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了一出身下層勞動人民的兒子,戴克里先了解大眾的疾苦,見證了混亂羅馬的他做皇帝後做了一系列軍事、經濟改革,希望羅馬能夠長治久安。在他帶領下,羅馬進入了一個近百年的強勢階段。但是他提出的羅馬分治,也為羅馬分裂留下隱患,他進行的軍事改革,雖然 防止了軍事政變,但也造成了 邊防虛弱導致後來羅馬不斷被匈奴等異族入侵。

戴克里先

公元284年皇帝戴克里先登基,此時的羅馬經過「三世紀危機」的打擊已經徹底告別了全盛的階段,走上了衰亡的不歸路。在他登基前,羅馬帝國在短短51年時間裡共出現了49位皇帝。戴克里先登基後擊敗了國內眾多政敵,穩住了手中的權勢與帝位。見證了太多混亂戴克里先,為了防止新的不法分子和野心家覬覦皇帝大位帶來的混亂,開始大力加強中央權勢。他把自己的權力完全神化,讓人們管自己叫做「主和神」,是羅馬的「最高祭司」。他希望人們相信他的權利來自上天。於是,皇帝不再是「第一公民」和「元首」,而是「君權神授」的帝國統治者。皇帝戴克里先從此開始了真正的羅馬帝制。

登基最初幾年,日耳曼人、波斯人等異族不斷的入侵,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野蠻人從萊茵河至埃及邊境一帶的不斷侵擾,他覺得與其自己一個人難於抵抗,不如將將羅馬帝國徹底地一分為二,讓人與他一起分擔。於是他最後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在地圖上畫一直線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每個地方一個皇帝。在此基礎上,戴克里先又對皇位世襲繼承製度進行改革,每個皇帝安排一個繼承人。兩個皇帝和各自的繼承人各統治一個地方,將羅馬又分成四部分。這是他最主要的「功績」,創立了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四帝共治」制度,為羅馬日後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在位期間,戴克里先各項經濟改革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稅制的變革以及為適應此變革而頒布的各項法令。為了保證稅源,戴克里先頒布了各項法令,把農民和隸農固著在土地上,不得遷徙,把商人和手工業者固定在行業里,不得改行,把市議員固定於市議會裡。戴克里先還進行了失敗的貨幣改革。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他著手發行了金銀貴重金屬貨幣,但是他的努力歸於失敗,於是出台法律限制物價,依舊無法制止通脹惡化,最後只得實行配給制供應軍隊和政府物資,通過徵收實物稅確保軍隊和政府所需,與市場徹底隔絕,而任由普通百姓在通脹中自生自滅。

在軍事改革上,戴克里先解構了原本的羅馬軍團框架,擴充了常備軍數量,將其劃分為近衛軍、邊防軍與作為後備的野戰軍。大約三分之二的軍隊為邊防軍。而其他為野戰軍,由奧古斯都與凱撒在其領土裡直接控制。這樣就削弱行了地方行省的軍力,加強皇帝麾下的機動部隊。同時,在邊界地區修築大量適合被動防禦的要塞,以取代原來的軍團基地,進一步削弱了邊防軍,邊防實力大減,使帝國以後陷入邊境危機。 雖然四帝共治強勢的戴克里先在位期間,四帝分工合作的體制似乎給這個古老帝國帶來了勃勃生機,但為羅馬日後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果然,公元305年,五十五歲的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安同時讓位於兩位繼承者「愷撒」退隱田園不久,帝國就出現了為繼承人提名發生了內戰。雖然君士坦丁一世最終在公元324年統一了羅馬,但是「東西分治」已經給野心家留下無窮遐想,羅馬帝國再也難逃分裂命運,公元395年再度分裂,從此羅馬再也沒能統一。

君士坦丁一世

大公無私的皇帝戴克里先晚景可謂悲慘。退位後隱居期間最大愛好是種植捲心菜。羅馬內亂爆發後他斷然拒絕復出平息內亂的請求。內亂結束後,元老院成員認為他是造成帝國混亂的「罪犯」,而其妻子與愛女被東方副帝囚禁,被流放敘利亞後被人殺害,此時離他退休才7年。眼見自己畢生致力的理想崩潰瓦解和家人被殺,戴克里先精神崩潰失常。公元312年5月24日,62歲的戴克里先在孤獨中凄涼離世,而史學家也沒有他晚年生活和心境的任何資料。


戴克里先的改革在某些特定領域,如對軍事,民政與羅馬官僚系統的改革十分強而有力,並使羅馬帝國的生命延長一個世紀。

拜占庭帝國

然而,其創立的四帝共治制卻為日後內戰埋下伏線,並且在其死前已出現。四帝共治制只有在其直接管轄時才有效,當其放棄帝位與權力回到亞得里亞海海濱的田園裡種菜時,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由內部崩潰,而一個新的,強大的統治者最終獲得勝利。

戴克里先的改革還有另一個非常實際的弊端,在帝國不同的地方建立三四個宏大的朝廷,國家機構各部門的大臣、行政官、一般官員和奴隸的數目成倍增加,必然導致稅賦和對人民的壓榨相對增加。從這一時期到帝國的消亡,完全不難隨時聽到一陣陣連綿不斷的發自人民內心的抱怨和呼號。

戴克里先將帝國一分為二的政策,最終使帝國永久分裂,而東部帝國後來被歷史學家稱為拜占庭帝國。西部帝國只持續多約兩個世紀,而拜占庭部分經由戴克里先的親自改革而來,則持續了另一個千年。

戴克里先與其同志對基督徒與其他被其認為具有危害的宗教的逼害,卻使被逼害者更為聞名並影響更多民眾。這舉動與其開創的神權統治使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在日後興起。

雖然其統治與貢獻被基督徒大幅度描黑,但事實上戴克里先統治時期為羅馬歷史裡的轉折點,這點不容置疑。戴克里先其自身則成為其中一位神秘與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帶有天然的時空局限,以如今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和人,都難以避免會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然而,觀史曉今,我們不得不對歷史有所評價,只是這種看法應以事實為依據,先把客觀發生的事講清楚,而他究竟做的對不對則很有可能隨時代發生變化,昨日與今日或許滄海桑田。

提到戴克里先,就不得不提他奪得帝位之前整個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和他開創的「四帝共治」治理模式。

「三世紀危機」的發生起源於安東尼王朝的皇帝馬可·奧勒留指定其子康茂徳為繼承人,康茂徳在經歷了他的姐姐和元老試圖暗殺他的事件之後,變得殘暴多疑。不再信任元老,將權利交付於近衛軍,而後軍隊勢大,近衛軍官在帝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東戰薩珊波斯之後,西征日耳曼人,被殺。帝國局面進一步混亂,皇帝走馬觀花,「三世紀危機」進入高潮,到268年換了29個皇帝。伊利里亞諸帝時期又有13個皇帝,直到284年近衛軍官戴克里先奪權,擊敗爭奪者而後稱帝,帝國逐漸穩定下來。

危機高潮從235年持續到284年。期間帝國經濟無法支持軍隊用兵的需求,政治體制的缺陷無法保持統治階層的穩定,另外國內起義,日耳曼人,波斯人對邊境的侵擾加重了整個局勢,帝國陷入自公元前27年以來最大的危機之中。

為了穩定局面,戴克里先開創性的創立了「四帝共治」體制,並於293年開始執行。雖然羅馬之前就有多個皇帝一起統治的慣例,但是將共同統治確立為一種體制卻是開創性的。

「四帝共治」設有主帝稱「奧古斯都」副帝稱「凱撒」,東西方各有一個奧古斯都和一個凱撒。主帝和副帝各有統治的地區,而且主帝在位時間為20年,之後由原來凱撒擔任奧古斯都,再指定繼承的凱撒。這種制度將帝國分為四塊,便於統治。

但是,究「三世紀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羅馬帝國底層的奴隸經濟對生產力的制約無法滿足上層龐大國家機器的運轉。伴隨軍隊的強勢擅立新帝和國內國外的用兵需求,危機不斷升級。

戴克里先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採取了將元首制轉變為君主制;實施「四帝共治」;縮小行政規模,相互制約;改革稅制等措施對局勢的緩和和帝國的基本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無力改變奴隸經濟的現實,對於解決帝國的根本問題而言卻也只是權宜之計。

戴克里先本人無疑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延續了羅馬對各境的統治。但是其對經濟改革的失敗和對基督教徒的迫害也展示了那個年代統治者統治智慧的局限。

至於,他是不是一個偉人,則要見仁見智,沒有絕對的回答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