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朱丹丹

  從線上到線下,移動支付之爭愈演愈烈。

  除了支付寶在多個城市推出線下消費5折優惠活動之外,12月12日,中國銀聯更是聯合2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發布「雲閃付」,消費者出門除了帶上銀聯卡,還可以通過手機「雲閃付」一揮即付。

  「此次亮相的『雲閃付』產品基於全球領先的HCE(主機模擬卡片)和Token(支付標記)技術,實現了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最佳結合,代表了未來移動支付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中國銀聯方面人士表示。

  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可以看出,傳統金融機構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但目前來看市場接受度還是一個懸念;其次,NFC移動支付要求POS機支持非接觸閃付功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得依賴於閃付POS的推廣。

  此外,對於銀聯與蘋果合作一事,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不久就會對外公佈。

  聯手銀行推「雲閃付」

  據介紹,「雲閃付」作為以非接觸支付技術為核心的銀聯移動支付新標誌,涵蓋NFC、HCE、TSM和Token等各類支付創新技術應用。此前,中國銀聯還通過與運營商、手機廠商、穿戴設備廠商等多方合作,已陸續推出SWP-SIM、eSE全手機以及可穿戴智能支付設備等多種模式的移動支付產品及服務。

  「雲閃付」需一部具備NFC功能的手機(操作系統為安卓4.4.2以上版本),持卡人可直接在手機銀行APP中生成一張銀聯卡的「替身卡」或「虛擬卡」,即雲閃付卡。

  然後帶上手機,就可在線下具有銀聯「閃付」標識的聯機POS機揮手機支付,也可在線上商戶通過銀聯在線支付進行安全付款(無需簡訊驗證碼)。

  「相比於市場上其他移動支付方式,首先,銀聯『雲閃付』憑藉創新技術帶來了動態密鑰、雲端驗證等多重安全保障,支付時不顯示真實卡號,有效保護持卡人隱私及支付敏感信息;其次,支付體驗更便捷,支付時則無需手機聯網,也不必打開手機銀行APP,只要點亮屏幕靠近POS即可完成支付。」上述中國銀聯人士表示。

  實際上,近年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亦逐步推動上述HCE和Token技術的開發和普及,實現移動支付安全性與便利性的結合。

  央行副行長範一飛亦在發布會上表示,人民銀行始終關注新興支付市場的變化,此次商業銀行和銀聯順應移動支付創新趨勢推出「雲閃付」,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很好地體現了主力軍的作用。以此為開端,希望各機構整合資源、加強合作,完善產品體驗,滿足消費者便捷、安全的支付需求,共同推動支付產業持續健康規範發展。

  據介紹,目前,首批發布「雲閃付」的商業銀行已超過20家,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稱,蘋果已經與銀聯就Apple Pay通過銀聯POS機網路在中國提供支付服務達成初步合作協議,Apple Pay有望在2016年初進入中國。上述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此事,稱「不久就會對外公佈」。

  券商:兩種支付模式將並存

  雖然中國銀聯長期以來致力於NFC移動支付,但其對二維碼支付並沒有放棄。去年以來,不時有消息稱銀聯正在佈局二維碼支付。

  上述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聯是在研究二維碼支付,不過從沒有對外進行推廣,在市場上從未啟動過二維碼支付的商業應用,還在測試階段。的確,二維碼支付提供了便捷,但安全性還有待逐步驗證。傳統金融機構一直以來更謹慎,更看重安全性,畢竟它的試錯成本要遠高於互聯網企業。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安全建設聯盟團隊高級主管王宇日前也發文坦言,從交易場景看,二維碼支付在便捷與效率上確實具有優勢,但在安全確實面臨諸多挑戰。這也是監管方面十分糾結的主要原因。

  王宇還表示,如果二維碼支付能夠依託未來更為先進的安全技術,採用更多的「暗語」提升風險安全措施,也不失為一種安全支付方式。

  不過,二維碼支付與NFC誰將成為主導一直以來是業內爭論的話題。

  對此,長江證券研報認為,與二維碼支付相比,NFC 移動支付閃付便捷性優勢明顯。可以看到,2015年中國NFC移動支付行業競爭明顯加劇。比如,三大運營商加大NFC移動支付推廣力度;眾多商業銀行陸續推出自身的移動支付產品等。

  此次蘋果Apple Pay謀求進入中國市場,再次加劇中國NFC移動支付競爭程度。「我們認為,多方競爭將能加快培養NFC移動支付消費習慣,在需求端推動中國NFC移動支付進入加速發展期。」

  國金證券則分析指出,移動支付是未來的新方向且滲透率依然較低,近場支付是最大熱點,潛力較大;而二維碼和NFC是主流的近場支付路線。二維碼產業鏈由互聯網巨頭主導,佔據先發優勢;NFC產業鏈參與方眾多,HCE和Apple Pay有望帶來轉機,預判未來兩種技術路線將並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