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的說法是最符合當前德國利益的說法!!!

所謂的國際法實質上是大國為了控制世界而制定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是大國之間互相制衡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在大國的干預下也就變成了笑話。

君不見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省現在已經被西方國家視作一個獨立的國家了,這本身不就是對所謂的國際法的野蠻踐踏嗎?當然有的人會說,那是因為塞爾維亞對科所謂原住民的人權的踐踏,西方國家是去主持公義去了。科索沃本就是塞爾維亞民族的發源地,在科索沃的種族屠殺過程中,雙方都犯下了嚴重的踐踏人權的罪行,哪有雙方都犯了錯卻只懲罰一方的道理?歸根到底只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利用這件事去壓縮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範圍,說到底也是大國之間競爭的一部分。

克里米亞事件到今天已有近五年,是非曲直我也在其他回答中做了分析,今天不想再重複訴說那些觀點。就,施羅德發表的關於克里米亞的言論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天的世界不同於冷戰時期的世界,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對整個歐洲,俄羅斯只能在軍事上對歐洲構成一些威脅,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已經跟歐洲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了。對德國和整個歐洲而言,最大的威脅實際上來自他們的盟友——美國!!!

美國出於自身考慮,在華約解體之後繼續維持北約的存在,除了預防俄羅斯再次重組蘇聯這種可能性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北約來限制歐洲的整合和發展。歐洲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方面都是能與美國競爭的對手,當然,這個事情的前提就是歐洲能夠脫離美國的控制並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國家。所以,當美國打敗了半個世紀的競爭對手素顏之後,第一個防範的不是剩下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是作為盟友的歐洲諸國。

為了對付歐洲,美國使用的招數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我簡單列舉幾條:

第一,分化瓦解。美國為了阻止歐洲整合,拉著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與歐盟的兩大巨頭德法對著干,在涉及,歐盟未來的重要議題上唱反調搞拖延戰術,公開支持英國脫歐,恨不得親自操刀把歐盟搞解體。當然有人會說,英國脫歐是英國自己的事,跟美國有什麼關係?美國在英國脫歐問題上可出力不小啊!不單是政府公開表態支持,而且背後的推動社會輿論,讓英國人真的相信脫歐好,背地裡甚至給英國做出了不知道多少許諾呢?

第二,製造外敵。蘇聯解體後,借口俄羅斯掌握了蘇聯絕大部分的武裝硬拉著歐洲呆在北約里;通過北約東擴挑釁俄羅斯底線,製造緊張情緒;製造事端,激化矛盾,拉著歐洲與俄羅斯對著干。

第三,明幫暗打。1999年歐元上市,其勢頭蓋過了美元的勢頭,之後科索沃危機順勢爆發,美國立主北約參戰,卻拉著歐洲諸國在科索沃狂轟濫炸的78天,歐洲國家天天哭著喊著要求聯軍司令出動地面部隊迅速解決戰爭,可美國人擔任的北約司令就是不同意,直到把歐元打的陽痿,托的南聯盟再無反抗之力,才完成了這次盟打南聯盟實打歐元的戰爭。

包括烏克蘭事件直到今天,也是美國為了控制歐洲而耍的手段,通過在歐洲周邊製造熱點,趕著那些熱錢往美洲跑,通過製造俄歐對立,使雙方的經濟和能源合作無限期擱置,其中種種無不是美國對歐洲的滿滿惡意。

德國作為一個能源匱乏型國家,需要大量的石化能源,而中東地區戰火不斷,能源運到德國,也需要繞過漫長的波斯灣、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和西歐海岸,漫長的運輸增加了這些能源的成本,同時這些地方海上並不平靜,安全成本也隨之增加。德國距離俄羅斯並不遙遠,跨過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就是德國本土,因此德國和俄羅斯一直希望修建一條越過烏克蘭的向德國輸送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這件事情一旦成功,將必然加深德俄兩國的聯繫和親密度,也必然導致美國對德國的控制力下降,顯然這件事對德國有利而對美國有害。

美國利用克利米亞事件已經把俄德兩國的這項計劃推遲了近五年,德國精英階層顯然不想在能源上被美國卡脖子,所以才有了施羅德對外宣稱的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符合國際法的說法。這是一次德國對美國和歐洲盟友的一次試探,也是德國向俄羅斯表達善意的一個手段,顯然在不久的將來,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就會進入談判,並迅速達成協議,美國和歐洲的裂痕將更加明顯,矛盾也將更加尖銳和公開化。

美國不希望看見的一個多極化世界已經不可逆轉的實現了,歐洲將不再是他的全天候盟友,而是他的競爭對手!!!!


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到底符不符合國際法,根本就沒有一個定論,站在不同的立場上,都會有不同的歷史依據,可以為其佐證。更為關鍵的是,現在的這個國際社會根本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舞台,即使烏克蘭捍衛克里米亞真的符合國際法,他們也不可能搶回克里米亞,也不會有人幫助烏克蘭這麼干,因此糾纏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任何的意義。

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帝國的戰利品,在二戰之前,這一地區沒有一天屬於過烏克蘭,同時,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大多數是俄羅斯族。當2014年,俄羅斯引導克里米亞公投獨立并吞並克里米亞時,得到了超過90%的克里米亞當地民眾的認可。如果說,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科索沃搞的那套公民自決的方法符合國際法的話,那麼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所作所為,也沒有違反西方世界的國際法。

當然烏克蘭認為,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克里米亞應該屬於烏克蘭的領土。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了慶祝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將克里米亞作為禮物贈送給了烏克蘭。在上世紀90年代,前蘇聯解體之後,獨立的俄羅斯又多次在正式的國際條約中承認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這一現實。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正是依據這一點,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對俄羅斯實施了長期的經濟制裁。

從上述的情況可以看出,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以及背後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是國際法哪一條對自己有利就選擇引述哪一條,最後決定烏克蘭現狀的還是實打實的實力。施羅德作為德國前總理與俄羅斯的關係良好,他選擇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支持俄羅斯完全是基於個人喜好的一種選擇,既沒有權威性,也不可能對德國、歐盟的政策產生任何影響,姑且聽聽就好了。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9日援引德國《圖片》報的報道,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公開聲稱「克里米亞公投入俄是合法的」。不過,這只是施羅德的個人觀點,他的這個說法和德國政府的意見可謂大相徑庭,甚至是相反的。所以,不必過度解讀。可以這樣做說,只要北約不解散,歐盟不解體,美國公開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之前,德國是不可能承認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合法化的。不僅如此,施羅德的說法很可能會遭到德國一些政黨及民眾的詬病和猜疑,因為,施羅德現在仍然擔任著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施羅德曾在1998年——2005年間擔任過7年德國總理,是德國乃至歐洲一位極有魅力的領導人。在擔任德國總理的7年時間裡,施羅德的口碑不錯。在國內能夠廉潔執政,雖然個人財務一度很緊張,但他仍然能夠守住底線。在國際上,施羅德和西方以外的俄羅斯等大國關係比較友好,為他攢下了不錯的人脈。也為他卸任後的事業和生活埋下了伏筆。不過,他也因此遭到了德國國內的質疑和詬病。施羅德曾有過四次婚姻,在前三次離婚中,耗盡了他的所有積蓄。以至於在第四次婚姻中連德國政府給他提供的別墅租金都付不起,只好和他的第四任妻子擠在一個公寓的兩室一廳的房間內。不過,在卸任後,施羅德卻在商界混得風生水起。出生於1944年的施羅德其個人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2018年10月5日,已經74歲的施羅德又迎來了自己的第五次婚姻,他和一位韓國小女友舉行了婚禮。

卸任總理後的施羅德加入了一家歐洲天然氣公司,開始了他的商業生涯。起初人們並沒有在意施羅德此舉有何不妥,直到他在2017年8月擔任了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時,人們才恍然大悟,隨之關於他的傳言也就多了起來。特別是德國的一些政客以及歐洲議會的一些議員對此頗多質疑。主要原因就是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國有性質。而他卸任後進入的那家歐洲天然氣公司其實就是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子公司。顯然,俄羅斯的目的是想利用施羅德的影響力。對此,就連一向慎言的默克爾都說「不妥」。但是,施羅德卻不為所動。他反駁說:「如果我加入美國美孚公司,肯定也有人說三道四。卸任了,那我就只代表我自己」。因此,施羅德關於克里米亞歸屬的言論只能代表他自己。

實事求是的說,施羅德關於克里米亞歸屬問題的說法也並非毫無道理。但是,還應該看到,克里米亞並不僅僅是是否符合國際法的問題。因為對於國際社會來說,仍然有很多禁忌無法衝破。這也是即便和俄羅斯友好的國家也不便承認的根本原因。而有些吃瓜群眾卻並不是非常明了個中緣由,才一味的以克里米亞人民是自願入俄來論之。其實,施羅德的看法也是這幾年來世人常常討論的幾個理由。比如克里米亞的「前世今生」問題。施羅德說「克里米亞很久以來就是俄羅斯土地,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轉交給烏克蘭是蘇聯國家管理的方法和特點決定的,但現在不一樣了!」克里米亞確實原屬於俄羅斯,這一點無可厚非!但爭議就在於蘇聯解體後,從蘇聯解體獨立出來的所有加盟共和國所遵循的邊界都是解體時的邊界。況且,葉利欽時代雙方對克里米亞問題曾有過協議。

第二個爭議之處就是「現在不一樣了」,所以俄羅斯要收回克里米亞。可是,這個「現在不一樣了」的理由是否能經得起推敲呢?其實,這個「現在不一樣了」指的是烏克蘭選擇了親西方的道路。挺俄觀點認為,既然你烏克蘭親西方了,那我就要收回克里米亞。而親烏克蘭的觀點卻認為,選擇什麼樣的政治道路是烏克蘭的自由。其次,克里米亞是蘇聯贈予烏克蘭的,而不是俄羅斯贈予的。再者,俄羅斯只是繼承了蘇聯的政治遺產,而不是國土資源。施羅德還補充說「克里米亞歸俄符合國際法,也體現了克里米亞半島人民的意願」。施羅德所指的自然是克里米亞人民的公投問題,意思是有96.7%的克里米亞人選擇了俄羅斯。可是,烏克蘭粉也不服,他們說並不是所有的公投民意都是「合法」的。有的專家舉例說:如果車臣舉行獨立公投的話,俄羅斯肯定也不會同意。如果在俄羅斯國內某一個地方有同一個民族聚居區也公投獨立的話,俄羅斯難道就能同意了?所以說,這確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似乎誰講都有點道理。

至於施羅德關於克里米亞地位問題的表態是否表明歐洲國家是否在克里米亞立場問題上有鬆動的問題,那顯然不可能。就在前幾天,歐洲議會還做出了繼續對俄羅斯制裁的決定。試想,制裁仍然在加碼的情況下,顯然不可能會承認克里米亞的入俄地位問題。再者,施羅德雖然在德國和歐盟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鑒於他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的身份,以及他個人和普京的私交,此時就克里米亞歸屬問題講這番話的效果並不一定會好!至於克里米亞的未來問題,烏克蘭在口頭上一定不會放棄。但在事實上,希望已經非常渺茫了!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稱克里米亞入俄符合國際法,並非為了刷刷退出之後的存在感,既是在某種程度上代替默克爾說了不能說的話,也是對美國在領土問題上搞雙重標準的不滿,更有迎合俄羅斯的意圖。

克里米亞問題和馬島、科索沃問題類似,都是通過公投方式決定歸屬。但美國卻搞雙重標準,認為英國在馬島問題上符合國際法,俄羅斯是吞併了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自18世紀以來就是俄羅斯領土。當年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管理,是因為烏克蘭是蘇聯的聯邦,烏克蘭也是蘇聯的領土,赫魯曉夫才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而且,克里米亞大多數都是俄羅斯人,他們舉行公投自願加入俄羅斯,普京才簽署總統令,讓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聯邦。這是克里米亞人民自己的選擇,就應該尊重克里米亞人的選擇。施羅德為何稱克里米亞入俄符合國際法呢?

第一,看不慣美國搞雙重標準。顯然施羅德的表述,是在打美國的臉。美國當年支持科索沃獨立,也是採取公投的方式。而到了克里米亞,卻成了俄羅斯的吞併,明顯是美國在搞雙重標準。這讓全世界看不慣,德國看不慣,施羅德自然也看不慣。

第二,大有迎合俄羅斯的意圖。最近一段時間,圍繞「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問題,美國對德國指手畫腳,德國心懷不滿。「北溪—2」天然氣項目,是俄德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德國對該項目堅定予以支持。而美國則想把本國頁岩天然氣高價出售給歐洲,明顯是美國自己心裡有小九九,德國人心裡怨氣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表明,歐盟國家正在和俄羅斯改善關係,意在恢復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

第三,說了德國政府未能說的話。歐洲國家一直承認在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領土,但由於是競爭對手的關係,歐盟國家才心口不一地說克里米亞是烏克蘭領土!這次施羅德終於替歐洲國家說出了他們一直想說的話。

第四,敲打不安分守己的波蘭。德國在二戰後,丟失了周邊大量領土。如今的波蘭西部一大部分領土,就是德國二戰後被割讓給波蘭的,雖然德國政府已經在戰後對外宣布不再對這些領土主張主權,但最近的波蘭越來越不安分,去年還和德國在海上邊界劃分問題上,還發生過非常不愉快的爭端。

當然,施羅德作為德國前總理,表達這樣的立場,雖然不會影響整個歐洲對於克里米亞的看法,但顯然會引起一定的轟動,畢竟這種聲音太不同尋常了!


連德國前總理都仗義執言了,可見普京多麼「正確」啊!那麼,是施羅德良心發現了,還是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真相呢?福垊給您挖出的結果,足以讓您顛覆三觀,甚至懷疑人生。

2019年6月15日,德國《圖片報》報道稱,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說,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完全是合法的。

因為早在5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時候,這位前總理施羅德表現出的態度那可是比普京還普京!普京就有他這樣一位鐵杆朋友,你們知道嗎?來,我們先看看五年前普京和施羅德的表現吧。

2014年3月4日,普京就克里木半島召開記者會。期間普京埋怨歐盟,批評烏克蘭。當記者問及是不是對克里木半島有想法——未來克里木半島併入俄國時,普京的態度是堅決的——否認!

普京:不會。我認同此論:一國之民,惟有在安全保證和自由決定權下,方能決定自己的未來。若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這樣,那麼其他各地的民眾也可如此,誰能阻止民意呢?據我所知,這是聯合國多項文件所規定的。儘管如此,我們將不會煽動任何此類的決定,也不會鼓勵這種情緒。

那麼,施羅德是如何表現的呢?施羅德竟然跟普京保持高度一致,他將克里木半島的局勢惡化歸結於歐盟。他認為,正是歐盟對烏克蘭的所作所為,才導致了烏克蘭今日的困境,歐盟應該對此負責。他表示,儘管俄國在克里木半島的行為違反國際法,但跟你們當年出兵科索沃是一樣的。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其實這種比爛是為俄國開脫,而且還有一種俄國都是跟你們學的怨言。

施羅德剛為普京開脫,但普京很快就打臉了——剛說不會吞併(克里木半島),馬上就吞併了。2014年3月11日,克里木半島宣布休了烏克蘭分家單幹。3月16日,克里木半島宣布「嫁給」俄羅斯!3月18日,普京決定給克里木半島「名分」,使半島的「共和國」和「直轄市」擁有聯邦主體的名分。3月21日,半島成立聯邦區,這種名分簡直就是「平妻」。2016年7月28日,將克里米亞聯邦區併入了南部聯邦區,名分降低成為「如夫人」。自此,俄國完成了對克里木半島的一口悶。

普京的鐵粉施羅德

施羅德面對普京的「大手筆」,有些震驚,但國際為此制裁俄國時,施羅德又表示制裁俄國是不對的,反而激化矛盾,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並願意利用自己的「身份」,調合俄國和北約之間的矛盾。後面,福垊再揭示施羅德的神秘身份。一些德國人非常討厭施羅德,你說一個德國人,為什麼總幫著俄國人,太氣人了。反對施羅德的德國人,就開始對施羅德進行人肉。他們發現施羅德家裡很窮,施羅德的父親還因盜竊而被抓,施羅德還結婚離婚好幾回,最關鍵的就是施羅德還不差錢。對此,施羅德似乎並不在意,依然支持普京,普京的「真愛粉」啊!

這不,現在普京已經完全將克里木半島地區置於俄國。這時,施羅德又表示普京做得對,普京做得好,克里木半島「復婚」回家符合國際法,符合民眾意願。蘇聯領土內部調整不能作為邊界依據,要與時俱進等等。也許,很多人認為施羅德觀點沒毛病。

施羅德的觀點值得商榷

但福垊看來,施羅德的觀點有問題。當年赫魯曉夫白紙黑字,簽署的命令,調整的區劃。今天俄國,你說不認就不認了?而且你所謂的「收回」和「公投」都有暴力威脅在其中,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和烏克蘭的同意。這種有損國際法的行為,不僅得不到國際承認,還受到了國際的制裁。就連我們,至今也沒有承認克里木半島歸屬於俄國。

為什麼一個德國人為什麼比俄國人還愛俄國?

其實很簡單,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一切!施羅德從小家裡窮,就是作為總理,他也不富裕,因為在德國他不敢對錢有想法。可是,他對女人又有想法,每離婚一次就前妻分財產還支付子女生活費,每結婚一次就花錢。當然,德國不像咱們不要聘禮,但度蜜月,買鑽戒,舉行儀式都是需要德國馬克(德國貨幣)的!他的第一夫人叫愛娃,跟希特勒的夫人重名,生活三年離婚。第二任夫人叫安妮,生活九年離婚。第三任夫人叫希爾特露德,生活了十三年。第四任夫人叫愛麗絲,生活了十九年。第五人夫人叫金素妍,是韓國人,比他小26歲,他們是在2018年結婚的。

每一次離婚都是分一半財產,還要支付子女的生活費,他一個老頭子去哪裡弄這麼多錢,過這樣逍遙的日子呢?普京可以幫助他啊!2005年12月受聘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旗下的俄德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項目董事會主席。之後,就一直在跟俄國天然氣公司打工。還曾任北溪-1號的老總,也就是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公司監事會(股東委員會)主席,從2017年10月1日,他出任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

針對施羅德的「打工」行為,默克爾默姨批評說你這樣不好不對,其他反對他的人就查他的老底,也就有了上面挖出他父親是竊賊的黑歷史。2007年6月,擔任美國國會議員蘭托斯日前在華盛頓的一次活動中,公然辱罵施羅德是政治妓女。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更何況施羅德所在的公司正式歐盟甚至北約所制裁的公司呢!拋卻觀點不說,施羅德這些個言行,真真是為了錢而晚節不保啊!孔子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稱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符合法理,既有其個人的風格因素,也和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息息相關。

在施羅德個人方面,施羅德是德國前總理,曾經派兵參加過科索沃戰爭。說到科索沃,其實就應該比較明了了,這個地區和克里米亞一樣,都是在大國的「保護」下,進行公投的,兩個地區除了背後的主導大國不同,操作方式是完全一樣的。因此,為了突出科索沃公投的合理性,作為科索沃問題的始作俑者之一,施羅德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合理性,也就比較正常了;

其次,施羅德這個德國前總理,有著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美國其他盟國的領導人不同的是,施羅德與美國的關係非常微妙,也時常敢於同美國說「不」。在施羅德還是德國總理的時候,施羅德可以派兵協助美國參加科索沃戰爭,參加阿富汗戰爭;但是另一方面,比如在伊拉克戰爭中,施羅德就是堅定的反對者,讓美國非常難堪,並曾一度導致德國與美國的關係緊張。因此,在克里米亞問題中,施羅德還是保持了其特有的立場,並沒有完全以美國馬首是瞻。

而在德國方面,德國雖然是美國的盟友,但是德國也非常注重與俄羅斯的關係。可以說,在二戰以後,德國是所有西方國家中,與蘇聯(俄羅斯)關係最好的一個。德國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主要由於以下幾點:

其一,德國是中歐國家,與俄羅斯相距並不遠,兩國的戰略緩衝較小,在軍力強大的俄羅斯面前,德國很有必要保持謹慎;其二,德國資源貧瘠,而俄羅斯資源卻非常豐富,德國的持續性發展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支持;其三,德國至今依然有做歐洲老大的野心,因此在大國博弈中,德國有自己的立場。

所以,在當今的格局中,德國在對待俄羅斯的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與美國不一致的地方。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現總理默克爾,在這些問題上幾乎都有一些驚人的相似,這些其實都是德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支持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畢竟在涉及克里米亞問題聯合國投票時,有10個國家支持俄羅斯。但是,施羅德認為克里米亞入俄符合國際法,這不是德國的立場,也不是大多數國家的立場。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稱,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說,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完全是合法的。概括一下施羅德意思就是,克里米亞原來是俄羅斯的領土,蘇聯出於管理的需要將克里米亞從俄羅斯劃入烏克蘭,因為蘇聯是一個國家,克里米亞劃給誰都不是問題。但是,烏克蘭獨立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符合克里米亞人民意願。

雖然克里米亞在歷史上曾是俄羅斯的領土,而且克里米亞居民也以俄羅斯族為主,但是這都無法改變克里米亞在蘇聯解體以後成為烏克蘭的領土。施羅德這完全是出於歷史原因,但是忽略了現代國際社會的獨立性和主權完整性。在上個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同烏克蘭簽署《俄烏友好條約》時承認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領土。而且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國土的一部分,屬於烏克蘭合法的領土。俄羅斯策劃將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實際上就是吞併行為,俄羅斯的這種行為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只有10個國家支持,其他國家都不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領土。

所以,施羅德認為克里米亞入俄符合國際法,但是他卻沒有指出符合哪條國際法。這只是施羅德出於對俄羅斯的好感,表達自己的立場而已。時至今日,絕大部分國家對於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行為都沒有承認,符合國際法從何而來。


謝謝邀請、賞閱、評論、轉載和點贊!

在絕對實力和戰略需要面前,國際法再一次成為大國妥協和魚肉小國的背鍋俠,因為克里米亞曾經屬於蘇聯,只是蘇聯內部管理的調整才成為烏克蘭的領土,如今被俄羅斯收回符合國際法?符合那條國際法呢?

是不是土耳其也可以以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的身份提出對克里米亞的主權呢?被沙俄和蘇聯流亡到西伯利亞的韃靼人也可以要求對克里米亞的主權呢?這就是所謂的國際法嗎?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是一個資深的老牌政客,能從他的嘴裡得出這樣的結論,或許表態本身就隱含了多種重要信息?

這則消息迎合俄羅斯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去年特朗普為了與普京會談順利進行,也對克里米亞的歸屬權表達了類似的提法,施羅德此時表達出這種觀點或許還有別的考慮!

熟知歷史的朋友或許會清楚,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丟失了周邊大量的領土,例如俄羅斯如今在波羅的海飛地加里寧格勒,曾經是德國東普魯士的首府,如今的波蘭西部一大部分領土,就是德國二戰後被割讓給波蘭的,雖然德國政府已經在戰後對外宣布不再對這些領土主張主權,但是最近的波蘭越來越不安分,去年還和德國在海上邊界劃分問題上,還發生過非常不愉快的爭端!

更何況波蘭基督教會組織去年還在美國提交了一份追加德國和俄羅斯戰爭賠款的訴求,即要求德國和俄羅斯應該再支付波蘭各一萬億美金的戰爭賠款!而這是近些年波蘭親美反俄反德的一部分表現,近些年來波蘭在國內推行一種悲情主義,喚起波蘭曾經被德國與俄羅斯瓜分的屈辱經歷!從而引起波蘭狹義的民族主義國粹勢力的崛起!

當然這種情況還與西歐與美國的戰略衝突的明朗化有關,美國希望波蘭能夠成為美國在歐洲的新的據點,以扼制俄羅斯的同時牽制西歐國家一體化的進程!


近日德國《圖片報》刊登了一篇有關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採訪,在被問及克里米亞問題時,施羅德表示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是可以被法律所支持的。他說:「這不是為了分裂,而是得到了『公眾認可』,因此不能將克里米歸入俄羅斯視為侵略行為。」施羅德還表示克里米亞是一塊很古老的俄羅斯土地,並指出當年赫魯曉夫時期將克里米亞劃歸給烏克蘭是前蘇聯時期行政土地分配的特點,這並不重要,現在時代變了。

(施羅德)

施羅德多次公開呼籲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他的態度與德國政府對於克里米亞的態度背道而馳,只不過作為一名過氣的前政客,這番表態也只能代表他個人的立場。畢竟作為普京密友的他,不但在卸任前就在推動北溪線管道工程(俄德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線),簽署10億歐元參與項目建設的行政命令,而且在卸任後還被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聘為了北溪項目股東委員會主席。在2016年又成了北溪-2號線的經理,後來還成了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獨立董事。既然被俄羅斯僱傭,拿了俄羅斯的高薪,自然也就要為俄羅斯說話,不過他也因此被美國眾議院前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蘭托斯戲稱為「政治妓女」。施羅德在烏克蘭的名聲很差,去年其被烏克蘭右翼網站Myrotvorets(和平製造者)列入了黑名單,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普京就職典禮與施羅德握手)

施羅德稱克里米亞入俄合法,然而眾所周知,2014年的所謂公投是在俄羅斯特種兵的佔領之後「保駕護航」下才完成的,從2月23日出兵到3月18日普京簽字接受,整個過程只用了23天,真可謂迅速。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與烏克蘭就克里米亞歸屬問題進行了多輪談判,不過因為後來親俄派庫奇馬當選總統,同時克里米亞當事也自行組織過公投,公投的結果是暫留烏克蘭,並且日後以圖獨立建國。這一結果很顯然對於烏克蘭有力,事件的解決且告一段落。克里米亞的主權仍然保留在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憲法從屬於烏克蘭憲法,而且不經烏議會批准,不得擅自修改,而公投本身也違反了烏克蘭憲法。所以從法理來講公投本身違法,包括1994年的公投,入俄更是非法。

(諷刺漫畫)

至於施羅德所指出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固有領土說法,克里米亞土著韃靼人會第一個站起來反對,因為俄族人也是外來人,屬於侵略者。至於根據聯合國憲章有關民族自決的表述,其主要針對被壓迫和被殖民的土地上的民眾,很顯然克里米亞是前蘇聯通過行政手段,並不符合這一條件。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唯一的自治共和國,享受著很多高於其他行政單位的特權,壓迫更是無從談起。當事赫魯曉夫提出將克里木州劃歸烏克蘭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為了拉攏蘇共中央內部烏克蘭派系來穩固自身執政地位,另外一方面也是出於有利克里米亞當地經濟建設的原因。這個劃歸決定也是經過蘇共中央研究決定,經過最高蘇維埃表決同意的。這可不是赫魯曉夫一句話就當成禮物送人就那麼簡單的事情。這個說法,只是當時為了避免阻力而刻意進行的宣傳。

(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對於俄羅斯而言極具戰略意義,而且還包含了俄羅斯人太多的歷史情感在內。普京當時作出決定佔領克里米亞可以說是很果斷的,而且抓住了烏克蘭內亂這一關鍵時機。烏克蘭倒向西方不可避免,而一旦親西方勢力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上台後,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也不會再度續約,俄羅斯想要再得到克里米亞也再無可能。克里米亞入俄的本質就是俄羅斯利用「民族統一主義」對於克里米亞的強行佔領。其不符合國際法,但是符合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弱肉強食的規則!

(普京參加今年的克里米亞「回歸」儀式)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根據德國《圖片報》的消息,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公開對外表示,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完全是合法的!施羅德終於替歐洲國家說出了他們一直想說的話,歐洲國家一直承認在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領土,由於是競爭對手的關係,歐盟國家才心口不一地說克里米亞是烏克蘭領土!

施羅德說得很對, 赫魯曉夫當年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管理,是因為烏克蘭是蘇聯的聯邦,烏克蘭都是蘇聯的領土,赫魯曉夫才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事實上克里米亞從18世紀以來都是俄羅斯的領土。

其次,克里米亞大多數都是俄羅斯人,他們舉行公投自願加入俄羅斯,普京才簽署總統令,讓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聯邦。既然是克里米亞人民自己的選擇,就應該尊重克里米亞人的選擇,符合國際法,美國這樣的國家指手畫腳,是吃不了葡萄說葡萄酸,是羨慕、嫉妒、恨!

施羅德還強調,俄羅斯並不是侵略者,歐盟也不應該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應該取消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和俄羅斯建立友好的關係。施羅德這樣的說法和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的做法非常一致,德國早就開始改善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波羅申科還帶著烏克蘭和俄羅斯作對,這就是波羅申科不識大局帶來的惡果,波羅申科就這樣毀了烏克蘭,烏克蘭現在就應該緊急踩剎車,和德國學習,改善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俄羅斯才是烏克蘭的兄弟。

施羅德這樣表示,還是對美國的否認,當今的世界格局,真正威脅歐盟國家安全的不是俄羅斯,是美國。美國一直在給歐盟國家傳遞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讓歐盟國家忽略美國的威脅,美國技術希望歐盟國家不要讓北約解體,不要背叛美國。從施羅德的言論和法國議員羅舍迪的言論來看,歐盟現在是清醒的,才有了馬克龍要建立強大歐洲軍的想法,才有德法聯合議會的誕生,這都是歐盟國家要崛起和擺脫美國控制的重要一步。

歐盟國家正在和俄羅斯改善關係,恢復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拒絕美國參與歐盟武器的研發,建立非美貨幣貿易結算系統,威脅退出北約,都是歐盟和美國分手的前奏,美國霸權主義逐漸成為世界的公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