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城的「一軸一線」,一軸即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一線即從朝陽門至阜成門的大街,大街兩旁有許多文物,被稱為北京的歷史景觀長廊。

北京城的「一軸一線」,一軸即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一線即從朝陽門至阜成門的大街,大街兩旁有許多文物,被稱為北京的歷史景觀長廊。

建築大師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文中寫道:「大略地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中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整個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8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

中國古代建築中具有中軸線的歷史十分悠久,三國時曹操的鄴北城出現了城市中軸線。根據考古勘測,一條南北中軸線串聯了城中的重要建築。到北魏興建洛陽時,出現了更為明確、壯觀的城市中軸線。唐宋時期,中國城市規劃和建築都達到了高峰,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規劃更加成熟,中軸線的運用也更為明確。在北京城市的歷史變遷中,金中都是一個里程碑。金中都依北宋東京(汴京)城建造,有一條長達4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從城的南門一直向北直達北門,整個宮殿群都在這條中軸線上。

1

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

元代在建大都時,因金中都水源枯竭,因而捨棄了金中都舊址(今北京城西南方),在它的東北郊另選新址,規劃設計了新都。元大都是經過嚴格規劃設計,建造起來的。在規劃時,繼承了唐宋都城建設的傳統,設計了明確的城市南北中軸線。

但關於元大都中軸線在哪裡?它與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關係是什麼?學界卻有幾種不同的認識。

一種較主流的看法認為,明清北京中軸線與元大都中軸線是一致的,重合的。明滅元後,沿用了元朝的中軸線,並向南延伸。元代中軸線是怎麼確定的呢?它在積水潭的最東端萬寧橋,即現在後門橋的位置找到一個基準點。又在城市的南門麗正門外找到一棵樹(後封為獨樹將軍),以此兩點連成一條南北直線,即城市中軸線。皇城正門靈星門,宮城正門崇天門以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厚載門等皇城宮城主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再向北,中軸線穿過萬寧橋後,直至城市北部的中心台。這是一條非常明顯的城市中軸線。

考古發掘也支持這一觀點。在今景山北牆外探出東西寬18米的南北大街一段,又在景山公園內壽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築夯土基址。這些都表明元大都城市中軸線與明清及當今的北京舊城北部中軸線是在一條線上。在確定中軸線以後,從中軸線向西直到積水潭西端,約3.3公里,以此長度為半徑,確定了東西城牆的位置,即全城的寬度。

第二種觀點認為元大都中軸線的位置比明清中軸線位置偏西約150餘米,是在今天的舊鼓樓大街。而明代將中軸線東移了150餘米。當時元代的鐘鼓樓就建在舊鼓樓大街上,明代將鐘鼓樓遷往現址,所以這條街叫舊鼓樓大街。當時這裡是最熱鬧的城市商業中心。以鐘樓為中心還有東西大道。舊鼓樓大街向南直達銀錠橋,再向南可達紫禁城中的斷魂橋(斷虹橋),橋在武英殿東牆外,被認定為元代的周橋,此橋具有元代的特徵。那麼,為什麼這條中軸線被水(什剎海前海)阻斷呢?支持此說的認為水面原比現在小,是明代拓寬的結果。

第三種觀點則是折中的。認為元大都有兩條中軸線,現鐘鼓樓以南的中軸線是宮廷中軸線,主中軸線,而元代鐘鼓樓以北還存在一條市井中軸線。

不管元大都的中軸線是哪一條,它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沒有明清時那麼明顯、重要。因為元大都建設的中心是太液池(北海與中海)中的瓊華島,元時稱萬歲山。在萬歲山東面是大內,西南面是隆福宮,西北面是興聖宮,三組宮殿以萬歲山為中心,弱化了城市中軸線的位置。

2

明代的北京中軸線

明代北京城的中軸線基本沿襲了元大都的中軸線,並在元代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與發展。

一是紫禁城向南擴展,強化了皇帝面南而王的地位。嘉靖年間修建外城,繼續將中軸線向南延伸至永定門,使進入皇城的距離拉得更長,縱深感更強。

二是在紫禁城後堆積了一座土山,當時叫萬歲山,後改為景山,使紫禁城形成背山面水(金水河)之勢,有了靠山。這座山起到鎮山的作用,鎮壓了前朝的「王氣」,增加了中軸線的制高點。

三是將元朝安排在城東西兩側的太廟、社稷壇安排在皇城內,紫禁城前面兩側,強化了「左右對稱、中軸明顯」的皇城格局。

四是將鐘鼓樓移到了元代中心台的位置,使中軸線在此恰到好處地結束。

五是將天壇、山川壇(先農壇)安排在進永定門後,中軸線兩側,使中軸線一開始就有整齊對稱,中心明顯的特點。

3

清代的北京中軸線

清代北京城完全承襲了明代的中軸線,沒有變動,但經過精雕細琢,進一步完美。經過明末的戰爭,皇宮中的建築受到很大破壞。清代定都北京後,全面修繕了皇宮和城樓。如清順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門城樓,將原承天門正式改為天安門,將北安門改為地安門。清初重修了三大殿,將明末的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奠定了「內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永定門,不僅提升了它的規制,還增建了箭樓,使中軸線起點更加宏偉、突出。

清代對景山的修建是對中軸線的重要貢獻。清順治十三年(1655),將明代的萬歲山正式改名景山。不僅寓意觀景之山,還有更深的含義,景由「日」與「京」組成,寓意「日下的京城」,「日」代表皇帝,即皇帝所居之所。

後來又對山前、山後、山峰都進行了精雕細琢。山前修建了綺望樓,山後修了壽皇殿,都在中軸線上。而在山上對稱地修了五座亭子,最高處的亭子名萬春亭(觀妙、周賞、萬春、富覽、揖芳)居於中峰中軸線上,方形,三重檐,四角攥尖頂。整齊對稱排列的五座亭子更突出了中軸線的作用。將中軸線的完美推向高峰。(文/陳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