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該對學長怎麼說話,心裡沒點數嗎?

這兩天,「學長」兩個字因為下面這張圖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這是某大學學生會的內部對話,一位剛加入學生會的小幹事在羣裏問「七號要開會嗎?」順便@了一下學生會主席。

緊接著該校的學生會副主席袁同學就不樂意了,立刻在羣裏懟道「楊主席是你直接@的?是你在叫學長嗎?他媽自己沒點數?」

一個高校版的官場現形記不導自演、精彩紛呈。

小小年紀,忽然管了幾口子人,有點得意忘形可以理解。

但更令我深思的是,從什麼時候起,「學長」已經成了高年級同學的標準稱呼。

02 「學長」、「學姐」的興起

要知道,在中國高校,以前是沒有「學長」、「學姐」這類稱呼的。

我記得我人生裏第一次聽到「學長」的叫法,是大一入學的時候。

我們幾個同年級的一起打籃球,過來一個面相很老的學生,告訴我們要使用場地。

那時候我們大一新生,不能帶電腦,沒有女朋友,對這種要求當然是嚴詞拒絕。

結果這位學長忽然勃然大怒,怒斥我們:你們哪個系的?就這麼跟學長說話?

我們幾個鄉下來的生瓜蛋子,第一次聽到「學長」這麼洋氣的稱呼,也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

但我們還是從他語氣裏聽出了不友善,看他忽然端起了「學長」的架子,於是我們知錯就改,改變了說話方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地把籃球砸到他臉上,好好揍了這位「學長」一頓。

這就是我們那個年代,自稱「學長」的下場。

那時候雖然在港臺偶像劇裏,還有日漫裏經常聽到「學長」的稱呼。

但是,基本上我們還是喜歡叫「師兄」,而且這種叫法,也僅限於一個系幾個特別牛逼的學霸學神,經常上主席臺領獎的角色。

至於其他路人甲,一般叫個同學了事,對於年長的師兄師姐,還有一個讓他們更加腹誹的稱呼」老生。」

想想當年的「學長學姐」們也真是不容易。

「學長」一詞源於日語,日本學生習慣對高年級學生稱呼「前輩」。

動漫中人氣較高的學長有《天降之物》中的「學長」守形英四郎。

《櫻蘭高校男公關部》的honey等都是被稱作「前輩」。

而到了臺灣人嘴裡,這個詞就變成了「學長」。

並隨著臺灣偶像劇在大陸的流行,逐漸成了大陸地區對高年級同學的稱呼,甚至在中學小學也開始逐漸風行。

在日本文化裏,不光對「學長」要使用敬語,同時還要行禮。

韓國臺灣也不遑多讓,不但是表面文章要做足,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學長」霸凌學弟學妹的事件不絕於耳。

2015年,花蓮東華大學4個男生因為沒喊「學長好」,被「學長」勒令在大雨中罰站一個小時,更是強制灌酒,幾乎死於非命。

還有高中「學長」因為不滿意學弟的社交媒體發文,被拉到廁所喂屎。

校園霸凌中,「學長」這個詞頻繁出現。

可以說,文章開頭的一幕,如果出現在日韓和臺灣高校,絲毫不令人驚訝。

03 今天的學長就是明天的上司

何也?

日本使用的此類稱呼,根植於日本森嚴的等級社會。

在日本,「學長前輩」不是白叫的,是有切實的現實考量。

先畢業的「學長」意味著先入職,意味著在未來,「學長」們將把持更多社會資源。

結交更多的職場前輩,對於年輕的學弟而言,無疑多了一條人脈。

日本的校友關係,常常伴隨一生。

日劇《半澤直樹》裏,半澤直樹的身邊站著的永遠是慶應大學的同期好友,渡真利忍和近藤直弼。

實際上,對於慶應大學這種名校,很容易在一個大企業內形成「慶應系「這樣的派系。

派系內部互相支持站隊,共享資源,是家常便飯。

日本企業過去奉行終身僱傭制,現在雖然已經改良,但是從一而終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也意味著,你上學的時候打交道的「學長」,以後是你的同僚,甚至是你的課長社長。

所以傍上了「學長」,也就意味著在未來多了一條坦途,而一個職場小白一旦被前輩傾軋擠兌,甚至可能失業。

日本與中國不同,一旦遭遇失業,再進入社會會變得異常艱難,很可能終生失業,成為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甚至父母都嫌棄的「無緣人」,流落街頭。

日本的「學長」文化,正是這一社會現象的反映。

某種意義上說,「學弟學妹」對「學長學姐」無論是經濟上還是人身上都有一定依附性,才形成了這種畸形的文化。

韓國和臺灣也是如此,無論各行各業,社會普遍進入一種論資排輩的狀態。

階層板結成為常態,自然「學長」也就威福自用,雖然有識人士不斷呼籲,政府三令五申,也根本無濟於事。

04 當我們叫「學長」時,我們在叫什麼

當我們借鑒日本文化中的「學長」、「學姐」稱謂的時候,其實說明社會在悄然發生變化。

過去的中國大學生,畢業就是國家幹部,天之驕子,大家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為人民服務,自然不存在什麼「學長」。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是風雲激蕩的三十年,無數人的生活地位、活動區域、財富都在迅速的變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當年的萬元戶可能是後來的窮光蛋,這種兩三代人的積累經營都靠不住,區區早畢業一年的「先發優勢」,在風雲激蕩的社會大潮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所以「學長」也好,「師兄」也好,都並不能天然贏得後輩的尊敬。

大多數的高年級「學長」,最後只剩下一句尷尬的「老生」。

但現在,中國卻悄悄地換了稱謂,「學長文化」盛行,其實也暗示著中國社會正在朝日韓發展。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開頭那位副主席袁同學所在的成都航空職業學院是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這些學生如果不出意外將來是要進入同一行業,甚至就是那幾所有限的航空公司。

誰先就業,誰就更有資歷。今天的「學長」就是明天的前輩、師父或者領導。

當利益和資歷掛鉤,還會疑問「學長」的官威哪裡來嗎?「學長」的官威就是從這來的。

叫「學長」的不止是職業技術學校,在中國的名校中,熱衷於組織校友會,同學會,同鄉校友會,互相稱兄道弟的也大有人在。

一個企業內部,甚至一個行業內部,存在「xx系」「xx幫」這樣的大學校友派系,已經是普遍現象。

校友相互提攜,早都是不成文的潛規則,這種社會風潮之下,校園中的「學長」自然也就威風起來。

要知道,中國與日韓一樣,也是一個有數千年等級社會傳統的國家。

甚至,我們的權威傳統,要比他們更多樣,更深厚。

中國歷史上的朋黨,唐有牛李黨爭,宋有新黨舊黨,明有東林黨、閹黨,浙黨,科舉時代,有「同年」,「座主」「門生」。

這樣的師生,同學,前輩後輩的互相奧援形成的官場和社會網路,屢見不鮮。

社會主義運動滌盪形成的「人人平等」的觀念,恐怕並不如這種「學長」式的官威文化來的深厚。

05 學生會是「學長」文化的集中體現

而學生會,不過是一個開始,只是「學長文化」的集中體現。

中國高校的學生們熱衷於學生會不僅僅是「過官癮」這麼表象。

校園「官場」背後是看得見的利益。

而這些利益對於在象牙塔裏的學生來說無比誘人,甚至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前途。

於是現在很多學生擠破頭皮也要加入學生會,苦心孤詣地經營著自己的朋友圈。

學生會的官僚化早有耳聞,其實這並不是學生會第一次稱霸話題榜:

前一段時間一份《中山大學學生會2018—2019年度幹部任命公告》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拋開姓名,如果沒有「同學」二字,光看職位恐怕很難和大學聯繫在一起。

此公告被曝出後,一時間輿論壓力洶湧而至,中山大學學生會立即刪除公告,隨之道歉,但學生幹部這一羣體再次被推到了輿論場中央。

如果說職位上的官僚習氣讓人瞠目結舌,那學生會裡的規矩禮數更令人」嘖嘖稱讚」。

這不,國慶期間濟南大學的學生會幹部在相關羣聊裏,一邊分享了大二的部長團主席團聯繫方式,一邊在羣裏斥責那些「不懂事」的幹事: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

和女友ml,她意亂情迷之際叫了聲老公。我於是就懷疑她出軌了,因為我曾嚴格要求她,不管什麼場合都叫我部長。

我估計這位部長的心路大概是這樣:

我是你男朋友,更是部長,你跟我ml也不能說錯話呀,自己什麼身份沒點數嗎?

這麼看來,連男女關係都要考慮學長的官威了,當年我痛打「學長」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想想還是有點可惜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