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騎由清一色的騎兵組成,是曹操帳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

虎豹騎見於《三國志》記載,《三國志·魏書》道:"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

部隊統領是清一色的曹家軍,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在白馬之戰中,曹操六百虎豹騎大破袁紹數千騎,以一擊十,追斬袁譚。北征烏桓時,張遼大破敵軍後,虎豹騎追獲烏桓單于。征西涼時,"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可謂戰功赫赫。

除了曹操的虎豹騎驍勇善戰外,他的敵手劉備的白毦兵也是十分了得。

《諸葛亮集》記載:「(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白毦兵就是劉備麾下的近衛軍,由蜀國多年征戰的忠勇之士組成,戰鬥力十分強悍,曾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後又鎮守蜀漢東部,立下赫赫功勛。

白毦兵最出彩的經歷就是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後,倉皇向西敗逃,陳到所率領白毦軍團,負責保衛劉備,數百名白毦精兵以一當百,抵擋了吳軍的狂追,保護劉備逃回永安,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這裡不得不重點講一下陳到這員將領。陳到,汝南人,是與趙雲齊名的名將。在劉備領豫州牧時就成為劉備部下,比趙雲還早五年跟隨劉備征戰四方,以忠勇著稱。

《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這裡面稱的"統時選士,猛將之烈",就是指精兵組成的白毦兵,個個都是猛將之流。

陳到在正史是卻是個狠角色,在《三國演義》里好像名不見經傳,主要是陳到和趙雲的身份高度重合,都屬於劉備的近衛部隊統領,所以陳到的戲份都讓羅貫中轉移到了趙雲身上了。

蜀國除了精銳之師白毦兵作為近衛部隊外,還有一支征戰沙場的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蠻後,利用當地蠻夷兵源,建立的勁旅。這隻部隊能翻山越嶺,熟悉民俗地形,皆身披鐵甲,團牌披髮,號嘯而進,作風剽悍,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善於山地作戰。因有兵械扎馬釘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於防守作戰,為諸葛亮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無當飛軍的第一任主帥是巴人王平,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全軍潰敗後,王平率領一千無當飛軍負責斷後,掩護其他各部撤離,全身而退。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率領無當飛軍,成功防守住魏將張郃的進攻。

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反叛,由諸葛亮在《出師表》里稱「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向後主劉禪重點推薦的向寵,率領裝備精良的宿衛兵前去征討,結果戰敗身死,蜀國不得不迅速將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平定叛亂。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那可太多了,我就說兩個吧。

三國高順陷陣營。

三國時期呂布麾下高順陷陣營。

這傢伙是真了不得啊,陷陣之志永不言退!

陷陣營是呂布麾下一支800人的敢死隊,那傢伙戰鬥力強悍的要命!

干過劉關張,把夏侯惇按在地上摩擦。

區區八百人能打出萬人的陣仗,陷陣營前期最為瘋狂,每戰之前必定赤膊上陣人手一對實心兒圓頭大鐵鎚,衝鋒號角吹響無人畏戰言退,所過之處不論人馬,皆一錘干倒!

後來呂布知曉陷陣營的厲害之後,心裡想這麼猛的部隊不能這麼霍霍了,所以陷陣營後期被呂布武裝到了牙齒,全身負重甲,還是人手一把大鐵鎚!

後來陷陣營對陣曹操虎豹騎也一點不觸你騎馬的,你敢過來就先砸你馬腿,砸完馬腿在砸你腦袋!

主將高順更是勇冠三軍的猛將,有人說拋開三國演義不說,只論事實的話,高順才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都不行。

陷陣營步戰強大的可以說是三國時期馬下第一,主將也是戰場上可以跳殺馬特貴族舞你還拿他沒辦法的主!

這麼能的將,這麼猛的陷陣營,可惜跟錯了人最後被呂布霍霍沒了。

大明關寧鐵騎。

始於孫承宗終於祖大壽。

這個更不得了了,干過日本鬼子,懟過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後來還守衛過北京以區區四千騎兵打敗數萬八旗鐵騎。

傳說,最早的騎槍兵是出現在關寧鐵騎的,那時候關寧鐵騎不僅要會騎砍,騎射,而且還要會在馬上熟練操作三眼銃進行射擊。

可想而知,當時的關寧鐵騎就是個移動武器庫。

和日本鬼子大戰,前期輕敵遇伏輸過一次,之後就沒在輸過,一直按著短腿兒小日本的腦袋為所欲為。

可惜,關寧鐵騎後期成色太雜,由於蒙古部落歸順,近十萬的蒙古部落精壯男丁成為了關寧鐵騎的主要兵源,再到後來大明實行以夷制夷方針,讓祖大壽當上了領導。

後來祖大壽帶著關寧鐵騎投敵了,成為滿清漢八旗的主力部隊,回過頭來開始禍害大明。

這個是真有些尷尬。(?_?)


這個光三國時期就有好多

張郃的大戟士,鞠義的先登死士,陳到的白耳精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高順的陷陣營,王平的無當飛軍,曹操的虎豹騎,馬超的西涼鐵騎,呂蒙的解煩軍

各個朝代的有

戰國魏武卒

秦朝虎賁軍

西漢羽林衛,細柳營

東漢青州騎

東晉北府軍

唐朝玄甲軍,神策軍

宋朝背嵬軍

蒙古(元)怯薛軍,白袍軍

明朝關寧鐵騎,神機營,戚家軍

只單列比較特殊的部隊,蒙古鐵騎,清朝八旗軍,三國的青州兵等等在此不列舉


秦國鐵鷹銳士

劍術馬戰步戰陣戰皆精 「銳士」是戰國時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鬥力很強。秦國銳士可以以一敵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當時,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和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商鞅變法後,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 據《商君書·境內》記載,秦軍中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五個士兵組成。十個伍組成一個屯,由五十名士兵組成。兩個屯組成一個將,由一百名士兵組成。五個將組成一個主,由五百名士兵組成。兩個主組成一個大將,由一千名士兵組成(此處的大將是秦軍建制單位,非指將領)。軍隊在作戰時,伍、屯、將、主、大將等戰術組織聯繫緊密,配合默契。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不會被輕易擊破。

東漢陷陣營

「鎧甲具皆精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陷陣營是東漢末年的一支精銳部隊:「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其統帥為呂布帳下的中郎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陷陣營「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名 「陷陣營」。據《三國志》記載,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布性決易,所為無常。順每諫曰:「將軍舉動,不肯詳思,忽有失得,動輒言誤。誤事豈可數乎?」然而,「布知其忠而不能從。建安三年,布遂復從袁術,遣順攻劉備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曾專門引用《漢末英雄記》的內容,對陷陣營評價頗高。遺憾的是,呂布不是一個帥才,「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呂布的悲劇,也成為陷陣營這支精兵的悲劇!

東晉北府兵

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捷 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又名北府軍。《晉書·劉牢之傳》記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資治通鑒》也云:「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隋代燕雲十八騎

快如風烈如火以一敵百 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燕雲十八騎曾被描繪得神乎其神。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侯羅藝率領的精銳騎兵,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背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支,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 據說,當年遼部察哈合台帶領遼兵一萬人,侵入燕門關搶掠,燕雲十八騎暗中偷襲,一夜之間殺其三千多人,察哈合台帶領余部逃回大漠,十八騎窮追不捨,一直追至察哈合台的家鄉,察哈合台及全族二萬餘人被誅滅。此後,遼人都遠走戈壁。再也沒敢進犯。靠山王楊林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戴著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靖邊侯羅藝死後,燕雲十八騎被羅成解散。然而,也有歷史學者認為,燕雲十八騎及其故事大多屬於「演義」。

唐代玄甲軍 皂衣玄甲勢如破竹無堅不摧

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士兵身著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資治通鑒》一書對於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在唐武德三年著名的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據說,李世民幾乎每戰都身先士卒,他自己同樣是一身玄甲,率領著騎兵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時期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明光鎧是一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非常華麗,而且重量更輕,防禦力大大提升。

南宋背嵬軍

五百精兵破金軍十萬 背嵬軍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挂帥的是其子岳雲。對於背嵬軍的解釋,岳飛之孫岳珂在《鄂國金佗粹編》卷二十二《淮西辯》中稱:「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南宋趙彥衛撰寫的《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明朝錦衣衛,清朝血滴子[大笑]


戰國初期,魏國魏武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