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853.JPG

法蘭克小時候在鹿港,老家附近常有小販推著攤車賣麵線糊在大街小巷叫賣,小販用柴燒來保溫食物,所以車還沒到,燒木頭的香味就先來了。燒木頭那味道,哎呀,實在難忘,就讓我對燒木頭這回事深深地著迷了。後來年紀漸長常露營,每天晚上不搞個營火,覺得一天的行程都沒做完,入伍前與三五好友在臺北縣坪林闊瀨的那回露營,營火燒多久,啤酒就喝多久,超爽的。

這次蓋房,壁爐是我們的首選,除了滿足法蘭克對燒木頭的癖好,也希望利用熱能當成公共空間的暖爐,因為我們發現,冬天的埔里,比想像中要冷,要凍啊!

臺北最讓我們受不了的,是冬天東北季風吹襲時,那股潮濕的黴味,還有陰雨不斷的氣候。來到埔里,天真的以為,冬天應該比北部暖而且乾燥。經過了二個冬天,發現乾燥是真的,但氣溫一點都沒有比北部溫暖,尤其當合歡山下雪,埔里一樣凍得要命。

為了窮究合歡山下雪與埔里的關係,到Google Earth 從武嶺拉了一條直線到埔里,發現距離竟然只有35公里!同樣距離放在臺北,就是臺北車站到金瓜石的直線距離,兩地這樣地近,也難怪合歡山與奇萊山下雪,山腳下的埔里一定會感受到寒流的威力,這更給了我非裝壁爐不可的理由。因此在設計之初,就請建築師把壁爐考量在內,同時設計一個煙囪管道間,把煙囪的熱能盡量留在室內公共空間。

IMG_8133.JPG

我們決定把壁爐放在降板客廳,這是事前的電腦模擬圖。

IMG_8515.JPG

壁爐與水泥牆壁之間,砌一道磚牆做為緩衝,一方面避免牆壁受熱過度,一方面磚牆與壁爐在視覺上也頗為搭配。

IMG_8516.JPG

磚牆採用火頭磚,這種磚因為在窯燒時離火源最近,表面會有一些窯變。據砌磚師傅說,古早時候火頭磚是廢棄不要的,但近幾年成為室內建材新寵,價錢水漲船高,尤其是磚面有敲出鑿面的磚,更貴。

一般紅磚一塊二元上下,火頭磚價格約為四倍,有雙鑿面的甚至達到紅磚的六七倍。我非常不能理解為何有鑿面的火頭磚要這麼貴,結果師傅現場示範,原來火頭磚窯燒時離火最近,溫度高,質地堅硬,敲磚力道拿捏不好,鑿面還沒敲成,磚就先斷成兩半,損耗極大,才導致有鑿面的磚價嚇死人的高。

IMG_8518.JPG.jpg

砌磚師傅切割磚頭。

IMG_8530.JPG

921地震之前,埔里房子普遍是加強磚造,泥作師傅幾乎都會砌磚。地震後,加強磚造的建物強度顯然不足,1999年之後的新建物幾乎沒有磚牆了,全部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導致埔里會砌磚的師傅越來越少。

師傅說,磚牆有分兩種,一種是以前的磚牆,砌起來再用水泥抹平,從外觀看不出來是磚造,這種隨便砌都沒關係。另一種就是我們壁爐要用,磚面露出的磚牆,叫作清水磚,這種工法注重美觀,磚頭的水平線與磚縫的垂直線格外重要,"很搞剛",會做的師傅已經很少,會做且願意做的就更少了。

IMG_8524.JPG

法蘭克好奇地看師傅打基礎。

IMG_8579.JPG

清水磚注重美觀,放樣很重要,師傅事先在牆上用墨斗放出水平與垂直線。

IMG_8566.JPG

磚砌好,刮除多餘的水泥,再用工具把水泥縫往內壓進去,形成磚頭浮出牆面的效果。

IMG_8574.JPG

砌磚師傅在壓縫。

IMG_8650.JPG

磚越砌越高,連鷹架都用上了,磚牆總高約415公分。

IMG_8789.JPG

我們兩個外行人,以為磚頭是方的,放壁爐的底座應該是方的會比較好做。(請看文章剛開始的電腦模擬圖)

後來才知道大錯特錯,轉角如果不是直角,方角的磚很難砌,反而是圓的比較能夠平均分配,也較為美觀,後來壁爐底座就採半圓形。

IMG_8857.JPG.jpg

磚砌好,過三天讓壁爐進場,兩位師傅遠從新北市新店來埔里,九點抵達工地。

IMG_8856.JPG

兩位師傅以人工把2百多公斤的壁爐搬進房子。

IMG_8838.JPG

開始施工裝煙囪,這是90度彎管。

IMG_8861.JPG

完成的模樣。

IMG_8848.JPG

煙囪穿過磚牆之後,就進入管道間,再以90度彎管轉往向上。

IMG_8849.JPG

一樓管道間向上的角度,這裡剛好也是樓梯間,為半開放空間,希望煙囪的熱能能夠留在室內。

IMG_9135.JPG.jpg

煙囪從二樓天花板穿出,一路爬到超過水塔間的高度,以利排煙。

IMG_8843.JPG.jpg

新爐來還不能煮東西,必須先試燒50小時。

IMG_8854.JPG.jpg

 柴火點燃,望著火苗竄燒的姿態,我看到傻了,但在5月天,這樣燒真的太熱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