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奔馳女車主的哭訴,是否將牽出涉事4S店更多祕密,我們不去猜測,只希望能增進一種社會共識:維權不一定要靠鬧,信法更有力度。

  這幾天,一段視頻在網上傳播甚廣。一名年輕女子坐在奔馳車引擎蓋上,不停哭訴自己買車的經歷:66萬元買的奔馳車,還沒有開出4S店,發動機就漏油了。經過多次溝通,西安利之星奔馳4S店表示,汽車已經售出,只能按照“三包政策”更換發動機。

  明明買的是新車,還沒開出4S店,發動機就漏油了,店家卻只換發動機,實屬咄咄怪事。令人困惑的是,爲什麼每當消費者權益被侵害,哪怕明擺着更佔理,也只能通過大鬧的方式去解決?

  一般而言,消費者維權,可直接與商家協商,可向消協組織或相關部門舉報,亦可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只可惜,協商時常遭遇“店大欺客”,舉報電話不一定打得通,打通了也不一定能獲重視,至於法律維權,在公衆印象中往往耗時耗力不划算。

  把事情鬧大,成了消費者眼中最具可操作性的選擇。坐在奔馳車上哭訴的女車主,能引來這麼多的關注,亦得益於網絡傳播。

  消費者個人維權的任何選擇,只要不違法,不影響公共利益,都是值得尊重的;然而對社會來說,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終究不是尋求權利救濟的合理方式,更不值得提倡。這與法治更成熟的社會,消費者常把“我要告你”掛在嘴上,可謂大異其趣。

  必須強調的是,輿論的力量是一把雙刃劍。事情鬧大後,不只會對侵權者構成壓力,對消費者同樣會構成“誤傷”,讓你突然沒了隱私,被無端圍攻,甚至被別有用心者傷害。比如新聞中的女車主,生活已經受到嚴重影響,手機被打爆,指責其炒作的,懷疑其是演員的,各種人都有,給她加了“幾百個身份”。到底是誰拍攝了視頻,並且不打馬賽克就發到網上?甭管這些行爲是否帶着羞辱目的,都侵犯了女車主的人身權。

  媒體評論中,很多人引用汽車三包政策,質問4S店爲什麼只換發動機不換車。其實,三包政策對更換或退貨的情形有嚴格限制,此案並不適用。且僅僅換車或退款,於消費者不利。真正適用此案的規則,應該是退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因爲車子還沒開出4S店,該車在銷售時已經存在問題,且消費者提車前幾日,4S店說要做新車檢測,沒理由檢測不到如此嚴重的質量瑕疵,除非4S店能舉證銷售前不知存在質量問題,否則理應接受更嚴厲的處罰。

  據報道,西安利之星奔馳4S店自開業以來,問題不斷被曝光,除質量問題、暴力保養外,還包括店員捲款逃跑、陌生男子輕易開走車、因欠款遭堵門等等。從2015年至2018年,有關訴訟案例達17起。對過往歷史和相關背景,暫且不做評述,但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提出的更換、退貨、賠償損失等要求,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的,可處5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不能是也不該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消費者維權不能主要靠鬧,還是應該回到法治軌道,增強對法律的信仰。前提是,執法要有牙齒,法律保護要有力度。奔馳女車主的哭訴,是否將牽出涉事4S店更多祕密,我們不去猜測,只希望能增進一種社會共識:維權不一定要靠鬧,信法更有力度。

  撰文/舒聖祥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