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強大腦》第四季里那一場人機對戰嗎?在那一期里,鏡頭掃過,名人堂里的「超級大腦」們眼神怯怯,誰都不敢上去應戰,尷尬的氣氛簡直都要溢出屏幕。意料之中,這一次的「人機大戰」也把「人類不敵機器」的話題推向了高潮

事實上,現在說人類敵不過機器還是為時過早,但AI在有些方面確實還是佔據了一點「劍走偏鋒」般的優勢,那就是「庫存量」。類比起來,也就是人腦的腦容量,雖然我們擁有著靈長類中最大的腦容量,但人腦再強大,也難以存儲某個事件上的百萬甚至千萬的數據。

雖然說,腦容量大的人就不一定聰明,但腦容量大一點,就好像撿了個「三級包」(遊戲辭彙,指最大容量的裝備包),雖然不一定裝得滿,但起碼可以裝啊。那麼,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擴充自己的腦容量,升級一下自己的裝備呢?

擴充腦容量,有哪些方法?

總體來說,人類腦容量演變的趨勢為"兩頭緩慢,中間迅速"的S型曲線式發展,其演變受到了包括行為和基因等多種因素的共同調節,諸如基因進化、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勞動等。而擴充腦容量,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些影響因素里得到一些啟發。

1..復活已滅絕的物種

作為智人的一個亞分支,尼安德特人擁有著比智人還要大的腦容量,甚至逼近了現代人的腦容量值。所以,如果技術上可行,我們是不是能直接「復活」出尼安德特人,讓「大」腦人成為現代人的一份子呢?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曾表示,他已接近開發出克隆尼安德特人的必要技術,屆時他需要找到一位「願意冒險的女人」充當代孕媽媽,孕育出3萬年以來第一位尼安德特嬰兒。

聽起來是不是很瘋狂,別驚訝,Church的說法可不是天方夜譚。早就在09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並將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數據公布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免費獲得。

擁有了基因組,復活滅絕物種就不是人們的白日夢了。此前也有一些生物學家克隆瀕危或滅絕動物的先例,在2009年,西班牙山羊已經滅絕的亞種巴卡多,從冰凍的皮膚樣本中被克隆出,雖然新生兒因呼吸衰竭而當場死亡,但它的誕生表明,復活已滅絕的物種還是可行的。

Church的實驗室就正在創造尼安德特人的細胞,想像一下,一個新生的尼安德特人的嬰兒,他們的腦容量能夠長成多少?「大」腦帶來的是愚鈍,還是超級聰明?而這些謎題的答案,似乎近在眼前了。

2.腦聯合的暢想

一個大腦的容量或許有限,那再加幾個大腦呢?如果可以建立一個腦對腦的界面,將兩個活人的大腦連接在一起,不就可以實現「擴容」了嘛。

在歷史上,也有人這麼粗略地考慮過,諾貝爾獎獲得者默里·蓋爾曼曾在他的著作《夸克與美洲豹》中提到過,「某一天,人類能夠與一台先進的計算機直接用線連接起來,思想與情感完全被共享,再也沒有了語言上的選擇和欺騙……這必然會造成一種複雜適應系統的新形式,它是許多人的真正混合。」

大家看著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這就是目前大火的腦機介面的想法雛形。但與腦機介面不同的是,在擴充腦容量上,計算機不再作為終端的信息輸出設備,而是作為人腦之間的連接樞紐。

腦機介面技術的成功也表明,「大腦—機器—大腦界面」的邏輯是合理的。杜克大學的研究員們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把動物大腦連接到了一起,併合作完成了一些簡單的任務。大腦連接後,猴子們展示了動作技能,老鼠也表現了計算能力。

3.讓神經之間多點聯繫

注意了,現在所說的這個方法可能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實現的「擴容」方法了。實際上,認知挑戰是塑造「大」腦的主要驅動力,這與AI有點相似,AI也是通過不斷地認知,建立GAN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

對於人類而言,認知挑戰具體的驅動力可以分為生態驅動型和社會驅動型。生態驅動型模型指的是非社會性的環境因素,比如尋找食物和躲避被獵食;而社會驅動型模型則是社會性因素,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競爭等社會關係。

上個月,《自然》刊登的一項研究首次通過數學模型確認了生態挑戰是人類腦容量增大的主要驅動力,否定了之前很多進化學家推測的一種可能,即是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導致了人腦容量的增加。

毫無疑問,我們具有在外界環境和學習經驗的作用下塑造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大腦內部的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由於學習和經驗的影響建立新的連接,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神經元之間連接增多,神經密度變強,大腦容量自然就上來了。

我們要不要擴充腦容量

如果人類只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吃吃吃或者啪啪啪,那我們完全不需要大腦,這裡可以參考下單細胞生物。但是,我們在吃吃吃和啪啪啪上是希望自己能體驗到愉悅感的,而不是為了簡單的生存,有時候還希望可以將這種感受宣之於口,所以,吃和啪引發出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行為。

一直以來,沒有人會質疑體積更大的大腦能夠勝任更複雜的功能,不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思考體積變大是否是大腦功能增強的唯一途徑。為了變得更聰明、記憶力更好,而去擴充一個「大」腦是否是必須的呢?

1.尼安德特人的囚徒困境

長久以來,尼安德特人多被認為是因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變遷而導致滅亡的低等人種。而實際情況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面對氣候挑戰的時間至少有20萬年,比延續至今的現代智人還要長12.5萬年到15萬年。

上文中也提到,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比智人還要大,與現在的現代人十分接近甚至高於現代人,目前也有很多證據表明尼安德特人是擁有不低的智力的(他們甚至還會化妝),那為什麼現代人的這個「近親」會滅絕呢?

關於尼安德特人滅亡的原因科學界已經有了種種猜想。我們在這裡也可以開一個腦洞——尼安德特人逼近現代人的「大」腦容量極有可能促進了這個人種的滅絕。大膽設想後,接下來就是我們小心求證的時間了。

在叢林法則中,勝利者未必是最聰明,也未必是最強壯的。反而,因為擁有著高智商,自我意識太強,尼安德特人更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明明有合作雙贏的選擇,但是博弈的結果是都選擇背叛,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尼安德特人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導致集體利益的損失。

BBC的一個紀錄片里也曾提過,東非草原的智人協助能力超過其他地方的人類,就像東非草原上其他動物,如獅子鬣狗等,都比別處同科的動物有更複雜的合作,語言的發育也最充分,而這些物種往往更容易在競爭中勝出。與尼安德特人相對的智人,在藝術方面也會更有協作精神,其藝術成就也往往有利於種族之間識別、認同和互助。

如此來看,即便擴充了腦容量也不見得是一個好事。我們大概可以用兩句老祖宗留下來的話總結尼安德特人滅絕和智人留存的原因,即「聰明反被聰明誤」和「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

2.簡單的大腦效率高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腦容量一直是增加的,直到增長到2—3萬年以前的約1500ml之後,出現了下降趨勢,到現代減小約為1300ml,不僅腦容量是減小的,腦容量/重量跟體重的比值也是減少的。

大腦為什麼會出現小型化的趨勢呢?科學家用蜘蛛做了一個實驗,從中發現了一個現象:縱使大腦體積相差多個數量級,但這些蜘蛛表現出來的行為能力卻幾乎沒有差異。

除了蜘蛛,邁阿密大學也對多達70餘種的鳥類進行了調查。最終,科學家提出,一個微型的大腦,或許足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所有複雜的生命活動。

「進化,不需要任何多餘」,也許這就是大腦變小的原因。而「大腦微型化」這一結論不僅影響了我們對腦容量大小的認知,更為人工智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

簡單來說,「大腦微型化」的行為就類似於電腦晶元中晶體管體積的縮小。如果這項研究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工程師就有可能從中獲取靈感,將小動物的「小」腦融入AI的設計中。

結論: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在吃雞遊戲里,資深玩家一般都不會去撿容量更大的「三級包」,因為背上包以後,跑步的速度會變慢。

【鈦媒體作者介紹: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文/顏璇】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