,構圖的上半部分要比下半部重。。。。兩部影片,我淺顯的懂了電影專業知識。而這種知識我會記得很牢,甚至現在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會試圖分析導演怎麼拍的,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做了摘抄,你不去反覆看,不去思考,就是無用功。這種學習方法無聊,浪費時間,低效率。

我的學習方式是:做了摘抄,反覆看反覆看,(這本摘抄本子我隨身攜帶)直至能背下來。我甚至要求自己這個星期寫文章時,要用到2―3句我摘抄的句子。

你會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是因為你本來讀的書就少,腦子裡的記起來的也少,用的也少。

追求書單沒有任何用處。高考650分的人和250分的人書單基本上是一樣的。書單本身並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信息的數量本身也不能。你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摘抄,但沒有進行二次加工,看似節約課很多時間和精力,可以看更多書,事實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精華的東西給拋棄。

從現實入手,深入突破

李叫獸有一篇爆款文章《為什麼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裏提到一件事,在看神經心理學書籍時看到這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為了這句話他花了n多個小時,要求自己能用5個現象來解釋這句話。

這種學習方式是把理論與生活相結合。我們學習知識,不是為了知識本身而學,而是為了能用起來才學。

春節的時候我在看《鬼怪》,我對於這部劇最後結局:池恩倬轉世是人,還是鬼怪,還是神表示疑惑。自己能力有限,無法解釋,於是我去尋找答案。看到豆瓣有一個網友專門寫了一部關於結局的影評,這部影評有圖有真相,作者又翻了大量關於宗教,基督教,神之類的文章。我看完之後仍舊保持懷疑態度,然後結合她寫出的影評,一邊看一邊分析她的推論是否正確,找相關的資料閱讀。就一部電視劇,我花費一下午時間在研究,做筆記。

這段時間我對什麼神,基督教,教堂之類的東西有了大概的瞭解。如果放在平時,你跟我講這方面地知識,聽完就忘記了。但是現在,因為《鬼怪》這部影片,讓我對哲學,藝術方面的知識有了瞭解。

《鬼怪》影評:《鬼怪》:我想努力一把,抓住這一時的燦爛

知識體系建立,不是讓你成也書獃子,只知道看書,從書中找到答案。事實上,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一個展覽,只要你有心,深入研究你都可以學到新的知識,然後建立知識體系。你學知識,建立知識體系,是為你的工作,學習,生活而服務,不是成為知識的奴隸。

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的知識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更新,填充新的知識,來鞏固知識架構。

就在昨天,經理給我做去年的個人職業考覈,在交流過程中,她問我現在跟3個月前有什麼不同。我思考了1分鐘,組織了一下語言,跟她講了一下我對自己的總結,還有工作的流程與方法。其中講到:有一個文件,有些合作公司需要,有些合作公司不需要,因為需求太多多變,造成我無法及時給客戶。經理問我:哪些公司不需要這份文件,哪些公司需要這份文件,有具體的數據麼?我聽了愣住了,搖搖頭說沒有。然後經理就說:「從你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你確實有在總結反思,但是還不夠深入,你完全可以用一個表格展現出來,告訴我需要這份文件的佔多少,主要是什麼類型的公司。你做一份表格,到時候部門開會時,你就可以分享出來,比你現在告訴我一個有些,絕大數要靠譜多了。

我一聽,很有道理,經理這段話提供了兩個信息點:第一,現在我已經開始上手,對工作內容熟悉樂,要對工作方法進行優化,還需要再深入專業,不能只是完成,還需要整合;第二:為什麼我在總結反思時還不夠深入和全面,缺什麼呢?

根據這段話,我利用休息日對自己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填充了自己的總結反思。

你聽了這麼多道理依然無法過好一生,這個原因很簡單,你只是聽聽而已,沒有走心。一個人能夠時刻保持好奇心,求知慾,並且有復盤習慣,你的知識體系一定會越來越結實。

就像一棵樹,它生命力再怎麼頑強,如果你一直不澆水,不施肥,總有一天也會枯萎。所以你需要不斷填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反思自己的知識體系。

04.知識無法改變命運

金庸小說裏有一段黃蓉教楊過打狗棒心法,原文如下:

黃蓉道:「我師父授你的打狗棒法僅是招式,而你在樹上聽到我說的只是口訣大意。現下我將棒法中的精微變化一併傳你。」楊過大喜,卻以退為進,說道:「這個只怕使不得,打狗棒法除了丐幫幫主,歷來不傳外人。」

黃蓉白了他一眼,道:「在我面前,你又使甚麼狡獪?這棒法我師父傳了你三成,你自個兒偷聽了二成,今日我再傳你二成。餘下三成,就得憑你自己才智去體會領悟。」

你看,即使你知道招數,但是學成什麼樣,要靠你的悟性還有能力了。招數很容易學,內力卻要日積月累,靠自己去修。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構建知識管理並不是單純看書,多接觸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它的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因此,你應該時刻問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

延伸閱讀書籍:

《少有人走的路》

《把時間當作朋友》

《記錄,成為更好的自己》

《知道力》

《定位》

《工作DNA》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是肯定的!

知識應當分二個層面,一是文化方面的,也就是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上的知識,一個是我們從實際工作中學到的知識,有了理論上的知識還不行,還要與實際的工作相結合,也就是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工作中,讓知識變成生產力,讓生產力變成財富,知識越多,就可以創造更多更大的生產力,有了更多更大的生產力,也就會給國家和個人創造出更多更大的財富,有了財富,當然也就改變了命運!

另一個方面就是沒有很多的文化方面的知識,或者說沒讀過很多的書,那這樣的情況也能改變命運嗎?能,也一定能!我們所說的工人出身的技師們,可能就是書沒讀很多年,沒有很深的文化知識,他們在自己在實際工作中也學到了技術,就是我們所說的技術工種,他們用所學到的生產技術,在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也都能做出成績,創作出奇蹟來,也就是每個行業都會有技術精英,拿到國家的層面上來說,那就是大國工匠,無論是上天的火箭衛星,還是下海的航母潛艇,都離不開這些大國的工匠們!這些大國的工匠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給國家創造了財富,甚至是給國家帶來了安全,也就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就是農民在土地上種糧食,那也是要有種糧技術的,或叫生產技術,這些生產技術不需要文化知識,但是必須要有實際的本事的,也就是年復一年的在土地種糧食的實際生產中,積累起來的種糧經驗,才能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中獲得糧食豐收的。

所以我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惑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為什麼人們面對真正的價值之時會如此痛苦呢?因為他們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錯了,他們衡量正確與否,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靠的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從底層上來看,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絕大多數人是「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的不是好壞對錯,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顯得好看……

進而,「表現型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

但是這種本身一點意義都沒有,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一味尋求認同,更不能突顯出你堅持的意義。之所以尋求認同,是因為你不願意放棄一部分安全感,你害怕犯錯,但是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纔是本質,過於尋求安全感則會浪費自己過多的精力,而很難成長,因為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本身並不存在。

你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並且在做,我也認為是正確的事情,跟你一樣在踐行,可能別人比你認識得更清晰,做這樣正確的事情,本身意義不大,因為大家都一樣。甚至別人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那麼則更嚴重了。

也就是說,你正確的程度越大,與此同時,不認同你的人越多,這樣的時候,價值才很大。你很正確,但與此同時,所有的人都很正確,那麼,價值其實可能等於零。

而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你不認同,纔有了我能力提升的機會,所以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我為什麼要感到痛苦和孤獨呢?實在是沒有必要。

李嘉誠年輕時就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當他在學習的時候,別人在玩,那時候他的心裡是驕傲的,而不會因為不被認同而感到痛苦,因為別人在退步,他在不斷進步,難道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麼?

想想這麼多年來,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浪費多少有意義的事情,痛苦矛盾地、折磨自己多長時間了。

但是什麼事情是正確的?這個沒有人可以幫得到你,當你沒有認知能力的時候,即使別人是正確的,並且提醒你了,你未必會去做,這就需要你不斷地去打磨自己的認知能力了。

而且,大多數的痛苦都是幻覺——那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而非永久不變的真相。

堅持正確的事情,也需要勇氣,因為它有時候不一定能夠給你正面反饋,而你仍然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的時候,說明你比別人更有資格獲得成功!


當然會。

知識這個概念其實很寬泛,不要侷限於書本,你在這個社會上懂得的所有事情,其實都可以算知識。

每個人每一天都在通過自己的知識來與別人交際,建立聯繫,提升自己。

打個比方,就算是買彩票,中了大獎,也是知識在起作用,選號需要知識,去店裡買彩票的路上,看紅綠燈,也是知識在引領你,改變你。

更不用說其他了。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一點,不要停止學習,不要停止獲取知識。


我常對年輕人說一句話「Knowledge makes a man unfit to be a slave.」知識使人不適合做奴隸。這句話其實來自於十九世紀美國廢奴運動領袖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

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是第一位獲得舉國承認的美國黑人領袖,在廢奴運動中他是一個巨人般的人物。

道格拉斯1818年生於馬裏蘭州,他的母親是黑奴,父親據信是母親的白人奴隸主。道格拉斯生下後父親就沒有認過他,他用的是母親的姓貝利(Bailey),成年後他將自己的姓改成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由祖母撫養,沒有母愛父愛,他在自傳中說他的母親因為是黑奴,只能偷偷來看他,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他在母親的懷抱中睡著後,醒來母親已經不見了。道格拉斯從小過著奴隸的生活,日子過得很悲慘,嘗遍人間痛苦。

道格拉斯7歲時,被迫與祖母分開,到一個新的莊園做工,10歲那年母親去世,他又被轉到另外一個莊園做奴隸。12歲時,莊園主的太太教他認字,為他打開認識世界的新窗口,但不久莊園主禁止了太太的行為,表示奴隸得到教育後,會不安分。此後道格拉斯就偷著自學,最終成為在當時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黑人作家。

知識讓道格拉斯看到了黑奴走向解放的希望,他在20歲那年終於逃跑到紐約,成為廢奴州中的一員,並在紐約與黑人女友結婚。

之後,道格拉斯出書,創辦宣揚廢奴、人權的刊物,積極投身廢奴運動,爭取黑人權益,成為最重要的廢奴運動領袖。

在歷史上,奴隸的肉體和思想都歸屬於主人所有,無論奴隸要做什幺,首先要得到主人的同意。奴隸一生就只能聽從主人的吩咐做事,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白人害怕黑奴讀書獲得知識,於是用法律禁止黑奴讀書。奴隸的孩子依舊是奴隸,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主人的工具而已。

道格拉斯改變命運的方式就是讀書,通過書本,打開認識世界、認識萬物的通道,將從知識中汲取的養分變成自己的智慧,成為獨立的個體,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樣的。

有一次,我來到華盛頓,在國會大廈(Capitol Hill)裏的一個會議廳的牆壁上看到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的畫像,隨口說出了「Knowledge makes a man unfit to be a slave.」 旁邊的外國人聽到後很驚訝,我一個黃皮膚的亞洲人竟然也知道他。

我把這句話作為slogan印在徽章上,在我辦公室裏隨時都能看到,我也經常把它送給年輕人。

永遠保持學習,永遠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Knowledge makes a man unfit to be a slave.

It makes a man stand taller in the fields. It makes him hold his gaze longer. It makes a thinker of him, and it makes him question.

Knowledge is a rebel maker.

知識使人不適合做奴隸,它使人在田野裏站得更高,使他的凝視更久,使他成為一個思想者,使他產生了疑問。知識是造反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