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真諦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講真,講實,講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凈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

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慾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

1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2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複雜的。於是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

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3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裏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

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來,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是進得去,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纔是進退自如、來去隨意。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超脫了,所以隨緣。當你明白,宇宙萬法都是你當下一念,當下就是一個空不空的如來藏性,就是一個開心般若。那你就超越了世間的這種美好,達到了永恆的極樂!當你明白如來藏的道理,你自然就打開心量,認萬法為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沒有誰不是誰,那誰又能離開的了誰呢?這就是花開蓮現!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